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人:DNA里装的不是基因,是节奏?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0 16:21 2

摘要:新疆人跳舞从来没有年龄的限制,无论是步履蹒跚的小宝宝,还是满头白发的爷爷奶奶,只要音乐一响,那一份骨子里的节奏感便被召唤出来,随时可以起舞。


“在新疆,小孩学会走路前先学会扭脖子?”

没错!在这里,小宝宝们还没开始牙牙学语,小手小脚就可以跟着节奏摆动。

新疆人跳舞从来没有年龄的限制,无论是步履蹒跚的小宝宝,还是满头白发的爷爷奶奶,只要音乐一响,那一份骨子里的节奏感便被召唤出来,随时可以起舞。

新疆人把对歌唱和舞蹈的热爱刻在骨髓里,融入生命中。舞蹈,对于新疆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更是情绪上的外放,展现了新疆人的豪爽、热情与友好。

每当熟悉的鼓点响起,身体就会下意识地随着节奏晃动,体内的DNA也随之律动起来。

网友们也是惊叹新疆的小朋友是不是一出生就赢在了舞蹈这条赛道?

新疆人到底有多爱跳舞?

舞蹈是新疆人的社交货币。

你以为新疆人聚会=吃饭+聊天?

真实流程:吃两口饭→音乐突然响起→全员秒变舞王→跳累了回来继续吃→循环至凌晨。

在新疆,只要有音乐,哪里都是舞台。不管是在广场上还是在家宴上;不管是在课间操还是在婚礼上,只要音乐声一响起,我们就会摆起手臂,扭起脖子,翻起手花,跟随节奏享受着来一段舞蹈。

跟着音乐的节奏,随意的交换手臂,打起响指,前后交换双脚,随意的插个腰旋转起来,就是一支舞。一段跳得不过瘾,要求音乐“再来一首”,再来一首不过瘾,还要“再来一首”……

婚礼上的舞,更是一场视觉盛宴。新娘穿着耀眼的婚纱,身姿随着旋律起伏,犹如水面的倒影,摇曳生姿。

舞姿温柔而充满感情,举手投足间的每一个神态,每一个表情,都充满了力量与温柔。

婚礼上,不只是新娘新郎会跳得甚欢,伴娘团伴郎团也为了让好朋友的婚礼更热闹,会亲力准备舞蹈来庆祝,甚至有网友也想要同款伴娘伴郎团!


新疆舞蹈就像是打开快乐宝箱的密钥,无论在哪里。当音乐响起,欢快的节奏、轻盈的舞步,立刻就能将快乐传递给周围每一个人!


新疆舞蹈的种类多到你想象不到。

维吾尔族的赛乃姆、刀郎舞、麦西来普等等。哈萨克族的黑走马、塔吉克族的鹰舞、俄罗斯族的踢踏舞和锡伯族的贝伦舞等等,主打一个地大“舞”博。

1

赛乃姆

赛乃姆是维吾尔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维吾尔人每逢喜庆佳节、婚礼仪式、亲友欢聚都要举行麦西来甫晚会并在晚会上热情地跳起赛乃姆以表庆祝。


当萨塔尔琴的颤音漫过喀什老城的土墙,维吾尔人的身体便自动解码千年舞谱——脖颈如蛇行沙丘般轻移,手腕绕出艾德莱斯绸的柔弧,足尖银铃与达甫鼓的“咚哒”声精准咬合。



这是流淌在血脉里的绿洲生存美学:抬腕似引坎儿井水,抖肩如筛金色麦粒,旋转时裙摆飞扬成沙漠旋风。

2

刀郎舞

刀郎舞又称“刀郎赛乃姆”,主要表现刀郎人的狩猎过程。歌手引吭高歌来呼唤人们准备打猎。舞者双手左右摆动、左右半转,表现猎人将浓密的灌木拨开寻找猎物。

女舞者时而高举右手,时而高举左手,为男猎手举火把照明。舞者忽而似弯弓欲射,发现猎物冲上去展开搏斗的舞姿。

狩猎胜利,舞蹈的气氛热烈而欢快,表现出刀郎人男女共同维系生存的默契。

3

麦西来普

麦西来甫,维吾尔语中意为“集会”“聚会”,是维吾尔族人民集取乐、品行教育、聚餐为一体的民间娱乐活动。

包括歌舞、讲故事、说笑话、做游戏以及即兴吟诵等,同时还体现了丰富的民间风俗。

麦西来甫有众多种类,而维吾尔刀郎麦西来甫因其独特性和典型性脱颖而出,更是被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

依照传统习俗,麦西来甫通常在农闲时节举行,无论男女老少,只要来自同一村庄或街道,皆可参与其中。

该活动不受环境、时间及参与人数等因素的制约,形式多样,内容极为丰富。

4

黑走马

黑走马,哈萨克语“卡拉角勒哈”,意为“黑色的走马”



哈萨克族有一句古老的谚语:“歌和马是哈萨克的两只翅膀”。

马是哈萨克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和伙伴,而“黑走马”更是马中尤物,它形象剽悍雄壮,通体黑亮,走时步伐平稳有力,姿势优美,蹄声犹如铿锵的鼓点。



骑上黑走马,犹如进入一种艺术境界,人在舞,马亦在舞。由此而形成了以“卡拉角勒哈”命名的民间舞蹈和同名乐曲。

5

鹰舞

鹰舞是塔吉克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模拟鹰之动作,双人舞为主,在喜庆场合表演。塔吉克族舞蹈是他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表达情感,传承文化。



男子躯干部的肢体线条呈现前后变曲的阶梯形,恰似那站立的雄鹰自然收缩的形体姿态。女子则轻盈柔和,肢体线条自然流畅,两臂的线条也极为柔美,动作柔和舒展,步法轻盈自如。

由于居住地域的差异,塔吉克族鹰舞主要可分为两大风格类型:一是“瓦恰谷地的鹰舞”,二是“塔什库尔谷地的鹰舞”。



塔吉克族特有的鹰舞,每一种动作和神态都蕴含着塔吉克族人民的智慧和才华,体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

6

踢踏舞

踢踏舞因皮鞋踏地发出“踢踏”声得名。在各种节庆聚会场合,男女老少穿盛装踊跃起舞。

它是俄罗斯族群众最喜欢的娱乐形式,反映了群众热情豪放的性格和独特的审美情趣,踢踏舞融合了民间踢踏舞、宫廷交谊舞等。

伴奏以欢快、热烈、多变的乐曲为主手风琴、三角琴、小提琴、吉他都可以作为伴奏乐器。它反映了俄罗斯族群众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风貌,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

只有音乐一响,拍子一打,马上就歌响腿抬舞起,显得格外洒脱豪爽、活泼明快。乐曲由慢转快,旋律由简变繁,琴师在众人的鼓动下,即兴交错变奏,而且速度越来越快。

7

贝伦舞

贝伦舞,是锡伯族传统舞蹈的代表,被锡伯族人称为“生命舞蹈”。锡伯语中“舞蹈”音译为“贝伦”也可称为“makexin”。

贝伦舞流行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塔城和乌鲁木齐市等锡伯族散居区。在新疆,凡是有锡伯族人居住的地方,都能见到贝伦舞。



贝伦舞一般为男女双人舞,舞姿非常优美,其动作主要体现在上肢,下肢动作不多,是扭肩、甩臂、拍地、甩胯。

男子舞姿粗犷洒脱。女子舞态优美、舒展,妩媚动人。贝伦舞多为男子先出场独跳一段后邀请女伴入场。在男女共舞时,两人身体不能接触,否则会被认为技艺不高哦。



尾声

当最后一片暮色坠入塔克拉玛干的褶皱,戈壁滩便自动加载起某种隐秘程序。胡杨枝桠在风中调试琴弦,坎儿井的水流默数着切分节奏,连沙丘起伏的弧线都在校准舞步倾角。

新疆人的脚跟轻轻叩击大地,如同按下古老主机的重启键——十二木卡姆的代码开始在血脉中流淌,艾德莱斯绸的像素重新渲染天地。



他们旋转时带起的气流正破译千年月光,坠落的汗珠在沙地上砸出新的绿洲坐标。

那些被现代文明格式化的身体记忆,总在篝火点燃的瞬间完成数据恢复。



你看,连沙漠都在模仿人类的脚尖踮起,而绿洲不过是大地跳完一支赛乃姆后,绽放的湿润掌纹。

此刻所有GPS信号都迷失在舞曲的副歌里。当十二木卡姆的最后一个音符悬停在半空,新疆人自信地眨眨眼:"告诉过你的,我们‘出厂’时就没安装'静止'这个选项。"

当然,新疆的舞种还有很多,在评论区留下你最想解锁的舞姿吧~

-END-

本文由“我从新疆来”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了解熟悉而又陌生的新疆!

来源:我从新疆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