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4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为展现邗江教师躬耕教坛的坚守与专业成长的感悟,激发教育同仁的职业热忱,围绕“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主题,特别推出“从‘心’看见自己・我的教育答卷——2025年邗江教师自述专题宣传”专栏,由教师以第一人称视角,用真实
第4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为展现邗江教师躬耕教坛的坚守与专业成长的感悟,激发教育同仁的职业热忱,围绕“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主题,特别推出“从‘心’看见自己・我的教育答卷——2025年邗江教师自述专题宣传”专栏,由教师以第一人称视角,用真实笔触分享他们教育理念的沉淀、课堂创新的探索、直面挑战的坚持,呈现“四有”好老师践行教育初心的生动历程。
我记得上班的第一个清晨,阳光透过幼儿园的玻璃窗,落在教室里的建构区——几个孩子正围着一堆积木叽叽喳喳,有的说要搭“我眼中的扬州城”,有的趴在桌上画设计图,连手背上染了墨汁都浑然不觉。我站在门口,忽然就懂了“教育”两个字最鲜活的模样:不是预设好的流程,而是和一群小小的生命一起,在时光里慢慢发芽。如今几年过去,那些初入职时的忐忑与憧憬,早已在日复一日的教学、陪伴与探索中,沉淀成我对幼教事业最坚定的热爱与执着。
一、初遇:在“蹲身倾听”中顿悟,种下教育理念的种子
初入职时,我满心要把“寻找春天的颜色”户外活动做得周全——提前裁好彩色卡片,分好放大镜,连每个探索环节的时长都在教案上标了红。可活动刚开始,一个小姑娘突然蹲下身,捏着一片沾着露水的叶子,蹦到我面前:“老师你看!这片叶子是银色的!”我刚要开口纠正,陈老师轻轻碰了碰我的胳膊,朝孩子那个方向递了个眼神。等我蹲下身与她平视,才发现叶片上的露珠迎着阳光,折射出细碎的银辉。我笑着揉了揉她的头发:“这是春天藏在叶子上的银色礼物呀!” 那天虽没认全预设的颜色,孩子们却举着带粉晕的樱花瓣、泛浅黄的草尖围过来,满是发现的欢喜。也就是从那天起,我开始明白幼儿园墙上“同行蓝天下,循时共成长”这句话的分量:教育不是“灌输”,而是“追随”——追随孩子的脚步,尊重他们的生长节奏,就像园丁不会强迫花苞提前开放,而是耐心等待每一朵花找到自己的花期。
后来,我把“循时生长”当成了自己教学的关键词。我记得小班刚入园时,有个叫豪豪的小男孩总是躲在角落,不说话不闹腾但也不参与活动。我没有急着 “纠正”他,而是每天放园后和他妈妈聊聊,才知道豪豪很喜欢他的植物学专家爸爸,平时喜欢看昆虫绘本。第二天,我就在科学区放了几个透明盒子,里面装着灰巴蜗牛、条纹蜗牛,还特意把豪豪的绘本放在旁边。果然,豪豪慢慢凑了过来,指着盒子里的蜗牛说:“老师,你知道吗?它有四个触角,还会分泌黏液。” 我趁机邀请他给其他小朋友讲蜗牛的故事,看着他从低头小声说到抬头自信分享,我忽然懂得: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 “成长密码”,而教师的职责,就是找到那把钥匙,而不是强行推开一扇门
二、实践:在“破局探索”中创新,架起成长赋能的桥梁
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我渐渐发现:幼教不是 “一个人的舞台”,而是需要联结家庭、社会的“同心圆”。尤其是当班主任后,我遇到了不少家长的困惑,我开始思考:怎么才能让家园沟通更有针对性,而不是停留在“孩子今天表现很好”的表面。利用假期,我和班级的两位老师做了一件“笨事”:我们给每个家长发了一份问卷,还利用晚上的时间打电话,一一摸排他们在大班年段最困扰的问题,最后整理出核心主题。开学后,我们没有召开传统的家长会,而是按主题形成相应的同盟小组,比如在幼小衔接组,我们邀请了小学一年级的数学老师来分享教学和育儿双重经验,还带孩子们去附近的育才小学参观,让家长和孩子一起体验“小学课堂”,家园之间的“无缝衔接”,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我们一起为孩子搭建一个有温度的成长环境。
除了家园合作,我还试着把社区资源“请”进幼儿园。我们和文苑社区合作开展“社区家教咨询”活动,我和同事们带着绘本、玩教具走进苏农五村,给居民们讲怎么通过亲子游戏培养孩子的专注力,还现场解答家长的问题。有个奶奶问:“孩子总爱玩手机,怎么办?”我教她用家里的瓶盖、纽扣做分类游戏,让孩子在动手过程中减少对手机的依赖。后来那个奶奶特意来幼儿园道谢,说孩子现在每天都要拉着她玩游戏。这些经历让我更加坚信:幼儿园的围墙不是边界,只有联结家庭、社区,才能给孩子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在教学业务上,我也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从给扬大教科院的大学生上公开课,到后来给甘肃、海南等地国培班学员展示活动,每一次我都在思考:怎么让课堂更“活”,让孩子真正成为主角。后来,我开始尝试把“多元表征”融入教学,比如在小班涂鸦活动中,我不只是让孩子用蜡笔画,还提供丰富的材料,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想法。有个叫乐乐的孩子,一开始总是乱涂乱画,我没有说“你要画得像一点”,而是问他:“你画的是什么呀?能不能用黏土做出来?”于是乐乐用黏土捏了个“长长的东西”,说这是“妈妈的头发”。我趁机鼓励他用蜡笔把 “妈妈的头发” 画下来,慢慢地,他的涂鸦越来越有想法。这段经历也成了我主持邗江区“一师一研究”《运用多元表征促进小班幼儿涂鸦能力发展的实践研究》的灵感来源,当课题顺利结题并获得优秀成果奖时,我更加确定:教学创新不是“标新立异”,而是站在孩子的视角,让他们有更多表达自己的方式。
三、坚守:在“困境磨砺”中成长,把热爱融于细节之中
五年的幼教生涯,有温暖的瞬间,也有不少艰难的时刻,但正是这些挑战,让我更加坚定了对这份事业的热爱。
2021年扬州封城的时候,我至今记得接到教育局通知的那天——去武塘社区上门做核酸检测。第一天上门,我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爬了一栋又一栋的居民楼,汗水顺着额头往下流,口罩勒得脸生疼。有个小朋友看到我,奶声奶气地说:“老师,你是奥特曼吗?”我笑着说:“对呀,我是来打病毒的奥特曼。”小朋友乖乖地张开嘴配合检测,还塞给我一颗糖。那天结束后,我坐在社区的长椅上,看着手里的糖,忽然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教师的责任不只是在幼儿园里陪伴孩子,更要在需要的时候,为他们撑起一片安全的天。
后来,我又参与了扬大文汇路校区的核酸检测服务,还利用休息时间参加卜桥社区和扬大“夕阳再晨”的为老服务——陪社区的爷爷奶奶做手工、教他们用智能手机视频,有个奶奶说:“你像我孙女一样,以后常来呀。”这些公益经历让我明白:教育不只是“教孩子”,更是用自己的行动传递温暖,就像我的职业信条说的“甘将心血化时雨,润出桃花一片红”——不只是润色孩子的成长,也为身边的人带去一点光。
还有那些参加比赛的日子,现在想起来依然觉得难忘。在准备扬州市教学基本功大赛时,我每天放学后留在教室练钢琴、画画、跳舞,教案改了一遍又一遍,有时候练到晚上十点,走廊里只剩下我一个人的灯。有一次,我因为弹不好一首曲子急得掉眼泪,园领导看到了,拍拍我的肩膀说:“别急,你不是在和别人比,是在和自己的初心比。”那句话点醒了我——我不是为了拿奖才参加比赛,而是想通过比赛提升自己,让自己能更好地教孩子。后来站在赛场的舞台上,我没有紧张,而是把评委当成了“孩子”,用心讲述我和孩子们的故事。当继续踏上省赛时,是那些笑着喊我“季老师”的孩子们——是他们,给了我不断向前的力量。
四、前行:在“持续精进”中深耕,做永远生长的幼教人
如今,我已经在扬大二幼度过了五个春秋,从一个懵懂的新教师,成长为邗江区教学能手,手里多了 26 个省市比赛的证书,10 余篇论文获奖,2 篇发表在省级期刊,还主持参与了多个课题…… 但这些成绩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我依然保持着刚入职时的习惯:每天放园后写“教育日记”,记录孩子们的趣事和自己的反思;每周向老教师请教一个问题,哪怕是“怎么让孩子更快适应午睡”这样的小事;每年至少读两本教育类书籍,从《评估指南》到《儿童心理学》,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
有一次,豪豪(那个曾经躲在角落的孩子)回幼儿园看我,他已经上二年级了,手里拿着一张满分的试卷说:“季老师,我还记得你陪我看蜗牛的样子,现在我最喜欢的就是科学课。”那一刻,我忽然觉得:教师就像一颗“铺路石”,我们或许不会记得每一个孩子的未来,但我们的付出,会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一束光。
今年,我主持的邗江区家庭教育小课题顺利结题,接下来我想探索更多家园社协同的方法,让更多家庭受益;我还想把教学改革做得更扎实,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乐;我更想继续当那个“蹲下来听孩子说话”的季老师,不被成绩和荣誉裹挟,只被热爱和初心牵引。
“甘将心血化时雨,润出桃花一片红”—— 这句话写在我的笔记本首页,也刻在我的心里。我知道,幼教事业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是清晨迎接孩子时的一个微笑,是午睡时为孩子盖好的被子,是孩子犯错时耐心的引导,是家长困惑时真诚的帮助…… 但正是这些平凡的细节,组成了教育最动人的模样。
供稿:季娴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