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场由他63字“避雷”微博点燃的争议,从9月11日贾国龙召开媒体发布会放话“一定起诉”,到西贝开放后厨反遭舆论反噬,短短三天就走完了从爆发到熄火的全过程。
9月13日23点52分,罗永浩微博突然发文宣告西贝事件终结。
这场由他63字“避雷”微博点燃的争议,从9月11日贾国龙召开媒体发布会放话“一定起诉”,到西贝开放后厨反遭舆论反噬,短短三天就走完了从爆发到熄火的全过程。
事件的起点简单到意外,罗永浩那句“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建议国家立法”,本是消费者日常吐槽。
可西贝创始人偏把这当“挑衅”,不仅召开发布会强硬回应,还甩出“按国标没预制菜”的争议表述。
搞不清的是,截至2025年西贝全国近400家门店、年营收62亿的体量,为何要跟一个消费者死磕?
或许贾国龙没意识到,当他把“消费者吐槽”上升到“商业对抗”时,舆论天平已悄悄倾斜。
西贝想自证清白,却走上了“自爆”之路,9月12日那份42页的公开声明,本想晒制作流程打消质疑,却不小心暴露“堂食外卖不同质”的操作。
更要命的是开放后厨参观,媒体镜头里,转基因大豆油、冻龄两年的蔬菜,还有工作人员剪开包装复热的画面,把“没有预制菜”的说法狠狠打脸。
这哪是自证,分明是把软肋往公众视野里推。
最致命的打击来自宝妈群体,西贝靠着“专业儿童餐”圈粉无数,2024年儿童餐销量破2000万份,周末门店近四成收入都靠带娃家庭。
可当“两岁西兰花给一岁半孩子吃”的吐槽传开,宝妈们突然发现,一直信赖的“健康选择”藏着时间差。
有宝妈在社群里自责:“以为给孩子选了放心餐,结果菜比娃年龄都大。”
这种信任崩塌,比短期营业额损失更难挽回。
贾国龙在专访里大倒苦水,说自己“夜半失眠、郁闷喝酒”,本想博同情,却被批“中登文学”。
一个身价过亿的企业家跟公众诉这种苦,效果远不如雷军“蹦迪解压”的励志叙事。
消费者要的不是董事长的情绪日记,而是对问题的诚恳回应,可惜西贝始终没懂。
就在双方激战时,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通过审查。
这份新规首次明确“不添加防腐剂”等强制指标,还要求餐饮企业披露预制菜使用情况。
很显然,预制菜国标不是冲着西贝来的,但这场争议恰恰暴露了行业痛点:当企业还在纠结“有没有预制菜”时,消费者要的是“明明白白消费”。
看看老乡鸡和萨莉亚就知道解法,老乡鸡把菜品分成“现做、半预制、复热预制”三类,用颜色标签清清楚楚告诉顾客。
说到底,预制菜本身不是问题,关键在沟通。
就像新华社说的:“不怕你预制,怕你不告诉我。”
当西贝还在跟罗永浩“打嘴仗”时,同行已经用透明化赢了人心。
这场争议突然落幕,留给行业的思考远没结束,预制菜国标或许能划定安全底线,但企业该如何跟消费者建立信任?
当贾国龙在发布会上喊出“起诉”时,可能没想过一句吐槽会扯出这么多连锁反应。
如今西贝暂停后厨参观、下架“罗永浩套餐”,但真正要下架的,恐怕是那种“店大欺客”的傲慢思维。
毕竟在消费者主权时代,真诚永远比强硬更有力量。
来源:青溪史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