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产险赤峰|这些看似平常的照片,可能暴露了你的个人隐私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0 15:59 1

摘要:在数字时代,朋友圈早已成为记录生活的重要窗口,但你可能不知道——那些精心修饰的九宫格,正在成为不法分子眼中的“密码本”。

在数字时代,朋友圈早已成为记录生活的重要窗口,但你可能不知道——那些精心修饰的九宫格,正在成为不法分子眼中的“密码本”。

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的数据显示,当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后,越有86.5%的受访者曾收到过推销电话或短信的骚扰,约有75%的受访者接到诈骗电话,约有63.4%的受访者收到垃圾邮件。

今年3.15来临之际,我们汇总了8类最易被忽视的高危信息。保护好它们,就是在守护你的财产安全。

01|行程凭证

□ 风险点

火车票、飞机票、登机牌等票据上的二维码、条形码,通过专业设备扫描可以读取身份证号、行程甚至座位号等信息。即便对二维码、条形码做了打码处理,如果没有完全覆盖编码区域,仍然有可能通过技术手段还原

□ 防范措施

✓发布前用贴纸遮挡所有二维码、条形码

✓避免露出身份证号、姓名全称等关键字段

✓行程结束后再分享,可以防止暴露实时位置

02|证件信息

□ 风险点

身份证、护照、驾驶证等证件,即便打码也存在风险。例如:

1. 证件上的编号通常有一定的编码规则,证件编号前几位结合发证机关的相关信息,是有可能推算出完整信息。比如身份证号码前几位对应地区,加上发证机关所在地,可以辅助对号码进行分析等。

2. 证件边角花纹、签发日期可能也会成为辅助验证线索。一些证件的边角花纹具有独特的设计,在特定的验证场景中可能被用于辅助确认证件的真实性和归属。

□ 防范措施

✓绝不直接拍摄证件正反面,证件信息能不拍摄就不拍,从源头减少信息泄露风险

✓打码时覆盖编号、签发机关、有效期三要素

✓尽量使用纯色背景遮挡。背景环境通常会暴露一些与个人生活场景相关的信息,比如家庭住址、工作单位等

03|金融信息

□ 风险点

银行卡号、支付密码、验证码等都属于极为敏感的金融信息,一旦泄露,不法分子可能会直接利用这些信息进行资金转移等操作,导致资金被盗取。

即使只露出局部,比如银行卡号前6位,如果再结合其他的个人信息,比如生日、手机号等,也有可能被不法分子通过技术手段破解完整卡号。

□ 防范措施

✓拍摄银行卡时遮挡卡号、CVV2码(背面末三位)

✓禁止拍摄输入密码的键盘区域。这点可以有效防止密码泄露

04|定位信息

□ 风险点

在网络上分享精准定位会暴露家庭住址、工作单位、常去场所等隐私信息。不法分子可以通过这些定位信息了解个人的生活轨迹和活动范围。

□ 防范措施

✓关闭相机的“记录位置”功能,能从源头上避免照片带有位置信息

✓避免标注小区、学校、公司等具体名称,减少他人通过文字描述获取个人隐私位置信息的可能性

✓延迟发布带地标的照片,避免实时暴露自己的行踪,降低因实时位置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的风险

05|开箱视频

□ 风险点

快递单上的物流编号、寄件人电话可能被用于“快递理赔”类诈骗。不法分子利用这些信息冒充快递公司工作人员,以快递丢失、损坏为由,诱骗收件人进行所谓的“理赔”操作,从而骗取钱财。

□ 防范措施

✓用马克笔涂抹快递单上的所有编码

✓拆除商品外包装的品牌标识后再拍摄

06|儿童与老人信息

□ 风险点

包含老人姓名孩子照片、学校校徽和名称等的信息,可能被人贩子或诈骗团伙利用。

比如人贩子可能通过孩子照片和学校信息来锁定目标,实施拐卖等犯罪行为;诈骗团伙可能利用老人姓名等信息进行针对性诈骗,比如冒充老人子女的朋友等身份实施诈骗。

□ 防范措施

✓孩子照片避免露出学校名称、校服logo、奖状全名

✓老人的身份证、医保卡等证件类绝不入镜

✓如照片中含门牌号、车牌号,切记要用贴纸遮挡

07|他人隐私

□ 风险点

未经允许公开他人的证件照、家庭住址、病历资料等信息,可能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规定,公民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未经合法授权擅自公开属于违法行为。

即便出于善意转发,比如寻人启事,也可能被黑产二次利用。因为这些信息中往往包含了一定的个人隐私内容,不法分子可能会利用这些信息进行非法活动,如买卖个人信息等。

□ 防范措施

✓发布他人信息前必须获得书面授权。这样可以从源头上确保信息发布的合法性,避免因未经授权发布信息而引发法律纠纷

✓隐去身份证号、联系方式等关键字段。这可以有效保护他人敏感信息,减少信息被滥用的可能性

✓48小时后主动删除敏感动态。主动删除能进一步降低信息被非法利用的风险,保护他人的隐私权益

08|未经证实的信息

□ 风险点

在看到未经证实的信息时,不要轻易相信并发布至社交平台。比如“某银行倒闭”、“某疾病流行”等谣言,轻则引发亲友恐慌,重则承担法律责任。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故意编造虚假信息在信息网络或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属于违法犯罪。转发谣言者在一定情况下也需承担法律责任。

所以看到非官方账号发布的消息,一定要保持理性,切勿随意转发。

□ 防范措施

✓看到“速转”“惊天秘密”等标题先查证来源

✓通过官方平台验证消息真实性

✓如果已经转发了谣言,记得要及时删除

✓转发后,如影响面较大的,建议做一份公开说明,减少谣言的传播范围和负面影响

如何保护隐私边界?

3步加固隐私防线:

1、开启朋友圈“三天可见”

操作路径:设置-隐私-允许查看范围

2、定期清理历史动态

在微信搜索栏输入“身份证”“机票”“银行卡”等关键词,删除相关图文

3、敏感照片加密存储

将证件、合同等照片移入手机加密相册

隐私保护没有后悔药。我们习惯用朋友圈珍藏美好,却忘了数字世界的每一道光都可能照见阴影。从今天起,给生活加一道“安全滤镜”——因为有些风险,本可以消失在按下发送键的前一秒。

转发提醒:真正关心一个人,就从提醒他“朋友圈别乱晒”开始。

参考资料:

1. 《APP个人信息泄露情况调查报告》,中国消费者协会

(文章转自平安好福利,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平安产险赤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