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时代的动物保护意识,从天子到平民,周人恪守狩猎原则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6 03:45 1

摘要:一提起“动物保护”“可持续发展”,十个人里九个会往现代西方环保运动上靠,总觉得这是工业时代才有的新鲜理念。可真翻遍先秦典籍就知道,三千年的周朝,早把对自然的敬畏玩成了实打实的规矩。上到天子围猎,下到百姓捕鱼,一套比现在某些环保政策还贴自然规律的体系,早就在中原

文|林舟

编辑|林舟

《——【・前言・】——》

一提起“动物保护”“可持续发展”,十个人里九个会往现代西方环保运动上靠,总觉得这是工业时代才有的新鲜理念。可真翻遍先秦典籍就知道,三千年的周朝,早把对自然的敬畏玩成了实打实的规矩。上到天子围猎,下到百姓捕鱼,一套比现在某些环保政策还贴自然规律的体系,早就在中原大地落地生根。那些被当成“原始捕猎”的场景,藏着古人用几代人经验攒下的生存智慧,这份先进,到现在还能戳破不少“环保双标”的幌子。

别再捧西方环保!三千年前的周人,早把动物保护做成国家规矩

天子围猎留缺口,不是仁慈是守规矩

别被《逸周书》里“武王猎获万兽”的记载唬住,周人搞的根本不是赶尽杀绝的狩猎,是带着底线的国家仪式。周天子围猎有个死规矩:再严实的包围圈,必须留个缺口。这缺口不是给野兽留活路那么简单,是周人摸透了“天道循环”的理——今天把兽杀绝,明天就没兽可猎,子孙后代就得饿肚子。这份认知,比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思路早了三千年。

狩猎时间卡得更严,只许秋冬动猎,春天连鸟都不准捕,夏天连鱼都不准捞,怀孕的母兽碰都碰不得。《礼记・月令》里写得明明白白:“孟春之月,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意思是开春连砍树都要管,更别说掏鸟蛋、杀幼兽。对比现在某些国家一边喊环保,一边默许过度捕捞,周人的“说到做到”简直是降维打击。

连狩猎的家伙什都有讲究,战场上能用毒箭杀敌,狩猎时绝对不准用。周人怕的不是毒箭伤兽,是怕毒箭误杀怀孕的母兽、没长大的幼兽,断了种群的根。这种对“工具用途”的精准把控,比现在某些“一刀切”的环保禁令,不知道高到哪儿去。

百姓收陷阱守时令,不是麻烦是保生计

别以为周人的规矩只管天子,普通百姓的渔猎活动管得更细。冬天一到,不管山里的陷阱有没有捕到猎物,必须全拆了——这不是瞎折腾,是怕大雪封山后,野兽误踩陷阱受伤,来年开春没了繁衍的种群。

农民狩猎还跟种地绑在一块儿,播种前狩猎,是赶跑啃庄稼的野猪、野兔;收获后狩猎,是清理田间的害兽。但周人有个准头:只杀“害兽”,不碰“益兽”。像吃蝗虫的鸟类、抓田鼠的狐狸,就算跑到田里,也不能随便打。这种“按需狩猎”的逻辑,比现在某些“为了保护而保护”的极端环保,更懂人与自然该怎么相处。

捕鱼也有规矩,周人说“毋竭川泽”,就是不准把河里的鱼捞光,连小鱼苗都得放回去。用的渔网,网眼大小有硬标准,太小的渔网根本不准下水。对比现在某些地方“电鱼、毒鱼”的竭泽而渔,三千年前的周人,早把“可持续捕鱼”当成了生活习惯。

焚林而田有讲究,不是破坏是调生态

一说起“焚林而田”,不少人就想到“破坏森林”,可周人的焚林,是算好账的“生态管理”。他们烧林子有两个前提:一是得等虫子钻进土里冬眠后再烧,二是只烧低矮的杂草,不烧高大的树木。

这么做有三个门道:一是烧掉的杂草能当肥料,让土地更肥;二是大火能烧死藏在草丛里的害虫卵,减少来年的病虫害;三是不烧大树,能保住鸟类和兽类的窝。这种“可控焚烧”的智慧,直到现在还被某些原始部落用着,可现代环保主义者,还在盲目反对一切焚烧行为。

更关键的是,周人焚林后,会给森林留恢复的时间,不会连年烧。他们知道,一片林子烧过之后,至少要等三五年才能再用,不然土地会变贫瘠,野兽会绝迹。这种“休养生息”的念头,比现在某些“一边砍树一边植树”的“表面环保”,更懂生态的周期规律。

狩猎祭祀重敬畏,不是迷信是守本分

周人祭祀用的祭品,必须是狩猎来的野兽,不是家养的牛羊猪。别觉得这是“讲排场”,背后藏着对自然的敬畏——他们觉得,从自然里拿的猎物,是“天道的馈赠”,用猎物祭祀,是告诉祖先和上天:我们没忘本,没过度索取,还在守着跟自然的约定。

祭祀时还有个讲究:祭品不能用幼兽,必须用成年的野兽。这是在传一个信号:我们只取自然的“成年资源”,不碰“未来的希望”。这种对“生命成长规律”的尊重,比现在某些“为了仪式而杀生”的行为,多了份对自然的谦卑。

更重要的是,祭祀后的猎物处理,也有规矩:肉要分给百姓,皮毛要好好用,不能浪费。周人觉得,浪费猎物是对自然的不敬,会遭“天谴”。这种“物尽其用”的观念,比现在某些“为了环保而扔可利用资源”的浪费行为,更懂“珍惜”到底是什么意思。

狩猎制度靠硬管,不是空谈是保长远

周人的动物保护,不是靠“道德说教”,是靠“国家制度”硬执行。周天子会派专门的官“山虞”“林衡”,管着山林和野兽,谁敢在禁猎期狩猎,轻则罚没家产,重则流放边疆。

诸侯也得守这套规矩,要是哪个诸侯辖区里出现“竭泽而渔”“杀胎破卵”的事,周天子会直接派人问责,甚至夺他的封地。这种“自上而下”的制度约束,比现在某些“全靠自觉”的环保倡议,执行力强了不止一个档次。

更厉害的是,周人把动物保护和军事、农业绑在一块儿。天子狩猎时,会顺便检阅军队,但军队的活儿不是“杀兽”,是“保护兽群”——防止有人违规杀幼兽、母兽。这种“用军事护生态”的操作,把国家力量用在“保护自然”上,比现在某些“为了利益用军队破坏生态”的国家,格局高太多。

别拿现代眼光轻古人,周人的环保,现在还没超越

现在总有人说“古人不懂环保,就是生产力低”,可真相是,周人的环保理念,比现代环保更懂“人与自然共生”。他们不搞“极端保护”,也不搞“过度索取”,是在“利用”和“保护”之间找平衡——该狩猎时狩猎,该休养生息时绝不瞎折腾。

比如他们知道,野兽多了会毁庄稼,少了会乱生态,所以靠狩猎控数量;知道森林烧过之后会更肥,但烧太勤会贫瘠,所以严格控焚烧频率。这种“动态平衡”的智慧,比现在某些“要么全禁要么全放”的极端做法,更合生态规律。

还有对“工具”的限制,周人不准用毒箭狩猎,不准用密网捕鱼,不是“技术落后”,是怕这些工具打破生态平衡。他们知道,工具杀伤力越大,对自然的破坏就越大,所以宁愿“笨一点”,也要保住子孙后代的资源。对比现在某些“为了效率研发破坏型工具”的企业,周人的克制,才是真的“长远眼光”。

从周到今,丢的不是技术,是敬畏

可惜的是,这套先进的环保制度,后来慢慢丢了。随着农耕文明发展,人们离山林越来越远,对自然的敬畏也越来越淡。到后来,天子狩猎变成“劳民伤财的享乐”,百姓渔猎变成“竭泽而渔的贪婪”,曾经的“生态保护体系”,慢慢成了历史。

但这不是古人的错,是后人忘了本。现在我们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其实是在找三千年前周人的智慧——人与自然不是对立的,是共生的;不是要“征服自然”,是要“敬畏自然”。

那些嘲笑古人“原始”的人,该醒醒了。三千年前的周人,用制度护自然;三千年后的我们,更该找回那份对自然的敬畏。毕竟,真的环保,从来不是靠“口号”,是靠“行动”,靠“规矩”,靠“对子孙后代负责的心”——这一点,周人早给我们做了榜样。

参考资料:

《礼记・月令》(西汉・戴圣编)

《逸周书・大聚》(先秦古籍)

《周礼・地官・山虞》(东汉・郑玄注)

《诗经・小雅・车攻》(先秦诗歌总集)

《春秋左传・隐公五年》(春秋・左丘明著)

《中国古代生态文化史》(王星光著,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周代生态伦理研究》(陈业新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来源:风里揽月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