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赵露思无疑成了当下最典型的代表。《小小的勇气》播出后,她几乎集体验式吃瓜于一身——从泪点低到不食人间烟火,从卖惨到无常识,一时间成了赛博世界的"祥林嫂"。
娱乐圈总有那么几个人,明明没有犯什么大错,却被全网嫌弃。
赵露思无疑成了当下最典型的代表。《小小的勇气》播出后,她几乎集体验式吃瓜于一身——从泪点低到不食人间烟火,从卖惨到无常识,一时间成了赛博世界的"祥林嫂"。
但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
赵露思18岁入行,几乎整个成年都生活在片场和聚光灯下。从某种程度上说,她的生活经验是极其狭窄且单一的。
在《小小的勇气》节目中,赵露思的言行处处暴露出这种脱节。
听说山区孩子要翻山越岭上学时,她的反应是"很酷";得知藏区小女孩有艺术天赋,她立刻建议去学艺术,却看不见背后巨大的经济现实;
面对老人手艺无人传承的困境,她简单地评价为"你自私了"。这些反应不是源于恶意,而是源于对现实的严重缺乏感知。
这就是为什么她的眼泪、她的抑郁症描述、她的病情分享都被质疑是"表演"。当一个人的基本认知已经被怀疑,她的一切情感表达也就自然失去了可信度。
这种情况下,她的眼泪、善良甚至是真实存在的抑郁症,都被质疑是精心设计的"表演"。公众已经无法分辨她的真与假,因为她整个人看起来都是"悬浮"的。
值得注意的是,赵露思并非没有善良的一面。节目中她确实展现出了许多温暖的时刻:安慰被说"脾气差"的小女孩,帮助半夜跳闸自责的男孩,对老人的关心,调解孩子们的矛盾…这些举动背后有着真诚的善意。
但问题出在哪里?她的善良是概念化的,缺乏现实基础的。她无法真正感受到藏区生活的艰辛与复杂性,只能用自己浅薄的经验和从戏中获得的认知去理解。这就像是一个从未经历过寒冬的人,对冻伤者说"多穿点就好了"。
这种脱离现实的善良,对真正在苦难中挣扎的人来说,不仅无用还显得刺眼。而公众的愤怒,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这种"居高临下"的善良表演的反感。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在当下社会环境中,公众的共情能力正在普遍耗尽。
各种社会悲剧、个人苦难充斥着我们的信息茶。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年收入数百万的明星反复强调自己的抑郁症、哭诉自己16岁就离家、展示自己的轮椅照,确实很难唤起大众的同理心。
更何况,这种展示还伴随着明显的表演痕迹和"求关注"的姿态。在一个共情资源极度匮乏的时代,这种行为几乎必然会引发反感。
赵露思的处境其实很讽刺:作为演员,她的职业就是表演;而当她试图呈现真实的自己时,却被指责是在"表演真实"。
他们既要保持光鲜亮丽,又要表现出接地气的一面。这种矛盾的期待,让许多艺人陷入两难境地。
对赵露思而言,她的遭遇不全是她的错,却是她必须承担的代价。
不过,可惜的不仅是赵露思,还有我们越来越丧失的理解与宽容。
来源:热心艺术家f5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