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家企业被“拉黑”!中国半小时连出2招,直击美国命门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6 20:25 1

摘要:中国商务部,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相关模拟芯片发起反倾销立案调查。

9月12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将23家中国企业列入“实体清单”。

中美经贸会谈前夕,美国又搞这一套。

在谈判桌前先给一个下马威,增加谈判筹码。

这套路,美国用了不止一次。

2018年贸易战期间,每次谈判前美国都要搞点动作。

2019年华为事件,也是在关键谈判节点爆发的。

2021年阿拉斯加会谈前,美国也是先制裁,再谈判。

美国的逻辑很简单:

我先打你一拳,然后坐下来“友好协商”。

但这次,中国的反应完全不一样了。

9月13日晚间,商务部连发两个公告:

中国商务部,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相关模拟芯片发起反倾销立案调查。

调查期为2024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

同时,就美国对华集成电路领域相关措施发起反歧视立案调查。

这种反应速度和反击力度,释放出一个清晰信号:

中国不再忍让了。

反击2招,不到半小时。

两招连出,招招致命。

为什么说致命?

这两个调查,直接击中了美国芯片产业的要害。

很多人以为,中国的反倾销调查是“报复性”措施。

这种理解太浅薄了。

反倾销调查是贸易救济措施,完全符合WTO规则。

更关键的是,威力巨大。

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你就明白了。

商务部公告对原产于美国4家生产商(德州仪器、ADI、博通、安森美)的进口相关模拟芯片发起反倾销立案调查。

为什么选择模拟芯片?

模拟芯片,看起来不起眼。

实际上是整个电子产业的基础。

手机、汽车、家电、工业设备,哪个都离不开模拟芯片。

手机里有几十颗模拟芯片。

汽车里有上百颗,工业设备里有成千上万颗。

没有模拟芯片,所有的数字芯片都是废铁。

美国在这个领域,确实存在垄断地位。

德州仪器、ADI、博通、安森美,这四家公司控制了全球模拟芯片市场的60%以上份额。

这是美国芯片产业的核心支柱。

但这也是最脆弱的环节。

为什么这么说?

美国芯片企业,依赖中国市场。

2023年,中国进口集成电路3494.9亿美元。

占全球芯片贸易的近1/3。

德州仪器2023年营收175亿美元,其中来自中国的收入达 19%。

美信半导体被亚德诺收购前,中国市场贡献了其总收入的25%以上。

中国的反倾销调查,等于是在质疑这种垄断的合法性。

一旦认定倾销成立,征收高额反倾销税。

这些美国巨头,在中国市场就完蛋了。

没有中国市场,美国很多芯片企业大受影响。

这一招,等于是掐住了美国芯片产业的脖子。

历史上,中国对美国产品征收的反倾销税,最高超过100%。

这相当于,把美国产品直接踢出中国市场。

而且,反倾销调查一旦启动,就是一个长期过程。

调查期通常12-18个月。

期间,美国企业要承受巨大的不确定性。

股价下跌、订单流失、市场份额被竞争对手抢走。

这种杀伤力,比直接制裁还要大。

那有人就问了。

美企是被限制了。

可这样一来,中国自己不怕没芯片可用吗?

我们可没那么傻。

虽然,在高端芯片领域还有差距。

但在模拟芯片领域,差距正在快速缩小。

中国的芯片产业,已经具备了替代能力。

被调查产品为使用40nm,及以上工艺制程的通用接口芯片和栅极驱动芯片。

40nm及以上工艺。

这不是什么高端技术,国产芯片完全可以替代。

圣邦股份、思瑞浦、芯海科技。

这些国产模拟芯片企业,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技术实力。

第二招,同样犀利

中国商务部,就美国对华集成电路领域相关措施发起反歧视立案调查。

这一招更狠。

它直接质疑美国整个对华芯片管制体系的合法性。

为什么这么做?

之前,美国商务部发布了一则指南。

很毒。

竟然企图在全世界范围内,禁用中国先进计算芯片。

这种做法,明显违反了WTO非歧视原则。

中国发起反歧视调查,等于是要在国际法层面挑战美国的霸权做法。

一旦调查认定美国构成歧视,中国就有了合法的反制依据,师出有名

为什么美国会走到这一步?

其实是30年前埋下的一个“大坑”。

美国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制造业空心化。

过去30年,美国把制造业转移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

现在想要对抗,却发现自己高度依赖中国制造。

芯片设计在美国,但制造在亚洲。

软件在美国开发,但硬件在中国组装。

这种分工体系,让美国的制裁效果大打折扣。

更要命的是,中国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代工厂。

华为的5G技术、比亚迪的电动车、宁德时代的电池,这些都是中国的原创技术。

美国想要脱钩,发现自己反而被“卡脖子”了。

而且: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

近些年,从华为到中兴,从海康威视到大疆,美国的芯片制裁清单越来越长。

但,效果却越来越差。

逼得急了,反而激发了中国的创新动力。

2018年制裁中兴,中兴差点死掉,但很快恢复了。

2019年制裁华为,华为受到冲击,但推出了鸿蒙系统。

2020年制裁TikTok,TikTok在全球更火了。

2021年制裁新疆棉花,中国纺织业更加自主了。

每一次制裁,都让中国更加独立,更加强大。

为什么会这样?

美国的制裁逻辑是错的。

美国,以为中国离不开他们的技术。

所以制裁会让中国屈服。

但实际上,中国有巨大的市场、完整的产业链、强大的学习能力。

美国的制裁,只会加速中国的技术自立进程。

中美科技博弈,看似是坏事,实际上可能是好事。

它激发了中国前所未有的创新动力。

过去,中国企业习惯于使用美国芯片。

便宜好用,何必自己研发?

现在,美国不卖了,中国企业只能自力更生。

结果呢?

华为的麒麟芯片、鸿蒙系统,中芯国际的先进制程,长江存储的3D NAND闪存。

这些技术突破,都是在美国制裁的“倒逼”下实现的。

危机,往往是创新的催化剂。

更深一层:

美国制裁,暴露了中国对外技术依赖的脆弱性。

这种认知,比任何政策都更能推动技术自立。

现在,从上到下,从学界到民间,都形成了一个共识:

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

这种共识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这一次,美国原本想通过制裁23家中国企业,在谈判中占据主动。

但中国的快速反击,彻底打乱了节奏。

现在,双方都在谈判桌上有了筹码。

美国有实体清单,中国有反倾销调查。

美国有技术封锁,中国有市场准入限制。

这种平衡,让双方不得不认真对待彼此的关切。

问题是,美国准备好了吗?

中美合作,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

中国不再是那个只会抗议的中国,而是一个有能力、有决心维护自己利益的大国。

美国必须适应这个现实。

否则,类似的“半小时反击”还会继续上演。

而每一次反击,都会让美国付出更大的代价。

这场博弈,美国这次真的踢到铁板了。

中国今天敢于反击美国制裁。

靠的不是勇气,而是实力。

这种实力,是40多年改革开放积累的;

是14亿人民奋斗的结果;

是几代人接力建设的成果。

未来,中美博弈还会继续。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

来源:南斋孤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