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农商行观察:北京农商银行、上海农商银行、天津农商银行成亮点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0 16:13 1

摘要: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大格局中,农商银行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服务小微企业、支持乡村振兴以及聚焦特定客群服务等方面。北京农商银行、上海农商银行和天津农商银行,作为各自区域内的金融主力军,在这些关键领域不断发力,以创新的产品、贴心的服务和积极的担当,成为行

金透财经 | 金龙 中国金融网版权图片

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大格局中,农商银行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服务小微企业、支持乡村振兴以及聚焦特定客群服务等方面。北京农商银行、上海农商银行和天津农商银行,作为各自区域内的金融主力军,在这些关键领域不断发力,以创新的产品、贴心的服务和积极的担当,成为行业内的亮点。

北京农商银行:金融活水,精准灌溉涉农小微企业

自 2024 年 10 月 15 日国家启动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后,北京农商银行迅速响应,展现出高度的行动力。其成立总行和分支行两级工作专班,制定 “三高”“五专” 工作原则,为后续工作的高效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首都金融支农的 “排头兵”,北京农商银行借 “千企万户大走访” 活动的东风,将目光精准投向涉农经营主体。在怀柔区,该行积极与区发改委等多方携手,举办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落地沟通会。活动现场,多款特色小微贷款和涉农贷款产品精彩亮相,如 “创业担保贷”“小微快贷”“头雁贷”“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 等,同时对融资政策进行深入解读,与 “头雁” 项目带头人展开一对一交流,深入了解其经营状况与融资需求,进而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方案。这种精准对接的服务模式,不仅让金融产品与企业需求紧密契合,更极大地提升了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会后,北京农商银行工作人员深入北京老栗树聚源德种植专业合作社走访调研。多年来,该行一直是该合作社发展的坚实后盾,近四年累计投放贷款 1300 万元,助力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签约农户和注册社员数量大幅增长,从最初的 13 人发展到 830 人,3 年累计带动农民增收 1000 余万元。近期,该行更是以数字人民币形式向合作社发放涉农贷款 5 万元,这一创新性举措不仅为合作社带来了全新、便捷、安全的融资体验,也进一步深化了银企合作关系,为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注入了强大动力,成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生动实践案例。

在昌平区,北京农商银行的走访工作同样开展得如火如荼。该行与昌平区各级政府专班紧密对接,建立起 “广泛摸排、逐一对接” 的工作机制,深入田间地头,切实了解小微企业的实际情况。例如,在走访北京基业长宏农业有限公司时,了解到企业因土地复耕复垦地力提升要求,存在采购有机肥料及种子的资金缺口,且由于缺乏有效抵押物,融资面临困境。北京农商银行主动作为,积极联系北京农担公司,为企业量身定制融资担保方案,成功解决企业融资难题,并及时完成 300 万元贷款发放,确保企业顺利度过备耕播种的关键时期。

北京农商银行在服务乡村小微企业方面的突出表现,离不开其完善的产品体系支撑。该行精心打造 “凤凰助飞” 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品牌,构建起六大类 29 款涉农特色产品体系。其中,“头雁贷” 精准支持北京市乡村振兴 “头雁” 项目发展;针对 “一区一品” 区域特色产业,创新推出浓蜜贷、西红柿贷、大桃贷等特色产品,有力推动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线上产品保供 e 贷,则为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提供了高效便捷的金融支持,全力保障首都菜篮子供应稳定。同时,该行持续优化小微业务一体化融资服务机制,出台小微企业专属信贷政策,重构小微授信管理体系,简化业务流程,提升业务标准化程度。截至 2025 年 3 月末,北京农商银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超过 196 亿元,普惠涉农贷款余额超过 44 亿元,以实实在在的数据彰显了其服务乡村小微企业的坚定决心和卓越成效。

上海农商银行:联农 “贷” 农,助力乡村产业振兴腾飞

作为上海三农金融服务的中流砥柱,上海农商银行积极响应 “中央一号文件” 号召,将金融服务创新作为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金山区廊下镇光明村,曾经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村民收入渠道狭窄,集体经济薄弱。上海农商银行以 “乡村振兴网格化专班” 为依托,与光明村开展试点结对共建。通过深入调研村庄的资源禀赋,精准把握其发展需求,构建起网格化 “1 + 4” 服务体系。该体系整合政策、资金、技术等多方面资源,为光明村量身打造全产业金融服务方案,通过专项信贷资金和优惠利率政策,成功破解产业发展面临的资金瓶颈,让原本闲置的乡村资源得以盘活,转化为农民致富的 “活资产”。

长期以来,上海农商银行与光明村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持续深化 “三农” 金融服务。为村内多家合作社累计授信 1100 余万元,助力光明村成功走出一条 “一产接二连三” 的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该行积极响应市政府农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及市农委粮食生产无人农场建设行动,制定无人农场建设金融服务方案,为金山区创建主体上海沪耕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发放首笔 “无人农场” 建设贷款,有力推动粮食生产从机械化向智能化迈进,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金融动力。

在助力光明村强村富民的实践中,面对桑黄种植试点项目初创期缺乏有效担保、风险较高的难题,上海农商银行积极协调各方资源,成功为其发放普惠贷款,满足项目融资需求。该项目运用现代科技,将集装箱改造成种植仓,培育出桑黄、黑皮鸡枞菌、金耳等市场效益较高的珍贵菌类。目前,光明村桑黄种植已创收 60 余万元,不仅带动部分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还助力光明村从昔日的 “薄弱村” 成功蝶变为 “产业特色村”,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典范。

为进一步推动光明村产业发展,上海农商银行联合驻村第一书记开展 “魅力金融城 携手促振兴” 消费帮扶活动,为光明村合作社搭建线下销售平台,拓宽销售渠道,以实际行动助力农产品销售,实现精准帮扶。未来,随着光明村农民专业合作社股权架构的不断完善和智慧种植技术的持续升级,上海农商银行将进一步深化 “产业链 + 金融链” 双链融合服务模式,加大对村内特色产业项目的支持力度,通过构建 “银行 + 村集体 + 合作社 + 农户” 利益共同体,探索新型联农机制,让农民能够更多地分享产业增值带来的收益,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天津农商银行:打造老年友好型银行,温暖津门银发族

在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天津农商银行积极践行社会责任,致力于打造 “老年友好型银行”,以 “尊老优享” 品牌为引领,全方位推进网点服务场景升级。

自 2024 年起,天津农商银行在适老化改造方面迈出坚实步伐,全市 400 家网点完成适老化改造,11 家银发特色支行正式投入运营。2025 年初,该行进一步聚焦老年客户高频需求,在银发特色支行配置健康体检仪,创新性地将健康管理、休闲社交、便民服务等多元场景融入金融服务,构建起 “金融 + 生活” 的生态化服务模式,为津门老年群体打造了 “家门口的幸福图景”。

走进天津农商银行的银发特色支行,处处可见贴心的适老化细节。老花镜、轮椅、温馨提示卡、老年人常办业务指南、方便坐起的适老桌椅、养生书籍报刊等一应俱全,为老年客户提供了舒适便捷的服务环境。新增设的智能健康体检仪成为网点的一大亮点,老年客户在等候办理业务时,可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免费进行血压、血氧、心电图、体重体脂等多项健康检测,仅需 3 分钟即可生成详细的健康报告。截至目前,银发特色支行已累计为近千名客户提供体检服务,这一举措不仅让老年客户感受到银行的关怀,也为他们的健康管理提供了便利。

网点配备的 “尊老优享贴心助理”,为老年客户提供一对一的贴心服务,无论是协助操作设备,还是解答业务疑问,都能让老年客户感受到科技服务背后的 “人情味”。这种从细节入手、关注老年客户实际需求的服务理念,贯穿于天津农商银行的日常运营中。

天津农商银行在养老金融服务方面的创新实践,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的升级上,更体现在服务内容的拓展和服务模式的转变上。随着健康体检服务的推出,该行实现了从传统金融服务向 “金融 + 健康” 生态服务的跨越。网点组建的 “养老俱乐部” 定期邀请专业人员举办养生讲座,结合体检报告为老年客户提供个性化的健康建议,同时,网点理财经理根据客户的健康状况和财务状况,定制专属理财方案,实现金融服务与健康服务的有机融合。

此外,天津农商银行以 “尊老优享” 特色服务为核心,构建起更加立体的养老生态圈。老年客户可通过参与网点活动积累 “爱心积分”,兑换生活服务;银发支行与周边超市、药房等商家深度合作,为持卡客户提供专属折扣,让老年客户享受实实在在的优惠;针对独居老人,网点建立登记簿,定期提供上门服务,确保老年客户的金融需求得到及时满足。

未来,天津农商银行将继续秉持 “尊老优享” 的服务理念,与周边社区和医院加强合作,将健康体检服务推广至更多网点,持续打造 “15 分钟银发服务生活圈”,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的温度和质感,让老年客户在享受金融服务的同时,感受到更多的关怀和尊重,为老龄化社会的金融服务提供了可借鉴的 “津门样本”。

北京农商银行、上海农商银行和天津农商银行在服务小微企业、支持乡村振兴和关注特定客群等方面的积极探索与卓越实践,不仅为各自区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为整个农商行行业树立了榜样。在未来的发展中,期待更多农商银行能够借鉴这些成功经验,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为实体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改善贡献更多金融力量。

来源:金融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