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了李娟的书,心里感触很深,也有纠结,有时候感觉她的作品就像学生作文,有时候觉得还非常有文学价值,后来突然发现要写作就必须向她学习。
看了李娟的书,心里感触很深,也有纠结,有时候感觉她的作品就像学生作文,有时候觉得还非常有文学价值,后来突然发现要写作就必须向她学习。
李娟的强大源于她深刻的“在场”体验和非凡的观察力。
1. 从“旁观”到“共情”:
不要做:走马观花式的采风,为了写作而去“猎奇”。
要去做:深度沉浸到你身边的生活中去。如果你写家庭,就去参与家务,观察父母做饭时的细节、唠叨背后的关心;如果你写市井,就去和菜贩、店主聊聊天,看他们如何摆放商品、如何招呼客人。关键是带着理解和共情去生活,而不是为了“搜集素材”而生活。
2. 进行“感官日记”练习:
准备一个笔记本,每天强制自己记录3-5个具体的感官细节。
不要写:“今天天气很好。”
试着写:“阳光把楼下停着的电动车坐垫晒得发烫,摸上去有股橡胶融化的味道。”“邻居炒辣椒,呛得我连打了三个喷嚏。”
训练你的所有感官:颜色、声音、气味、触感、味道。李娟的文字充满画面感和生活气息,正源于此。
3. 拥抱“无意义”的细节:
初期不要总想着“这个细节有什么用?能说明什么大道理?”。
先忠实记录。一个歪斜的招牌、一只瘸腿的猫、一块反复使用磨得发亮的抹布……这些看似无意义的细节,才是构建真实感的砖石。李娟笔下的大量细节最初可能也是“无意义”的,但组合起来就形成了浓郁的生活氛围。
在有了一定的观察积累后,开始进行有针对性的写作练习。
1. “一件小事”练习:
选择一件极其普通的小事(如:洗碗、取快递、修一个坏掉的抽屉),用300-500字把它写清楚。
聚焦点:
动作拆解:不要写“我修好了抽屉”,而是写“我如何用螺丝刀拧开那个生锈的螺丝,如何发现滑轨错位,如何找了一块硬纸片垫进去”。
情绪隐藏:在描述动作中,隐含你的情绪(如烦躁、耐心、最终的成就感),而不是直接说出来。
2. “一个物品”练习:
选择身边一个有年代感、有故事的日常物品(奶奶的顶针、父亲的老茶缸、一块旧的搓衣板)。
描写它,并从物品的磨损、伤痕延伸到它主人的习惯和故事。这是学习李娟“以小见大”的绝佳方式。
3. “一个地方”练习:
描写一个你熟悉的小空间(厨房的角落、阳台、书桌)。
不仅写它静态的样子,更要写光线变化(清晨、正午、黄昏)下的不同,写人与它的互动(母亲在厨房忙碌的身影如何填满这个空间)。
4. 分析并模仿经典段落:
找出李娟作品中你最喜欢的段落,进行拆解。
例如《冬牧场》:“太阳未出时,全世界都像一个梦,唯有月亮是真实的;太阳出来后,全世界都真实了,唯有月亮像一个梦。”
拆解:对比(日出前后)、比喻(像梦)、简单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模仿:试着用同样的结构和感觉去写你熟悉的场景。“上课铃响前,整个教室像一锅煮沸的水,嗡嗡作响;老师进门后,瞬间凝固成了冰,只剩窗外的蝉鸣格外刺耳。”
当片段练习成熟后,尝试写成篇的文章。
1. 主题串联:
围绕一个人(如母亲)、一个地方(如老家)、一件事(如学车),把你之前记录的多个“感官细节”和“小事练习”像串珍珠一样串联起来。
不必追求强烈的戏剧冲突,就用平淡的、散文式的结构。李娟的很多文章就是由这样的片段组成的,内在的气韵是统一的。
2. 克制抒情:
这是最难也最重要的一步。在写作时,删掉所有你觉得最煽情的句子。
不要写“我的母亲非常伟大,她为我付出了一切。”
试着写:“母亲总说她不爱吃瘦肉,把炒肉片里的精肉都夹到我碗里,自己默默地嚼着那些焦黑的肥肉边角。”
让事实和细节自己说话,情感的力量会倍增。
3. 注入幽默感:
尝试用轻松、自嘲的口吻去叙述生活中的窘迫和失败。这不仅是文风,更是一种可贵的生活态度。写一写你做饭烧糊了的经历,或者一次尴尬的社交尝试。
4. 阅读-模仿-突破:
持续阅读李娟的作品,但同时也要阅读其他优秀的散文家(如刘亮程、汪曾祺、萧红等),避免风格单一化。
最终目标当然不是“成为李娟”,而是通过学习她的方法,找到“你自己”观察世界和表达世界的方式。
初学者的行动清单:
1. 买两个本子:一个随身带,记“感官日记”;一个用来做“片段练习”。
2. 每周至少完成:3篇感官日记 + 1个微观写作练习(小事/物品/地方)。
3. 每月精读:1-2篇李娟的短文,并进行段落仿写。
4. 每季度尝试:整合素材,写一篇完整的散文。写完大声读出来,删掉所有矫饰的词语和直白的抒情句。
记住,李娟的风格背后是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和谦卑。技巧可以学习,但这份对世界的好奇与真诚,是需要用心去修炼的内功。
动笔写吧!
来源:长青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