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7年,阿尔贝·加缪凭借“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57年,阿尔贝·加缪凭借“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他笔下的《西西弗神话》被誉为20世纪荒诞哲学的巅峰之作。
这本书像一盏永不熄灭的灯塔,他深邃的思想照亮了在迷茫中前行的人们。
01
“一切伟大的行动和思想,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
老子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当量变积累引发质变,渺小的开始终将托起星辰大海。
别因梦想太过遥远而迟迟不敢行动,也别因此刻的力量微小就轻言放弃。
每一个改变世界的念头,每一个撼动心灵的创造,最初都可能像一粒种子深埋于泥土中。
不必等待“完美时机”,就像春笋用四年时间在地下扎根,才换来破土后三周的疯长。
达·芬奇画了十年鸡蛋才绘出蒙娜丽莎的微笑,他曾说:“简单是终极的复杂。” 在复杂的世界里,我们需要一个个简单的方法以付诸行动,从中找出规律,磨砺出过硬的本事。
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坚持:早晨五点起床的瞬间、每天读十页书、背英语单词、写日记、运动二十分钟……它们都将是燎原的星星之火。
你走的每一小步,都在为自己的未来铺路。
不问结果,只管出发,现在就是最好的时刻。
02
“人心有一种不良的倾向,即只把摧残人心的东西称作命运。”
不少人习惯了将一切不如意归咎于“命不好”。
仿佛挫折、失败、厄运都源于一个名为“命运”的庞然巨物,自己不过是被动的受害者。
加缪犀利地指出,这只是人心一种“不良倾向”,一种推卸责任的自我保护。
真正的牢笼并非现实的枷锁,而是自我矮化的认知。
心理学中的“自证预言”效应揭示:你定义命运的方式,正在塑造你的人生。
史铁生双腿瘫痪,却在轮椅上找到了生命的另一种可能。
那些让我们痛苦的,未必是命运的恶意,而是生命给我们的考验。
我们勇敢地在苦难中寻找意义,命运就不再是枷锁,而是一块等待我们描绘的画布。
去突围、去争取、去创造新的可能,无论前方是坦途还是泥泞。
让我们亲手改写剧本,重塑“命运”。
03
“重要的不是永恒的生命,而是永恒的活力。”
我们常为生命的短暂易逝而焦虑,幻想永生不老。
然而,时间自古都在奔流不息,个体生命终将归于尘土,这是无法更改的自然法则。
在这有限的旅程中,我们能否持续迸发“永恒的活力”?
这活力是什么?是对世界的好奇心,是在遭遇打击后的坚韧,是对所爱之事倾注的热情,是对平凡日子的热爱。
它无关年龄,无关成就,只关乎灵魂的状态——是否依然满腔热情地去爱、去受伤、去追求、去创造。
正如尼采所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与其追求生命的永恒,不如让每一天都充满活力,用热情去拥抱生活,用行动去创造美好。像苏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像杨绛百岁仍著书立说的通透。
人生海海,与其追逐遥不可及的永恒,不如让每个当下都活得热气腾腾,活力满满。
04
“唯一真正的出路,恰恰就在人类判断没有出路的地方。”
有时候,关于工作、前程、生活……陷入某种困境,绝望像浓雾一样包裹着我们。
但“柳暗花明”恰恰在“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尽头处!
当常规的路径失效时,也正是逼迫我们超越自身局限,催生非凡创造力和勇气的时刻。
这需要极大的魄力去挑战“不可能”,放下固有的思维模式,有时候需要反其道而行之。
那些看似无路可走的绝境,或许正是命运预留的重生之门。
正如电影《肖申克救赎》中的主角安迪,用一把小小的锤子坚持了19年,凿出了通往自由之路。救赎往往诞生于“不可能”的缝隙里。
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绝望的视角。
当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时,总会在某处为你打开一扇窗,而这扇窗,需要你自己用心去寻找。
05
“攀登山顶的拼搏本身足以充实一颗人心。”
人们习惯于为每个行动设定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仿佛只有登上峰之巅,一览众山小,才算成功。
西西弗的巨石不停滚落,山顶的“成功”似乎永远无法真正抵达。
加缪却认为西西弗是幸福的,过程本身,就是价值与意义最丰饶的矿藏。
西西弗神话之所以动人,是因为他在重复的劳作中,为自己的存在赋予了意义——推石的每一步,都是与荒诞的温柔对抗,都是对生命最热烈的回应,他的心灵就在这专注的努力中得到了充实与救赎。
西西弗认为,石头是他的,推石上山是他自己的选择,而不是诸神的惩罚。这么一想,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
在抵达目标的同时,不忘欣赏一路的风景,获得内在的成长,这比结果更重要。
享受过程中的每一份感动,你会发现,生命的美好,就在你前行的每一步里。
这个世界从来不是完美的童话,它充满着重复、无奈与荒诞,就像西西弗永远推不完的巨石。
加缪说:“在隆冬,我终于知道,我身上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
在荒诞的冬天里重温夏天的热情与神话。
愿我们在荒漠中活成自己的绿洲,在尘埃里种出心中的花儿。
来源:书报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