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学术圈打拼的人都知道,引用量就是“硬通货”。论文引用次数多,h指数就高,基金申请容易,晋升评审也顺利。于是,一些人开始动“脑筋”:你引用我,我回敬你一篇,互帮互助、皆大欢喜。
在学术圈打拼的人都知道,引用量就是“硬通货”。论文引用次数多,h指数就高,基金申请容易,晋升评审也顺利。于是,一些人开始动“脑筋”:你引用我,我回敬你一篇,互帮互助、皆大欢喜。
看起来是个“共赢”的聪明操作。但真的是这样吗?伦敦大学学院的一项研究,用46万篇论文、近40年时间的引文网络数据,给出了一个让人“心凉”的答案:互惠引用不但没帮助,反而可能害了你。
——互惠引用现象普遍,但高影响学者反而最少用
这项研究分析了1893–2010年《物理评论》系列期刊中的46万多篇论文,构建了一个作者之间的“引用网络”。研究者把“你引用我、我也引用你”的关系定义为“互惠引用”,并提出了一个衡量指标“额外互引值”(excess reciprocity)。
简单来说,如果你本该被10人引用,其中有2人你也反过来引用了,这叫正常互引;但如果有6人都是互相引用的,就超出了“正常范围”,你的互引值就高。
结果发现,21%的引用行为都属于互惠引用,也就是说,五篇论文里就有一篇是“互捧”来的。更夸张的是,有超过2000对作者之间的互引次数高达50次以上,已经不是偶尔照顾,简直是“互捧联盟”。
但让人意外的是,高影响因子的作者,反而互引最少。
研究者把作者按照引用总量分了四组,结果发现:影响力越低的作者,互引越多;影响力越高的作者,互引越少。尤其是那些在职业生涯中脱颖而出的“头部科学家”,其互引值甚至接近0,说明他们的影响力几乎不依赖互惠引用。
——互惠引用对职业发展的“增益”几乎为零
研究还进一步分析了互引对职业轨迹的影响。他们追踪了超过5000位发表期超过20年的作者,看互引是否能预测未来被更多人引用。
结论很明确:互引行为对未来影响力几乎没有促进作用。也就是说,你今天靠互引拿到的引用量,不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反而是“昙花一现”。有点像刷短视频播放量,火一把就没了。
更进一步,他们用聚类算法把学者按职业影响力分成四组,发现:影响力最低的群体,互引值最高;影响力最高的群体,反而最“冷静”。这说明,靠互引“刷存在感”的人,往往最后只能自娱自乐。
为什么互引会成为一种“潜规则”?因为引用数量太容易成为唯一的“绩效指标”。从20世纪50年代起,引用就被当作科研质量的衡量标准,特别是SCI等数据库的普及,让引用量等于影响力、影响力等于资源分配。
结果就是:本该用来评估成果的指标,变成了被操控的目标。你来我往的“互捧”行为,把本该精确衡量的系统搞成了“虚胖泡沫”。
而真正有能力、有作品的科研工作者,反倒被埋没在引用数字的海洋里。
研究还发现,学术圈中“富人越富”的现象也越来越明显。高影响力学者虽然不爱互引,但他们之间引用彼此的概率却远高于普通作者,形成了一个“学术富豪俱乐部”。而大多数普通作者,在圈子里互相引用,却难以跳出“低引用、高互引”的困局。
——真正决定你学术高度的,从来是作品质量
这项研究的最大意义,不在于揭露了“互引”的无效,而是提醒我们:以引用为中心的评价体系,已经到了该重构的时候。
引用可以刷,h指数可以高,但时间终将淘洗所有“水分”。真正留下来的,是那些有内容、有创见、能推动领域进步的作品。
对年轻科研人员来说,这更是一记提醒:不要把努力花在“互相引用”上。与其抱团互捧,不如踏实做出一篇值得被记住的论文。
来源:亓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