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大神的能力与实战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0 15:01 2

摘要:在当今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产品力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本文通过深度拆解“产品大神”如乔布斯、马斯克等人的成功案例,深入剖析了他们背后的产品认知能力与实战技巧。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产品力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本文通过深度拆解“产品大神”如乔布斯、马斯克等人的成功案例,深入剖析了他们背后的产品认知能力与实战技巧。

本期痛点问题:我们能不能追随产品大神,学习和提升我们的产品认知能力和产品实战能力?有没有全新的产品经营模式,能真正提升业绩?挑战高绩效目标,我们需要关注的26个关键卡点是哪些?

1. 乔布斯:产品美学与客户直觉的巅峰大神

乔布斯是谁?

他是一个工业美学引领消费型企业家,把硬件的一次性销售做成了持续的客户服务,把一个产品公司做成了生态帝国;

他是一个伟大的产品经理,从功能优先到体验优先,是科技与人文的融合,是工业设计引领消费需求的集大成者;

他是一个客户需求创造者+产品场景重构者,将产品从硬件工具升维成生活场景下的系统解决方案,比如:iPod就颠覆了音乐消费方式,iPad硬生生地在电脑和手机之外,开创了第三类设备;

最要命的是,他经常用“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来激发团队潜力,最终做出了“颠覆行业标准的伟大产品”。

2. 马斯克:第一性原理与商业工程学的跨界怪才

马斯克是谁?

他是一个人类物种引领型企业家,他站在人类文明视角,推动商业生态布局,力求让人类成为跨星球物种;

他是一个伟大的产品经理,善用第一性原理颠覆行业惯例,在技术颠覆和用户体验之间,重构产品解决方案;

他是一个强大的系统科学家,用商业工程学突破技术极限,用跨学科解决方案和生态化布局,打造商业帝国;

他有人类商业史上的极限愿景,接受90%试错与失败的极限创新,超高维度的第一性原理进行思考,引领人类进入新文明时代。

3. 成为产品大神,有哪些标准?

乔布斯、马斯克,是顶级产品大神,在他们之下,还有很多人,比如贝索斯的“飞轮效应”、张小龙的“用完即走”,等等,也是公认的产品大神。

看到这里,我们不经要问:产品大神,他们究竟强在哪里?

下面,我们就从认知操作系统、业绩落地体系等多个维度进行拆解。

我们认为:成为产品大神,绝对不是掌握某项具体产品技能,而是构建起独特竞争优势的认知操作系统,可持续创造出改变商业规则或消费者体验,甚至是改变人类行为或文明进程的伟大创新产品。

这个认知操作系统,具体包括三个部分:产品信念系统、认知折叠系统、创新动力系统。通过三个子系统的螺旋迭代,进而打造出一个前所未有的认知势能场。

1. 产品信念系统:建构产品价值的强大愿力

产品信念系统,又包含三个部分:终极愿景、价值锚点、决策引擎。终极愿景,是优秀人才的势能场。价值锚点,是复杂商业的风向标。决策引擎,是策略行动的动力源。

大家都知道,乔布斯、马斯克都是有点偏执狂。这种偏执,就来自于他们的终极愿景。

前面介绍过,乔布斯就是Think Different(用工业设计驱动消费需求),马斯克就是火星殖民(让人类成为跨星际生物)。这两者愿景之大,远超当下的商业文明和社会文明。

优秀的业绩,来自于两条主线:一是业务经营,二是人才经营。

在终极愿景的驱动下,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势能场,大量创新型优秀人才自动地聚集到他们身边,使得高业绩目标和高创新产品,成为一种类宗教信仰。

价值锚点,是指企业在复杂决策中建立的核心参照系。这种参照系,又分为企业内部(组织心智)和企业外部(客户心智)两大类。

像马斯克的SpaceX,提出“火星殖民“这个伟大的人类文明梦想。在这个终极目标的牵引下,他的价值锚点和决策逻辑树就清晰起来。比如:在企业内部,可回收、推力强大、试错即迭代、宇航服简化等;在企业外部,普通民众对他的每次火箭发射,一下子变得极具情绪鼓舞性和艺术观赏性。似乎每一次小的成功,都在朝着火星又前进了一步。那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强烈emotion被调动起来了(这就是人群资产的动员能力,后面会介绍)。

决策引擎,是数字化为基础的,针对每次策略以及行动的决策推动力,也就是迈向目标的动力源。当下的决策引擎,对数字化和AI化的依赖越来越重。

之所以叫决策引擎,而不叫决策机制或者决策体系,是因为决策引擎通常是由:算力、算法、数据、模型以及智能化等组成的技术工具,它不是一个决策流程,更不是组织体系。

决策引擎,与成功关键要素和北极星目标等数据指标,具有非常强的因果率和相关性。

2. 认知折叠系统:突破思维边界的认知效率

认知折叠系统,又包含三个部分:维度折叠、结构折叠、耦合折叠。

维度折叠,是跳出问题来透视问题;结构折叠,是复杂系统用柔性方案;耦合折叠,是异化特性用跨界整合。

简单地说,维度折叠,就是看到同一个事物,同时具备上帝视角和底层逻辑。这个不难理解,乔布斯和马斯克,都是胸怀远大理想,但同时又有独特的本质见地。像马斯克既有火星殖民,又有第一性原理;乔布斯既有重塑全球数字生活,又有客户洞察直觉(非市场调研)。

我们通常说,在商业领域应用维度折叠,是五看三定中的五看。看顶层、看底层、看对标、看对手、看对友。显然,产品大神的大时空观、大跨度和大视野,远远领先于我们常人。

结构折叠,这个看似平常,其实暗藏玄机。我们可以说一个人表面上有头部、躯体、四肢等显性结构组成,但实际上人又是有八大系统结构(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

就像一个人体可以折叠成多种维度的结构体一样。好的结构,是解决方案的承重墙。特别是打造模块化结构,它是复杂系统的柔性化、快速部署、可扩展化的解决方案。

所以说,

结构折叠决定功能,

结构折叠决定效率,

结构折叠决定成本。

耦合折叠,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异质物质和异化特性,折叠到一个可观察的空间中来,使得高难度跨界合作(既要、又要、还要)变成可能。

比如说:工业之美和同质化严重的家用电脑之间,怎么耦合折叠?音乐播放器的随机播放和消费者感官享受之间,怎么耦合折叠?高精尖的火箭发射和不锈钢低成本材料之间,怎么耦合折叠?海量卫星发射运营成本和商业盈利之间,怎么耦合折叠?

讲到这里,就很明显了。乔布斯、马斯克等产品大神,他们不仅有强大的愿力(产品信念系统),还有强大的认知力(认知折叠系统),还有强大的创新力(下一部分,我们就来讲讲创新动力系统)

3. 创新动力系统:驱动持续进化的策略行动

推动业绩增长,我们通常有2个系统:一个是业务经营系统,另一个是人才经营系统。然而,产品大神以及一流企业,他们还有第3个系统,叫:创新动力系统。

创新动力系统,主要是应对组织老化、人员躺平、思维惯性、士气低落等组织心智退化所导致的业绩平淡,同时也是应对外部激烈竞争导致客户心智衰减和退化,被迫进入价格战。

这一块涉及企业经营能力和核心能力,非常复杂,而且受企业家个人风格影响,每个企业都不一样,就不展开论述了。

在这里,我提几个问题,以激发大家思考:

1、华为任正非,不懂技术,那他是怎么推动华为技术创新的?

2、头条张一鸣,怎么把国产头条系变成国际化组织的?

3、Deepseek梁文锋,怎么用一群不知名年轻人,做出让世界眼前一亮的低成本AI产品的?

4、小米雷军,为什么能让小米的经营品类,可以从手机扩展到汽车?

5、微信张小龙,究竟做对了什么,让马斯克都想复制微信的超级应用?

也就是说,我们核心能力,是怎么源源不断地开发和维持的?当组织规模比较小时,我们如何找到前行的方向以及聚拢足够的资源?当组织规模比较大时,我们如何保持敏捷反应和柔性经营?

产品大神,对于创新动力系统的应用,都是出神入化的。不仅能打造出一个商业新物种,还能带领公司远离红海竞争。

通常一个产品大神,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产品高手团队,他们之间能力互补(中间还有设计高手、经营高手、营销高手、财务高手等)。

前面我们介绍了产品大神,在信念、认知、创新三个维度上,如何打造正向循环。下面,那我们就站在产品大神的视角,看看一个产品如何实现业绩落地的?

同样的,我们不按照常规视角(战略、策略、经营等),我们也活学活用产品大神的认知折叠系统,给出一个产品大神的业绩落地体系。

这里,我们要说明一下:下面这些工具,绝大部分是我们灰度认知社的原创工具,还有小部分是行业常用工具,但我们做了创新应用。

1. 产品价值体系

1)产品与需求

(1)需求破局(可以用PMF,产品市场匹配模型)

这是一个互联网公司常用的非常实战的思维工具,可以帮助产品高手进行思维破局,快速地找到产品的高价值区间和市场破局点。同一个产品,可以进入不同细分市场,在各个细分市场,产品最大的卖点和客户最大的买点,都是不同的。这里的关键,是要建立需求整体架构,而不是推动一城一池的STP营销策略。

(2)需求优先级(可以用KANO,需求优先级模型)

这个模型,可以让我们在众多纷杂繁复的需求调研中,快速地分清需求优先级(可以分为:无感需求、必备需求、期望需求、魅力需求四大类),还可以主动设置每一个阶段需求组合的点睛之笔(类似每个新产品的主打卖点聚焦在哪),以便在激烈竞争中,在需求开发上,领先对手两个身位。

(3)需求锚点(灰度原创模型)

我们在需求策划时,要尽可能找“大行业、小场景、高欲望”的需求锚点,这个是以前互联网强调的“刚需、高频、痛点”的升级版应用。找到多个需求锚点后,按照客户兴趣、欲望从高到低,再丰富延展需求的线性扩展路线,一个“需求树”的逻辑主干网基本就清晰了。

(4)需求定位(灰度原创模型)

这个模型可以和PMF模型组合使用。把上述需求清单,按照需求的不同属性(比如:需是需要,能卖得快,不能卖得贵。求是想要,能卖得贵,不能卖得快;可以是大众需,也可以小众求;可以是品类需,也可以是品牌求;有些是因果率需求,有些是相关性需求,还有些是特定条件触发需求)。在产品高手的眼中,产品定位是需求定位的延续,需求定位是产品定位的地基。

2)产品与技术(灰度原创模型)

我们说好产品,往往有核心技术路线。这个技术路线,分为隐性路线和显性路线两大类。隐性路线,我们就不讲了,这是一个企业的核心商业机密。

那我们来讲讲显性路线。显性路线,是技术如何推动商品结构(后面会介绍到)在经营层面实现优化的?比如,每年我们要推出多少形象款和创新款?每年有多少形象款和创新款,转化成了主推款?我们主推款在技术层面的辨识度和竞争壁垒打几分?我们连续几年可以让客户感知的技术力在哪里体现?我们有没有像戴森一样的马达核心技术?除了直接硬技术,我们有没有像苹果一样把生态能力作为软技术?我们有没有像特斯拉一样把工程能力作为软技术?我们有没有像无印良品一样把经营能力作为软技术?

技术创新,有一部分是硬技术,还有一部分是know how的软技术,都能推动产品进步。

还有,技术部门与产品部门,不是从属服务关系,而是在全新产品经营模式,都是以客户为中心的协作关系。

3)产品与企划(灰度原创模型)

不管是AI智能,还是消费品,一个企业的企划能力,真的是太重要了。相当于一个军队,有没有一个厉害的总参谋长。

我们说好的企划,要三线合一:研发线、产品线、销售线。

研发线:主推款的技术规划路线是什么?推动技术进步的力量源是哪几个要素?

产品线:解决什么客户的什么问题?客户有没有体感?有没有以品代牌的大单品?有没有核心品类?

销售线:当下市场什么是销售热点?什么是话题热点?什么是流量热点?竞争对手有什么爆款?主推款的价格带,我们用什么牌打什么对手的什么牌?

与产品高手相比,我们大多数企业都输在了企划能力上。企划能力强的,客单价一定高,利润组合一定好,因为连带率高,对流量的利用率也高。

4)产品与价值量(灰度原创模型)

我们说一个产品价值,通常分为功能价值、体感价值和精神价值三大类。

当我们在设计产品价值时,究竟在这三个方面,分别做强做大了什么?同时,还要在哪里防止过度设计?这三个如何形成一个统一整体,而不是三张皮?最终,我们产品价值概念,能不能支持我们的品类延展?我们客单价中有多少连带率,是来自于企划能力,或者产品价值能力?

这里还要特别强调一下体感价值。体感价值强的产品,客户很少接触,甚至不接触,都能提升兴趣,触发行动。体感价值弱的产品,客户需要深度了解,深度使用,然后反复比较权衡,才能触发行动。显然,前者决策成本低,后者决策成本高。

5)产品与同质化(灰度原创模型)

前面,在解析乔布斯和马斯克时,我们就已经展示了一个产品差异化模型,具体分为:设计理念、设计语言、设计元素。

产品大神,他们都有超强的产品信念系统。所以,他们会从社会价值的高度,自上而下,从品牌理念,到产品理念,再到产品实现,是一脉相承的。

我们卖一个面包,卖一条裤子,卖一瓶卸妆水,卖一瓶营养补充剂,这些都是同质化的。而我们从设计理念、设计语言、设计元素三个维度,都进行区隔(做什么不做什么,强在哪弱在哪),那产品同质化就远离我们了。

至于这个产品差异化,能不能业绩落地?还要看市场成熟度、对手实力、竞争打法等诸多因素。

2. 交换价值体系

1)产品与流量(灰度原创模型)

站在流量角度,产品就分化了。比如可以分为:产品型流量、服务型流量、内容型流量、运营型流量、投放型流量等,又多又细碎。所以,运营就是细节,细节就是魔鬼。

当然,也可以整体进行流量规划。比如:米其林的流量池简化模型(轮胎产品的流量、餐饮内容的流量、技术服务的流量等)。

流量的本质,是建立高维多元的流量池和商机库。流量的背后,是商机,那就会有战略型商机和经营型商机两大类区分。

战略型商机,我们关注:战略领先优势、流量领先优势、心智领先优势;经营型商机,我们关注:交易反应、关系反应、认知反应。这个内容太多,就不展开了。

2)产品与卖点(可以用FABE,卖点解说模型)

越大的公司,越容易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总部认为设计的非常好的产品,到了门店,导购无法与客户进行直白沟通,进店转化率低;或者找达人带货,就是讲不透,直播间热度上不来;或者经销商就是兴趣不大,卖不动。

FABE法则,分别代表Features(特征)、Advantages(优点)、Benefits(好处)、Evidence(证据)。比如:这是我们独有技术的变频空调,静音且省电,1天只要1度电,这是权威的检测报告。

当然,这个是大规模销售人群的应用工具。如果是营销策划,那就比这个复杂多了。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功能,不是卖点。卖点,不是买点。买点,不是欲望。欲望,不是记忆。记忆,不是习惯。

卖点不是一句话,而是一组钩子体系。能与客户买点产生化学反应的,才是好卖点。

卖点和流量,是一对孪生兄弟。如果不能精准匹配,那流量成本会特别高,转化率会特别低。这时,我们会怀疑产品和技术,是不是出现了根本性的方向问题?而实际上,可能不是产品的问题。

我们在实战中发现,货渠错位现象,在线下和线上,都大量存在。换成大白话说,还不错的货,没有找准场,没有找对人。

3)产品与销售(灰度原创模型)

我们有一个销售三大痛点:谁会买?为什么买?买的是什么?

谁会买,指的是目标客户,是购买主体(是宽泛的人群画像,还是精准的圈层定位);为什么买,指客户购买时的决策动机,是感性的购买理由,还是极致性价比的刚需;买的是什么,对应的是客户的使用需求,它是显性的需求?还是隐性的需求?增长的天花板触达了么?

这个销售三大痛点,我们常常会返回去和PMF融合在一起,进行交叉验证。

这一条,很多人会觉得有点平常。其实可不是这样。品牌力,可以影响“谁会买”?商品力,可以影响“为什么买”?产品力,决定能不能接得住流量,也就是“买的是什么”?这么一说,是不是感觉很多公司的品牌力、商品力、产品力,在销售上没有形成合力呢?是不是突然感觉有很多营销费用,在这里白花了呢?

4)产品与复购(可以用RFM,复购运营模型)

我们常说:超级品牌,就是超级复购。复购力,是一个品牌的核心中的核心。

产品与复购,是双向奔赴,相互成就。

在产品运营中,高频打低频,高能打低能,高知打低知。产品结构本身,就要有运营思维。

复购,属于客户运营。方法非常多。这里介绍一个互联网最常用的方法,叫RFM模型。就是对客户消费行为进行统计分析,最近一次消费 (Recency)、消费频率 (Frequency)、消费金额 (Monetary),然后把客户分为8种类型。每种类型,采取不同的运营策略。

具体内容不展开了。再强调一句:复购是品牌的核心。

再讲一个产品玄学。老客户复购最多的产品,不一定就是年度主推款。老客户复购周期比行业平均水平,压缩50%的,一定是经营优势型企业。这种经营优势,一定是和某种产品策略,擦出了火花。

5)产品与渠道(灰度原创模型)

现在都是全渠道销售,我们分为:货架商业、内容商业、会员商业三大类。全渠道销售,形象地说,就是海陆空三军联合作战司令。不应该各自为战,而是在战区实现有机协同。

本质上,全渠道销售成为标配,是因为客户购物路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就像慧星撞了地球,不能适应这种变化的商业物种,即使强大如恐龙,也无法生存。

6)产品与爆品(灰度原创模型)

现在爆品越来越难了。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很多电商品牌,爆发地快,消失地更快。

一个长红的爆品,是怎么策划出来的呢?

一是在需求阶段,就是要定位稳、准、狠。特别是梳理大行业、小场景、高欲望的需求树,在某个单点上聚焦打透。在实际应用时,我们往往是三个打透:打透一个圈层,打透一个场景,打透一个痛点。

二是爆品,往往是产品IP、核心品类、战略大单品,三者对焦和融合的成果,缺一不可。

三是爆品,这里我们指战略大单品,要从战略层、需求层、概念层、框架层、体感层,打深打透。战略层,我们指五看三定+公司战略;需求层,我们指PMF和需求定位;概念层,我们指产品话语体系,记忆点、传播点、决策点;框架层,我们指客户心智里的购买理由和成交模型;体感层,我们指客户可感知价值。

可见,爆品和长期主义,怎么平衡?爆品和品牌资产,怎么平衡?爆品和低成本营销,怎么平衡?

7)产品与商品(灰度原创模型)

我们把产品、商品、品牌三者之间的关系,再列一下:

产品是基于功能的,商品是基于决策的,品牌是基于情感的。产品是用来体验的,商品是用来交易的,品牌是用来连接的。产品是解决问题的,商品是加速交换的,品牌是溢价交换的。

显然,商品是基于宏观、中观、微观动态竞争的产物。

所以,我们说产品重在价值塑造,包括功能价值、体感价值、精神价值的塑造;而商品重在市场交易的速度、规模、效率和成本。

这么说来,我们把商品结构分为:主推款、搭配款、经典款、形象款、创新款5种。

所谓主推款,就是产品力来自哪里?单品的深度够不够?有没有形成品类集群?主推款占整体销售额占比大不大?对搭配款的连带影响力够不够?

所谓搭配款,从主推款到搭配款的主题逻辑是什么?是原材料逻辑?还是产品线逻辑?是情绪价值逻辑?还是客户分层逻辑?搭配款如果连带率不高,就变成独立硬卖,商品效率会极差。靠低效无效商品宽度来提升销售规模,会占用大量的运营资金,还会吃掉经营利润。

所谓经典款,就是确定性非常强,每年不需要大改动(也不能大改动),同时在原材料成本、工艺成本和运营成本,都有非常大的降本增利空间。(这里还要区分一下,究竟是新客转化率高?还是老客复购率高?这两个定位和价值,还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谓形象款,就是能够吸引新老客户关注和兴趣的产品。大部分形象款的销量,都没有那么大,但是并不影响它的势能价值。小部分形象款,会在线上线下测款中跑出来,成为下一季的主推款。

所谓创新款,就是承载着战略创新任务方向的产品。大部分创新款都是试错与赛马,特别是引领型品牌,创新失败率更高。就像马斯克的火箭,失败率极高,但并不影响公司发展。

这五款商品结构,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谁把它吃透用活,谁的业绩就会跑赢大盘。同时,商品结构,在宏观、中观、微观上,也有不同的表达与运营逻辑。比如:门店级的畅销、平销、滞销,与产品级的畅销、平销、滞销,就是两个不同维度,二者对商品结构进行管控,侧重点和颗粒度各不相同。

3. 客户价值体系

1)产品与客户分层(灰度原创模型)

现在没有国民级品牌,所以,客户群都是一组圈层的集合。就像在电商平台上,没有办法,用最简单地地域、年龄来进行效果广告投放的原理是一样的。现在对客户群,更精准,更细分了。

与商品结构类似,客户结构也分为宏观、中观、微观等不同维度。每个维度的策略各不相同。

那我们举一个线下门店的例子。这个门店客户按照年度消费额分为3层,低层1000元以下,中层1000-5000元,高层5000元以上。这个分法最简单粗暴了。那我来点一下,这3层的产品结构和收入结构,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你懂的,不解释。这就是优秀店长和一般店长的差距所在,这也是胖东来学不来的原因之一。

我们再举一个线上电商账号的例子。线上门店按照客户年度消费金额来区分,行不行呢?当然可以,就是还不够。线上是能给出更详细的客群偏好画像的,也能给出赛道(包括竞争对手)的数据分析的。所以,线上店型与客户分层的颗粒度,至少比线下要大3-5倍的量级。还有线上的节奏感、视觉冲击力、竞争强度,和线下是2个频道和频率。

2)产品与客户增长(灰度原创模型)

上面提到的产品与客户分层,是企业的基本盘。这里提到的产品与客户增长,是企业的增量盘。二者对于企业来说,同等重要。

通常我们把企业增量盘,分为四个象限:显性客户的显性需求、显性客户的隐性需求、隐性客户的显性需求和隐性客户的隐性需求。这四大象限,构成了企业的四大增量市场。

显性客户显性需求,比拼:静态需求匹配能力+4P营销能力+渠道管理能力;显性客户隐性需求,比拼:动态竞争替代能力+场景触达能力+内容感染能力;隐性客户显性需求,比拼:异业破圈能力+高维卖货能力+模式可复制能力;隐性客户隐性需求,比拼:趋势洞察能力+价值创新能力+商业物种驾驭能力。

优秀企业,都是基本盘和增量盘,相辅相成的。本质上就是主航道和第二增长曲线之间,有一个错位补位借位的螺旋上升与促进关系。

优秀企业,在四大增量市场,也是显隐互换、波浪式涌动,来实现新鲜血液的长效输入。

3)产品与客户心智(灰度原创模型)

产品如果与客户心智能进行结合,恭喜你,这叫心智产品。它的对立面,是零售产品。这二者有什么区别呢?就是一个餐馆,招牌菜是心智产品(有群体记忆点、传播点、决策点),非招牌菜是零售产品(大部分都太普通了,没有群体记忆点、传播点、决策点)。

既然叫心智产品,一定是在客户心智中有一个认知钩子。不然,新的知识挂不住,就产生不了记忆点、传播点、决策点。这个钩子,可以是品牌情感(褚橙),可以是品类第一(国酒茅台),也可以是社会事件(酱香拿铁),也可以是产品引爆(小米SU7)。

单一钩子,承受不了太多的信息和情感。此时,我们就需要把心智产品,扩能为心智品类。叫了心智品类,又有什么不同呢?简单地说,就是竞争对手纷纷加入了,客户开始主动搜索了,市场容量被多方力量人为地做大了。

同理,心智品类的对立面,是零售品类。零售品类,必须靠大能量的动销和资源,才能实现销售业绩,能效比远低于心智品类。不过,零售品类也有厉害的,比如某些便利店、折扣店、社区店。

4)产品与客户体感(灰度原创模型)

就像《盗梦空间》,至少要进行3层梦境植入一样,客户心智,是很难进入的,营销成本极高。

那在客户心智之前是什么?是客户体感。

什么是客户体感?颜值即正义,这个本质上,就是在表达客户体感。食品的唇齿留香,这个本质上,也是在表达客户体感。只不过二者还是有不同地方,前者是没有使用,就有体感;后者是深度使用后,才有体感。(这么说大家就容易理解了,为什么颜值这么重要,因为它可以不经过使用就促进决策,显然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了)

客户体感,在产品价值那里,就是体感价值。还记得吧,这些概念是遥相呼应的。客户的起点,又回到了产品的终点,首尾相续,永无止境。

从客户体感,再往下走,就是客户可感知价值。很明显,客户价值分为两种:一种是可感知价值,另一种是难感知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营销的本质,就是把难感知价值显性化,把可感知价值优势化。

这里,我们给出两句话:

客户并不需要你的产品,客户需要的是解决他的问题。 产品只是载体,客户可感知价值才是交付标的。

那我们再给出客户可感知价值的公式:

客户可感知价值=基本逻辑+方便法门

其中:基本逻辑分为:解决问题、价值体感、精神享受等三种;方便法门分为:锚定效应、替代效应、阶梯效应。

说的严重点,客户只为能感知的价值付费。所以产品交付的重点,就在于客户可感知价值。把复杂留给企业,把简单送给客户。

5)产品与客户场景(灰度原创模型)

客户场景,是产品的温室,能激发客户消费欲望。就像一旦进了电影院,爆米花就成了老少皆宜的绝佳产品一样,消费欲望暴涨了20倍。

电影院是一个狭义的客户消费场景。实际上,客户去看电影,广义客户场景是一个客户旅程地图。从起心动念开始,到想约谁一起去看电影,到在朋友圈看到了有人推荐好影片,再到莫名其妙地对某部电影产生了兴趣,再到主动搜索附近影院,再买票,再开车停车,到附近商场逛一下,到点了再进电影院观影。

这个客户旅程地图,又可以细分为客户行为地图和客户体验地图两个维度。你能引导客户什么行为?能不能像海底捞一样,把等位的垃圾时间,转变成优质的服务体验?你能不能边吃火锅边看电影?哪些行为点,让客户产生了不好的体验,他下次就再不来了?哪些行为点,有成图率,可以让客户主动自拍并发朋友圈?这个电影院和其它对手相比,有什么业态差异化?为什么失重餐厅(用轨道传送食物),就能吸引大量的小朋友和年轻人(产品并没有变化,业态是不是发生了变化)?

再啰嗦一句:

场景,有温室效应,可以拉升消费欲望;场景,有业态效应,可以改变客户需求。

门店展陈,其实都是客户场景设计在微观的落地,而不仅仅是VMD视觉营销本身。

想一想也是,乔布斯就是典型的客户场景大师,他是客户需求创造者+产品场景重构者,他的产品都是生活场景下的系统解决方案。就像iPad其实并不是大家刚需、高频、痛点,一样可以大卖。

6)产品与客户消费力(灰度原创模型)

对于品牌,复购率是最重要指标。

对于客户,消费力是最重要指标。

经济学和统计学的消费力,离商业落地太远。这个不是我们分析的重点。

我们还从最小经营单元开始说起,一个门店的客户消费力,体现在哪里?

一是体现在主推款的不同价格带的客户分布;

二是客户单次购买时,主推款和搭配款的连带率;

三是体现在年度消费金额的客户结构上。

第一项,决定了我们要把多贵的产品,铺货进这个门店,且动销率是理想的;

第二项,决定了我们业态类型和品类宽度,以及我们产品能不能独立撑得起一个门店的生存;

第三项,决定了这个门店明年的业绩能不能增长?增速是多少?质量好不好?

我们现在很多的制造零售业,都是在经济上行期,靠销售面积(多开店,开好店)和节点营销(双十一、六一等各种节日大促)两大法宝,杀出现在的业绩基本盘。现在是经济下行期,一下子门店质量就暴露了,低效的门店太多了,大量的亏损。

4. 商业价值体系

1)产品与品牌

产品力、品牌力、战略力,这三者是水乳交融的。

下面给出两张产品力、品牌力自测图,感兴趣的,可以自测一下,看看你的公司处在什么水平?

竞争激烈,战略先行;价值提升,品牌先行;销售提速,产品先行。

对于产品大神,他们都是从品牌架构,到产品架构的。就像乔布斯和马斯克,都是品牌高手一样,他们都擅长讲品牌故事,塑造品牌愿景。

关于品牌价值模型,不同行业、不同属性的企业,是不同的。在这里我们就不展示了。

我们给出另一个极简版的品牌架构和产品架构的联动机制:

品牌架构:品牌理念、品牌主张、品牌代表作。产品架构:设计理念、设计语言、设计元素。

我们可以沿着上面两条主线,来搭建我们自己的产品与品牌之间的联动关系,在商业逻辑上走向品效合一。

如果我们能以品代牌,或者以牌引品,那就进入了良性互动。反正,再也不能品牌宣传和产品销售两张皮了,浪费太大了。

2)产品与赛道(可以用STP,市场进入模型)

都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同样的,做企业,就怕选错赛道。

通常营销上,都用STP+4P组合,来选择赛道和对手竞争。这个方法并不过时,还是非常有效的。

STP,是指市场细分(Segmenting)、目标市场(Targeting)、市场定位(Positioning),经过这3个环节,基本上就把赛道定下来了。

4P,是指产品(Product)、价格(Price)、地点(Place)、促销(Promotion),就把在赛道内如何竞争的基本盘也定下来了。

但是,产品大神们会不会也用STP+4P呢?肯定用,但是不会全用。因为,他们有认知折叠系统,乔布斯、马斯克看到的赛道,和我们从行业属性看到的,不是同一个赛道。

那这个认知折叠系统,在赛道上怎么用呢?简单粗暴给出3种用法:

一是,用经营客户代替经营产品,赛道就换了;

二是,用经营资产代替经营产品,赛道就换了;

三是用经营品类代替经营产品,赛道也换了。

当然不只这3种方法。

这也是为什么产品大神,他们不按常理出牌,不会受行业惯例限制。他们在赛道选择上,极具灵活性和创新性,就是:

远离竞争,是最好的竞争;

引领趋势,是最好的创新。

3)产品与品类(灰度原创模型)

上面说了,赛道非常重要,但大多数企业选赛道时,只从行业属性来看赛道,这就导致了同质化。我们可以从品类视角,来重塑造赛道。

我们给出一个品类增长模型:生产者分类、消费者分类、传播价值创新、商业价值创新、社会价值创新。

生产者分类,像夹克、裤子,这些都是。消费者不在意,或者关注了满眼全是同质化。

消费者分类,就是行业对手会跟进,客户会主动搜索,这些关键词,消费者是有兴趣的、高欲望的,甚至有些还是高势能、高情感的。

传播价值创新,比如:始祖鸟,成了中产三宝。关键是中产阶级认不认?如果认,这个就值钱了。

商业价值创新,有没有开创一个商业新模式,或者商业新物种?

社会价值创新,有没有引领人类文明,或者引领流行文化?

我们见过太多的企业,只有生产者分类,且不断地向客户推销生产者分类,就是没有一个消费者主导的需求分类。那在老客户的记忆中,这就是一个家常菜的餐厅,没有招牌菜系。那老客户的复购率,以及品牌溢价率,怎么可能高呢?渐渐地就内卷进价格战了。

4)产品与作品(灰度原创模型)

这里有三个概念:产品、商品、作品。这个作品,显然,就是内容营销了。优秀的品牌,都有非常棒的内容营销。可以是一段视频、一个故事、一篇文章、一个事件、一种情感、一种哲学。

没有作品的企业,就会陷入低水平发展陷阱:制造业驱动、零售业驱动,或者投流型驱动、广告轰炸驱动,这些都是不归路。

既然提到作品,就不得不提到:社会议题。社会议题,是新闻学、传播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好的记者,能通过一篇文章的一个好的选题,调动更广泛的大众参与讨论,甚至还能刺激社会集体行动。

这么说,大家就看出门道了。一个好的作品,隐形的主线,一定是一个好的社会议题。

如果好的社会议题,再能从品牌力的角度,进行内容策划,可持续性推出系列主题。那这个企业,在客户看来,就是一个高品质企业。如果好的社会议题,与流行文化能进行某种融合,进行现代化表达,那这个企业,在客户看来,品牌张力就非常强大。如果好的社会议题,能够上升到社会价值层面,甚至哲学层面,那这个企业,就具备了头部企业真正的文化竞争力。

当然,好的作品,也不见得全是社会议题这么高大上,也可以很微观。比如:星巴克的猫爪杯,就是产品-内容-社交-商业,四轮驱动的典型案例。

就是可惜,没有持续地进行主题策划,没有形成品牌资产。

可能有人会说,星巴克怎么能在产品周边上,花那么大的代价来打造周边IP?不是本末倒置么?不解释了,我们只介绍一个日本品牌,叫丸美屋,它是日本最大的拌饭酱企业,同时也是IP经营商,是一个商业新物种。

5)产品与资产(灰度原创模型)

我们现在大多数企业的收入模型是:

经营性收入 = 流量 * 转化率 * 客单价

其实,优秀企业还有资产性收入。

资产性收入 = 资产 * 消费力 * 复购率

经营性收入是什么?我们在六一儿童节,投入100万广告费,形成1000万收入。这个100万投入在中秋节(因为换节点了,换营销主题了)就不起作用了。

资产性收入是什么?我们主打一个战略大单品(元气森林的零糖零脂零卡),主打一个赛道(瑞幸咖啡的奶咖赛道),主打一个新品类(爱慕的海藻睡眠衣),主打一个创始人IP(小米的雷军),主打一个产品IP(巴拉巴拉的Bala T),主打一个品牌文化(Lululemon的热汗运动),主打一个技术优势(戴森的数字马达技术),这些都是。

是时候了,我们要研究品牌资产,究竟哪些能加持客户心智,进而提升品牌势能和产品转化率,把声量、流量、销量三者有机的融合起来。

这里,我们把资产归类为广义的品牌资产,包括产品资产、技术资产、人群资产、品类资产、品牌资产等内涵。

其中:品牌资产,我们以前常用的评价体系是:品牌知名度、品牌美誉度、品牌忠诚度。现在不同了,我们更看中的是人群资产和品牌联想。

所谓人群资产,就是1%标杆客户,9%核心客户,90%延伸客户。我们针对这些人群资产的动员能力有多强?我们的收入、利润和人群资产的相关性有多强?相对于竞争对手,我们在人群资产中的竞争优势有多强?

所谓品牌联想,就是:当客户联想到品牌时,会联想到哪些关键词?当客户联想到哪些关键词时,会联想到品牌?这些关键词,哪些是品牌独有优势的品牌资产?这些品牌资产,能不能促进客户情感或者产品销售?在客户心智中,哪些产品是品牌代表作?品牌拥有哪些品类代表作?

终于写到结尾了。产品大神有哪些启示呢?产品经营模式,我们能不能梳理出一个逻辑要点?有没有马上就可以用的极简版的产品经营模式?

1. 产品大神的启示

产品大神,都有自己独特的认知操作系统,包括产品信念系统、认知折叠系统、创新动力系统等。

产品大神,都有自己独特的业绩落地体系,包括产品价值体系、交换价值体系、客户价值体系、商业价值体系等。

产品大神都有一种神奇的魔力,都能从产品经营模式出发,用认知折叠颠覆行业惯例,走向一个伟大的商业帝国。

很明显,产品大神都是源自产品,又超越产品,他们都有三个转变:

一是,从经营产品,到经营品类;

二是,从经营产品,到经营客户;

三是,从经营产品,到经营品牌。

2. 产品经营模式的逻辑要点

我们还是收缩一下,就用业绩落地体系来建构一下产品经营模式,其它内容就不过度展开了。

1)产品价值体系

需求破局最重要,往下扎根要靠技术驱动,在市场上碾压对手要靠企划能力,在杀出门前要把产品价值量设计好,把产品差异化做巧做透。

2)交换价值体系流量与卖点,是孪生兄弟;产品与复购,是双向奔赴;销售与渠道,是三箭齐发;

爆品与商品,是双线夹击。

3)客户价值体系客户分层,是基本盘;客户增长,是增量盘。客户心智与客户体感,是复购率的两大抓手。客户场景,既有温室效应,也有业态效应。品牌的核心是复购率;客户的核心是消费力。

4)商业价值体系

强势品牌都是,从品牌架构,到产品架构。这才是真正的品效合一。

赛道和品类,是一对欢喜冤家。赛道是莲花,品类是不染。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

伟大的企业,既要产品力,又要商品力,还要作品力。

好的作品,彰显品牌高品质、品牌张力、文化竞争力。

优秀的企业,不仅有经营性收入,更要有资产性收入。

品牌不是节点促销,不是产品种草,不是饱和传播,不是形象宣传,而是品牌资产的投资。

3. 产品经营模式的极简版

对于普通企业,我们给出一个极简版的产品经营模式:

产品、商品、商业化。

浓缩的都是精华。

站在产品视角,核心是抓需求定位、价值重构、产品差异化竞争。 站在商品视角,核心是抓大商品企划(三线合一)、全渠道零售(三业合一)。站在商业化视角,核心是抓商业模式、战略能力、经营效率。

每家企业都是独特的,每个企业的产品经营模式应该是量身定做,不能生搬硬套。

最后,

产品大神,高山仰止。身不能至,心向往之。

致敬所有在用户价值深海里潜航的产品大神!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灰度认知社】,【灰度认知社】,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