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过真的很可惜!癌症的“天敌”来了,控制肿瘤癌不复发不转移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0 14:55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癌症,曾经是许多人心中的“绝症”代名词,如今却悄悄迎来一场“翻身仗”。

当科学家们揭开一个又一个谜团,肿瘤的“天敌”也逐渐浮出水面。它不是一种药,而是一种“方法”,很多人却还浑然不知,错过了就真的太可惜!

过去一提到癌症,很多人脑海里第一反应就是“晚期”“绝望”“治不好”。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推进,癌症的预防、早期筛查和治疗手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最新发布的《2024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中国癌症总体五年生存率已达到43.7%,比十年前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

这意味着什么?一个曾经被认为“致命”的疾病,已经逐渐变成了可以“带病生存”的慢性病。

而关键就在于:早发现、早治疗、科学管理

2023年,江苏省人民医院肿瘤科接诊了一位52岁的女性患者,名叫李阿姨。她原本以为自己只是长期胃胀、食欲不振,去社区医院被诊断为“胃炎”,吃药半年仍旧无改善。

后来女儿坚持带她去大医院做了胃镜,才发现是早期胃癌。

幸运的是,病灶尚未扩散,经过微创手术切除后,配合术后免疫调节治疗,如今已恢复正常生活。

李阿姨常常感慨:“如果不是女儿坚持,我可能现在连命都没了。”

这类案例并非个案。北京协和医院的一项研究回顾了过去5年接诊的胃癌患者数据,发现超过60%的早期患者是在体检或非专科就诊中偶然发现的

这也再次印证了一个医学铁律——早发现,是治疗癌症的“头等大事”。

说到癌症的“天敌”,许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新药、新技术,比如靶向药、免疫疗法、质子治疗等等。

这些确实很重要,但真正能让癌症“服软”的,并不是单一疗法,而是一整套科学系统的“健康管理”。

这一理念在2023年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肿瘤防控中国方案》中被多次强调。

癌症的“天敌”不是某一味神药,而是科学的生活方式、规范的筛查机制、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长期的康复管理。

说得通俗点,就是:不让癌症有“钻空子”的机会

俗话说:“病从口入”,癌症也不例外。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2019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

有超过三分之一的癌症可通过改善饮食和生活方式来预防。

比如:

吃得太咸?小心胃癌敲门。

红肉吃太多?结直肠癌风险翻倍。

吸烟饮酒?肺癌、肝癌“排队等着”。

运动太少?乳腺癌、宫颈癌更容易出现。

于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成了癌症的“天敌”之一。

每日蔬果五种颜色、每周三次有氧锻炼、规律作息、不熬夜、不抽烟,听起来平淡无奇,却是最坚实的“防癌盾牌”。

中国有句老话:“怕啥来啥。”很多人怕去体检,生怕查出点什么。

但真相却是——查出来早,总比查出来晚强一百倍。

近年来,国家层面推动的“早癌筛查工程”已覆盖全国多个省市。

例如,在浙江省“无癌社区”试点中,通过推广宫颈癌、乳腺癌、肠癌等高发癌种的筛查,三年内当地早癌发现率提升了近40%,而晚期癌症比例则明显下降。

当然,筛查也要讲究“对症下药”。

不同年龄、性别、家族史人群,推荐的筛查项目不同。例如:

50岁以上人群,每年做一次肠镜筛查。

有吸烟史的中老年人,应每年做低剂量螺旋CT检查肺部。

女性30岁后应定期进行乳腺彩超、宫颈癌TCT+HPV检测。

这些筛查费用相对低廉,却可能挽救一条命。

很多患者认为做完手术、放化疗,癌症就算“结束”了。

事实上,这只是“上半场”。

癌症的复发和转移,大多发生在术后3年内,而这个阶段最需要的,是系统的康复管理和免疫调节

传统观念里,术后就是回家静养。可现代肿瘤学早已推翻了这一点。

康复治疗包括:营养干预、心理辅导、身体运动、免疫支持治疗等多个维度。

以肺癌术后患者为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在2022年开展的一项康复干预研究发现,参与定期康复锻炼和营养管理的患者,术后一年内的复发率比普通组降低了27%。

这说明,科学的康复手段,才是控制癌症复发的“最后一公里”。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这句老话不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研究发现,情绪状态会直接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

长期焦虑、抑郁,会导致免疫细胞活性下降,从而给癌细胞“可乘之机”。

而乐观、积极的心态,不仅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还能增加治疗的依从性和身体恢复速度。

有一位直肠癌患者,术后坚持参加社区合唱团,每天散步、晒太阳、写日记。

医生本以为他最多生存三年,结果五年后复查一切正常,如今他成了医院“抗癌明星”义工,还常说:“是笑声救了我。”

所以说,癌症的“天敌”不仅仅是药物,更是一种积极生活的态度

作为医生,不只是拿起听诊器,更是要为健康“把脉”。癌症虽可怕,但更怕的是无知与忽视。

正如一位老教授所说:“医生的职责,不只是治病救人,而是让大众不生病。”

当前国家大力推广“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医疗改革方向,正是希望全民从“被动治疗”转变为“主动预防”。

癌症不再是天灾,它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病”。

它的“天敌”,藏在每一个人的日常选择里。

癌症并非洪水猛兽,它可以被预防、被发现、被治疗、被控制。

每一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请记住:不是哪一味神药能救命,而是科学的生活方式、规范的体检管理和积极的心态,才是癌症真正的“终结者”。

别让“本可以避免的癌症”,成为人生的遗憾。

与其害怕,不如行动。

参考文献:

1. 《2024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国家癌症中心发布,2024年第1期

2. 《癌症防控中国方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3年发布

3.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2019年)》,国家疾控中心

4. 《华西医院肿瘤术后康复研究报告》,《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22年第29卷第4期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生

来源:柳医生健康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