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宋山水画大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写道:“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春山淡然且嫣然,春山如画亦如诗。在这美好春日,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一起上春山。
郭林丽
北宋山水画大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写道:“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春山淡然且嫣然,春山如画亦如诗。在这美好春日,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一起上春山。
近代溥儒《柳岸春风图》
望春山
草木蔓发 春山可望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节选)
(唐)王维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这是一份来自寒冬远山的热切期盼。在一个静寂的冬夜,清月映郭之时,作者夜登华子冈,看碧水涟漪,与月上下;观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此时独坐,唯有深巷寒犬作伴,唯有村墟夜舂为邻,疏钟渐起,思念渐生。于是作者给友人裴迪写了这样一封冬日来信。
虽为冬日来信,却是春山之约。作者想起往日曾与友人一起悠游山林,步仄径,临清流,携手赋诗,共享林泉之趣。如今寒冬将尽,春朝可望,于是向友人发出了诚挚的春山之约。“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寥寥数语,即生满纸希望。这是一份热切的春之期待,期待春天脚步的来临,期待草木发芽的声音,期待淡冶如笑的春山。“草木蔓发”,是初生,是蔓延,是旺盛的生命力;“春山可望”,是翠绿,是期盼,是美好的人间理想与未来。草木是春山的注脚,生灵是山中的信使。“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万物生灵在此汇聚,轻捷的鲦鱼跃出水面,白色的鸥鸟张开翅膀,朝露打湿青草地,麦田清晨雉鸟鸣,春山之中一片生机。
带着理想中的春意盎然,作者对友人发出了恳切的邀请,“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并且衷心感叹,“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林泉之深趣,春山之雅意,皆在这一封冬春交替之时的来信中了。
是啊,暮冬时烤雪,迟夏写长信——早春不过一棵树。
南宋马远《山径春行图》
游春山
春山茂 春日明
代春日行
(南北朝)鲍照
献岁发,吾将行。春山茂,春日明。园中鸟,多嘉声。梅始发,柳始青。
泛舟舻,齐棹惊。奏《采菱》,歌《鹿鸣》。风微起,波微生。弦亦发,酒亦倾。
入莲池,折桂枝。芳袖动,芬叶披。两相思,两不知。
这是一首乐府杂曲歌辞。鲍照善于学习民歌形式,全诗节奏明快,声韵悠然。诗中先写陆游春景,移步换景,欣然明媚;再写水游之乐,泛舟湖上,弦歌樽酒,赏心乐事,摇曳多姿。
诗中起笔紧扣一个“行”字,新春已至,期待春山。“吾将行”,短短三言却简洁有力,“将”字仿佛有一种一往无前的气势,无论如何,“我”必将登上春山。“发”和“行”也构成心理和行动上的内外统一,诗人在春意刚萌发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游春。“吾将行”,既是满怀美好的期待,也是对春天履行承诺的守约。
诗人登上春山,春山以欣欣向荣回馈。“春山茂,春日明”,短短六言,春天的鲜妍明媚便如在目前。“木欣欣以向荣”,春山茂盛,春和景明。登山远望,千山万岭,层林尽染,皆是绿装。春晖徐徐,光明灿烂,春意融融。“园中鸟,多嘉声。梅始发,柳始青”,园中鸟儿也在庆祝春天的到来,莺声燕语,婉转清脆。梅花初绽,柳枝渐青,春在山中,亦在园林。
诗中亦写春天水游之乐,人们泛舟湖上,逸兴遄飞。齐划桨,惊飞鸟,清风徐来,涟漪阵阵;乐声响,清歌起,觥筹交错,弦歌翩翩。“入莲池,折桂枝。芳袖动,芬叶披”,主要写女子的水游之乐,莲叶田田,桂枝尚绿,女子们罗袖轻舞,绿叶们随之翩跹。全诗灵动自然,富有生趣。
天净沙·春
(元)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这是一首春山小令。起笔“春山暖日和风”,春天的气息便扑面而来。春山柔,春日暖,春风和,正是踏青好时节。看似遥远的春山胜景,在作者的笔下,化作一方小院中的山野之春。杨柳轻轻柔柔,秋千荡荡悠悠,莺儿啼,燕儿舞,小桥横溪,流水潺湲,落花轻飞,春风习习,正应了传奇戏文那般——“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只要心中有春天,眼前一方小院,亦是无限春山。
夜月春山
掬水月在手 弄花香满衣
春山夜月
(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本诗起笔独特,不写白日春山胜景,而专从夜色写出,春夜如此美好,春日之美就更可以想见了。起笔便意蕴丰富,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白昼春山之乐,诗人仅用一个“多”字,春山之美,仅用一个“胜”字,包罗万象但又不提及细微,人们在春山中赏玩游乐,极目骋怀,以至于沉醉不知归期,一直到了夜晚,仍在山中流连,更让人好奇春天到底有多美。诗中起笔两句更像是捉迷藏的谜面,满目纷繁又雾里看花,引人无限遐思。
颔联诗人揭开了谜底——“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月”字呼应“夜”,夜月春山,更添清幽淡远。春夜山中赏月,月光如水,水中映月,月之皎洁,水之清澈,流泻笔端。“掬水”呼应“胜事”,白天春山的胜事诗人并未提及,但是到了夜晚仍有胜事,可以掬水捧月,水波清漾,月影翩跹,泉水清凉,如月光般倾泻全身,心也跟着静谧了。“表里俱澄澈”“肝肺皆冰雪”,便是此刻诗人的心了。“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或许也正流淌在这样的夜月春山中。春夜便这样悠然自得、纵情山水,无限畅快,白昼之美景、胜事就更可以想见了。诗人故意留白,却更引人思慕。
“弄花香满衣”,“花”“满”呼应“春”,可见白日花开之盛况。“香”字呼应“夜”,白天在春和景明之中,人们或许更容易欣赏到春花的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然而到了夜晚,阳光敛去了夺目光彩,换以柔和朦胧的月光,如轻纱般,花儿不再具象细微,而是影影绰绰,扶疏迷离,相比白天,人们可以更加专注地去赏闻花香。白天赏花,夜晚穿过花径,香气满衣,足见花之繁多、香之浓郁。
颔联的动词同样富有诗意。“掬水月在手”,“掬”是双手捧起,轻轻地,悠悠地,缓缓将手放入水中,捧起一抹清泉,附赠一轮明月;“弄花香满衣”,“弄”是“云破月来花弄影”般自然、朦胧,仿佛轻轻飘过花径,花儿们便纷纷追随,衣带飘飘,花香盈盈,仿佛梦幻世界。“掬”字,“弄”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
颔联不仅强烈呼应了首联的“胜事”,更让人对首联的“多”产生更悠远的情思。春夜水清夜静,月白花香,已是足够美好的“胜事”,白昼春山美好的程度、胜事的多样更难以言说和穷尽了。颔联的谜底更增加了首联谜面的纷繁,泉水澄澈照见月影,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山花馥郁溢满衣衫,花香与衣香融为一体。山中胜事,物我交融,神完气足,人情物态,两面俱到。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惜”字直抒胸臆,表达惜别春山的依依不舍。“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尾联以动衬静,更显夜月春山之清幽静谧。楼台掩映在青翠山色之中,若隐若现,白日春山之葱茏茂盛就更可以想见了。
全诗题为《春山夜月》,虽写夜月春山,白昼春山之美,也尽在诗中画卷里了。全诗如石韫玉,似水怀珠,照亮四野。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