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任何药物均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精神科药物亦不例外。很多人拿到药品说明书,看到上面罗列的密密麻麻的不良反应,瞬间就慌了神,担心自己服药后会出现各种不适。
健康科普
药品不良反应怎么办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任何药物均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精神科药物亦不例外。很多人拿到药品说明书,看到上面罗列的密密麻麻的不良反应,瞬间就慌了神,担心自己服药后会出现各种不适。
今天,合卫小编
初判断:试试“三步问诊法”
一问,时间对得上吗?比如吃完药没多久就开始头晕,像是“吃了不新鲜的东西会拉肚子”一样,时间要对得上。
二问,是这药的“老毛病”吗?每种药都有它的“个性”,比如吃某些抗抑郁药可能会恶心,吃抗精神病药可能会手抖。查说明书就能知道是不是“常见操作”。
三问,能“甩锅”给别人吗?是不是最近还吃了别的药?是不是病情本身有变化?排除其他原因,才能更确定是不是药物引起的。
不过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三步只是帮你初步判断,最终还是要听医生或药师的!如果反应严重、无法忍受,一定要及时就医。
细分辨:常见精神科药物
的“小状况”及应对方法
NO.1 抗精神病药:容易“动不了”和“胖了”
锥体外系反应,像是肌肉僵硬、手抖、坐不住,甚至嘴巴不自主蠕动。遇到这种情况,医生可能会调药、加用对抗副作用的药。
体重增加,月经紊乱。建议患者控制饮食、多运动,必要时换药或联用其他药物。
体位性低血压,站起来眼前一黑。那就需要做到慢点起身,尤其老年人要特别注意。
恶性综合征(罕见但严重),会高烧、肌肉僵硬。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建议立即就医。
NO.2 抗抑郁药:肠胃反应和“睡不醒”是常客
舍曲林、氟西汀、艾司西酞普兰等抗抑郁药,它们有一些常见的不良反应,但多数反应会随时间减轻,如果持续不适,可以请医生调整方案。
恶心、呕吐、腹泻。多在用药初期出现,慢慢就会适应。
嗜睡、乏力。建议晚上服药,避免白天开车。
性功能障碍、体重增加。长期使用可能出现,建议及时和医生沟通。
NO.3 心境稳定剂:要注意“中毒信号”
碳酸锂:治疗窗窄,容易中毒。如果出现反复呕吐、手抖严重等情况,可能是中毒前兆,建议立即查血药浓度。
丙戊酸盐:可能引起多囊卵巢、肝损伤。
NO.4 镇静催眠药:小心“依赖”和“梦游”
苯二氮䓬类(如安定):容易依赖,老年人慎用。
非苯二氮䓬类(如唑吡坦):可能引发“睡行症”,半夜无意识活动。所以服用此种药物的人群,睡前最好确保环境安全。
碎碎念:记住这8条,
居家用药更安心
1.遵医嘱服药,不自行调药、停药。
2.定期复查,监测体重、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
3.老年人起身要慢,防头晕摔倒。
4.服药期间不饮酒、不喝浓茶,避免驾驶。
5.多运动、多吃纤维,保持规律作息。
6.药物要锁起来或放高处,防止儿童或老人误服。
7.看不同科室时一定要告知医生你正在吃的药,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8.有任何不适,及时就医,别硬扛。
最后,专家提醒,吃药遇到“小状况”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害怕而擅自停药、调药,反而影响治疗。患者应在医生和药师指导下规范用药,实现治疗获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
梁俊,副主任药师,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临床药学科主任,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办主任,安徽省戒毒康复研究会精麻药品合理使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安徽省药理学会治疗药物监测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安徽省药理学会个体化精准用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安徽省药理学会科普与传播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安徽省医师协会药物临床研究与评价专业委员会常务,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酒精相关障碍分会委员,主要从事临床药学、个体化用药监测工作。
公益心理援助热线:12356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