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阵子去衢州旅游,听说有个杨炯祠还挺有名。进去转了转,发现里面全是关于唐朝一个叫杨炯的人的故事,连他殉职的井都保留着。明明是古代官员,为啥现在还有这么多人供着?我就想搞清楚这事。
前阵子去衢州旅游,听说有个杨炯祠还挺有名。进去转了转,发现里面全是关于唐朝一个叫杨炯的人的故事,连他殉职的井都保留着。明明是古代官员,为啥现在还有这么多人供着?我就想搞清楚这事。
杨炯出生在陕西安康附近一个农村,家里穷得要命。不过这家伙从小就是神童,五岁上学,七岁就能作诗,11岁考中神童科,十六岁正式当上官。听上去挺光鲜,但其实他性格太直了,看不惯那些当官的作态。有次他说别人是“披着麒麟皮的驴子”,差点把嘴给惹祸。不过人家确实是真有才,跟王勃他们并称“初唐四杰”,写诗尤其厉害,帮唐朝诗歌从之前的浮夸风转向了硬朗风。
他20岁出头就跑去从军了,估计是想建功立业。那时候吐蕃、突厥常来犯边,杨炯写了《从军行》这些边塞诗。说实话,这些诗现在读起来还挺有劲的。但后来他被人排在四杰第二位,他居然说“排在卢照邻前面我愧疚,排在王勃后面我丢人”。这种人你爱搭理不爱搭理,可偏偏人家有本事,说的话又不假。
后来他堂弟卷入徐敬业的造反事件,杨炯被牵连贬去四川当小官。五年后回洛阳当了回老师,但好景不长,又被调去浙江盈川县当县令。朋友张说专门请他吃饭,劝他别整天戳人脊梁骨,他根本不听。估计就是那种一根筋的人吧。
他在盈川当官有意思得很,一边用重刑镇压犯人,一边帮百姓修水利工程。自己俸禄全捐了,还跑到杭州买桑苗、请专家教种桑养蚕。搞农业搞出名堂了,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但天公不作美,第三年遇上大旱,他可能被压力逼得投井了。临死前还留话说要为老百姓求雨,这事听着有点神神叨叨的。
现在衢州人还挺重视他,祠堂香火不断,每年六月还要巡游纪念。县里还打算开发“初唐四杰”旅游线,搞点文创产品。有意思的是,当地人一边说他严苛,一边又感激他修的水塘到现在还在用。我觉得这人挺矛盾的:有本事却不会做人,性格耿直到送命,但真做事又实打实。现在的干部要是都能像他这么上心,估计老百姓也不会总抱怨。
说白了,杨炯就是一个活得太过直率的人。他看不惯的就骂,想干的就使劲干,完全不管别人怎么看。这种人放在古代当不了大官,但在民间反而留了名。要我说,老百姓记着他,可能就是因为官场里这样的人太少,而做实事的人太难得了。现在网上老有人说“做自己”,但像他这样真把自己做到头破血流的,还真没几个。
来源:沸点温度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