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骨水”夺命,为危废监管再敲警钟丨时评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6 20:15 1

摘要:一场“地面横祸”,一起令人痛心的意外,给一个家庭带来无妄之灾。经由网络传播,这起事件也让更多普通人得以窥见危化品管理中的漏洞与责任。尽管事发地公安机关在接警后第一时间介入调查:生态环境部门已按规范完成现场无害化处置;街道正在全力推进善后处置工作。但围观网民仍心

据媒体报道,近日,涂某某(女,52岁)在进入杭州闲林中路附近空地时,不慎接触废弃氢氟酸中毒,送医后经抢救无效,于2025年9月14日凌晨不幸身亡。

一场“地面横祸”,一起令人痛心的意外,给一个家庭带来无妄之灾。经由网络传播,这起事件也让更多普通人得以窥见危化品管理中的漏洞与责任。尽管事发地公安机关在接警后第一时间介入调查:生态环境部门已按规范完成现场无害化处置;街道正在全力推进善后处置工作。但围观网民仍心怀焦虑:正常出行该如何避免类似的致命险情?

根据通报,涉事氢氟酸被随意弃置在拆迁后废弃地块,并非私人用地,平时甚至有居民在此种菜。《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七十九条明确规定,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环境保护标准要求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不得擅自倾倒、堆放。氢氟酸作为明确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的废酸,其处置有严格的规范要求。

若查实为相关企业或个人丢弃,则涉嫌违法,甚至可能构成犯罪。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条,违反国家规定,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有害物质,严重污染环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或后果特别严重的,还可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目前公安机关已立案侦查,意味着该事件已进入刑事司法程序,必须追根溯源,查明责任主体,依法予以严惩。

涂某某事件如一面放大镜,清晰照见了在城乡接合部、待开发区域等监管边缘地带,危险废物管控尚存在的巨大盲区。废弃地块并非“无主之地”,更不应成为公共安全责任被“遗忘”的角落 。根据“谁污染,谁治理”原则,土地管理方、属地街道及环保部门均负有相应的管理和巡查责任。对于已收储或待开发土地,责任主体必须履行必要的安全管理和警示义务;对于存在污染隐患的区域,环保部门应加强监测与执法。

此次事件中,当地部分居民日常在该区域种菜,说明该区域与公众日常生活空间存在交集,而非与世隔绝,管理人是否尽到合理注意义务、是否设置明显警示标志、是否定期巡查并排查危险源,这些疑问都亟待一个明确的答案。

危险化学品的全链条监管也必须进一步加强。据《新京报》等媒体报道,氢氟酸溶液甚至可通过某些网络渠道直接购得。这折射出从生产、流通、使用到最终废弃处置,监管可能存在断裂与疏漏。对于高毒类化学品,相关部门应当严格落实行政许可、台账管理、运输备案和废弃回收等制度,电商平台、物流企业等亦须承担起审核义务,阻断非法交易渠道。唯有编织一张覆盖源头、过程与末端的全流程、无死角监管网络,才能最大限度扼杀潜在风险,守护公众安全 。

生命至上,安全第一。杭州这起不幸事件以生命的代价再次敲响警钟:危险废物管理事关群众生命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须以“万无一失”之责防止“一失万无”之痛。一方面,要依靠严格执法和司法追责,形成不敢违法、不能违法的强大震慑 ,倒逼责任主体落实法律义务;另一方面,也需强化基层治理能力,压实属地责任,深入开展风险排查,特别是针对闲置、待开发及拆迁地块等易被忽视的区域,进行拉网式排查,确保无一遗漏。唯有将敬畏生命之心,融入最严格的法治和责任体系的每一处,方能筑牢公共安全的基础,让悲剧不再重演。

文丨王顾左右(法律界人士)

来源:羊城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