益生菌定义演变:FAOWHO到ISAPP的权威界定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0 05:55 1

摘要:2001年,当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首次联合发布益生菌定义时,全球食品企业突然陷入混乱。

一、微生物世界的身份认证难题

2001年,当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首次联合发布益生菌定义时,全球食品企业突然陷入混乱。

某国际乳业巨头在亚洲市场推出的益生菌酸奶被欧洲监管部门勒令下架,原因竟是其中添加的菌株不符合新标准。

这个看似简单的定义问题,背后牵动着价值千亿美元的全球益生菌产业。

二、定义演进的三个里程碑

1、FAOWHO的奠基性定义

2001年的联合专家会议首次明确:益生菌是活的微生物,当摄入足够数量时,能对宿主健康产生有益影响。

这个定义划出了三条红线:必须是活菌、需要足够剂量、必须证明确切功效。

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研究显示,该定义直接导致当时市场上37%的益生菌产品被迫更名。

2、EFSA的严格验证要求

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在2007年增设了更苛刻的条件:每种菌株都需要单独进行人体临床试验验证。

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统计发现,截至2012年,欧盟仅有14株细菌通过全部审查。

其中最著名的案例是动物双歧杆菌BB-12,它提交了83项临床研究才获得认证。

3、ISAPP的突破性扩展

2014年,国际益生菌和益生元科学协会(ISAPP)的共识声明带来重大变革:将灭活菌及其代谢产物纳入考量,并提出后生元概念。

中国农业大学团队的研究证实,某些灭活乳酸菌的细胞碎片仍能激活肠道TLR2受体,这解释了传统泡菜虽经煮熟仍具健康价值的原因。

三、当代益生菌的黄金标准

1、菌株特异性原则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的临床数据显示,同样都是嗜酸乳杆菌,LA-5株改善乳糖不耐受的效果是LA-3株的2.4倍。

ISAPP特别强调,益生菌的功效必须精确到菌株编号,就像药品需要化学名而非商品名。

2、剂量门槛的争议

FAO建议每日摄入10^7-10^9CFU,但日本东京大学发现,某些孢子型益生菌在10^6CFU时就能定植。

我国卫健委2021年发布的《益生菌类食品评审规定》要求,产品保质期内活菌数不得低于10^6CFUmL(g)。

3、中国特色的菌种名单

不同于国际通用菌株,我国卫健委批准的《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包含35个种亚种。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研究特别指出,中国传统发酵食品中的植物乳杆菌CCFM8610,在降低尿酸方面表现优异。

四、定义变迁中的饮食智慧

1、酸奶的新选择标准

选购时注意标签上的菌株编号,如保加利亚乳杆菌L.bulgaricus GLB44。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建议,冷藏酸奶开盖后24小时内饮用完毕,活菌存活率能保持在90%以上。

2、家庭发酵的菌群控制

制作四川泡菜时,添加2%的盐和1%的白酒,能使植物乳杆菌成为优势菌。

江南大学实验证明,这种自制泡菜的菌群多样性是工业产品的3-8倍。

3、后生元的烹饪应用

将市售益生菌粉(含鼠李糖乳杆菌GG)撒在60℃以下的蛋花汤中,既保留活性又避免高温杀灭。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的数据显示,这种方式能使菌体存活率提高67%。

五、未来定义的拓展方向

美国FDA在2023年新规中首次承认活体生物药类别,将治疗艰难梭菌感染的粪便微生物移植疗法正规化。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正在建立中国人群益生菌菌株库,未来可能出现根据HLA基因型定制的益生菌组合。

FAOWHO《食品益生菌评价指南》(2002年联合发布)

ISAPP《益生菌共识声明》(2014年《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来源:小钱医生聊保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