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彦章(1794-1836),字兰卿,福建侯官(今闽侯)人。他生于乾隆五十九年,嘉庆十六年进士后,由于勤劳务实、政绩斐然,官运亨通。李彦章先是任文渊阁检阅、国史馆分校、撰进奉文字、协办侍读等,而后在苏州和广西思恩为官,包括广西思恩知府、庆远知府、浔州知府等,最
思恩府新建惠泉义学记
◎ 清·李彦章
李彦章(1794-1836),字兰卿,福建侯官(今闽侯)人。他生于乾隆五十九年,嘉庆十六年进士后,由于勤劳务实、政绩斐然,官运亨通。李彦章先是任文渊阁检阅、国史馆分校、撰进奉文字、协办侍读等,而后在苏州和广西思恩为官,包括广西思恩知府、庆远知府、浔州知府等,最后高升至江苏按察使,期间多有惠政。除此之外,他娴诗工书,精鉴藏,擅楹对,为宣南诗社成员,其联作以名胜题咏为主,有《榕园楹贴》传世。
義學最著於范文正公,然立於其鄉,非官設也。明初,詔天下置社學,每五十家爲一區。其法亦行之,不能久且遠。殆因設於官者,大率有名無實,徒法不能以自行。今制,官民所管均稱義學,不稱社學。若因地設敎之道,則邊郡視中土爲尤急焉。思恩開郡三百年,附郭不及四百戸。生聚未廣,貧寡可憂。其父兄詘於治生,其子弟遲於就傅。美材廢學,常苦無成。余到郡後,慨然久之。是年,先延師於西邕講院,聚童冠者二十餘人,而敎之。附郡子弟,無不與者。繼而陽明、西邕兩書院次第工竣,將以分住生童,乃捐建精舍一區,而義學於是有專地。城西惠泉最清洌,爲山下出泉之象,與蒙養合,故即以名其學,而顏其堂曰“正蒙堂”。三月而成,齋廡皆備。歲在丁亥春,服旣成,師生入學,秩秩如也。余為月致脯修之禮,諸童子皆無所費其私錢。郡解與學舍若比鄰,終日聞讀,甚樂。夜深,燈火猶有書聲。余於百重堆案時,又自憶其童時風景,而不可得。旬月,必屢過其學,察勤怠,相勸戒。諸童子以此愈奮於讀書。故自余之來也,一年,而環城之童子至;二年,而各鄉之童子至;三年,而九土司之童子且不遠而至。提陀有子弟來學,漸以易斑蘭,而變侏傳。此殆數百年而始見也。然余竊觀天下事,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使皆官給延師之資,設事有變遷,則適館無以授餐,而童蒙亦往往散去。余乃酌取郡庫之羨,籌盈數以足之,凡得白金三百五十五兩有奇。發遷江縣典商經營,而職司焉。以時上其子錢之數於府,始得權其出入,制為常經。歲有脡東,以禮師儒;月有紙筆,以獎岐疑。其亦庶幾乎?苟完而苟有也巳!慨自小學之廢久矣,塾課毎無善法,而相率以因循。童稚不得良師,而有甘於暴棄。況郡城窮僻之地,士無恆產,人不尊師。蒙館僅只二三,士之子,卽不皆為士。雖有聰明樸茂之質,半任市井徵逐之中。志學之人,不絕如綫。安得若古者之家,皆有塾,其敎乃不勞而成耶?朱子嘗云:“古人之學,固以致知、格物為先。然始也,必養之於小學,則在洒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習。聖賢開示後學,門庭先後次序,極為明備。”蓋謂聖功養正,有始基焉。然朱子《小學》一書,多及窮理之事。雖為童子而作,又不僅為敎童子而言也。近惟王陽明先生《訓蒙敎約》有云:“古之教者,敎以人倫。今敎童子,惟當以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為要。其栽培涵養之方,則宜誘之歌詩,以發其志氣;導之習禮,以肅其威儀;諷之讀書,以開其知覺。”先生為有用道學,顧於所論訓蒙之法,獨示人以易知、易從。況忍郡為其過化之區,兒童亦知公名,巳非一日。今若循其條約,日將孝、弟、謹、信諸事,詢考提撕。既與《論語》“弟子”一章,足相闡發;而與朱子“不知不覺,自然觸發”之說,亦證明焉。“知行合一”之功,其當即自童蒙始矣。郡中讀書之士甚少,正如“十年樹木”,非培養不成。余下車時,所拔郡童,次年已有“青青子衿”,脫穎而出者。今且出入作息,有敎有師。給以善本之書,獎以遞升之格。發蒙、振滯、興起、善心,從此十年誦讀,十年講貫。由有造,至於有德,異日必可漸出人材焉。又安能限之以山川,囿之以風氣哉?因敘吾意,以勒於碑。願郡人漸知敬學、尊師,而童子之有志讀書者,亦日益自勉焉。
现代文翻译:
思恩府新建惠泉义学记
◎ 清·李彦章
义学的概念最初由范文正公所提出,然而它最初是在他的家乡设立的,并非官方创办。在明朝初期,皇帝下诏在全国设立社学,规定每五十家划分为一个区域。这一制度虽然得到实施,但并未能持久和广泛推行。大概是因为这些由官方设立的社学大都徒有其名,缺乏实际的教学内容,仅仅依靠法令是无法自行运转的。现在的制度是,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所管理的学校,都统称为义学,而不再称为社学。如果要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来设立教育机构,那么边疆地区相对于中原地区来说,这种需求就显得更为迫切。
思恩作为一个行政区域已经存在了三百年,但城区内的居民还不到四百户。这里的人口聚集还不够广泛,贫穷和寡居的现象令人担忧。由于父兄们忙于生计,他们的子弟往往延迟接受教育。许多有才华的孩子因为荒废学业而常常无法取得成就。我来到这个地区后,对此深感感慨。
这一年,我首先在西邕讲院聘请了教师,聚集了二十多名儿童和青少年进行教育。附近地区的子弟都参与其中。随后,阳明和西邕两所书院也相继完工,计划将学生分配到这两所书院。于是,我捐赠资金建立了一所精舍,这样义学就有了专门的教学场所。
城西的惠泉水质最为清澈甘甜,象征着山泉水源源不断,这与启蒙教育的意义相契合。因此,我决定以惠泉来命名这所义学,并将学堂命名为“正蒙堂”。学堂在三个月内建成,各种设施一应俱全。在丁亥年的春天,学校正式投入使用,教师和学生都井然有序地开始学习和教学。
我每月都会提供食物作为对教师的酬劳,这样学生们就无需自己承担任何费用。郡守的住所与学堂相邻,整天都能听到学生们的读书声,这让我感到非常高兴。即使在深夜,仍然能听到灯火下传来的读书声。在我处理繁重公务的时候,这些读书声总会让我想起自己童年的时光,那些回忆仿佛触手可及。
每隔十天半月,我总会多次到学校去,观察学生们的学习情况,检查他们是否勤奋,并给予他们劝诫和鼓励。因此,学生们更加努力地学习。自我来到这里以来,短短一年内,城里的孩子们都来这里上学了;到了第二年,各乡村的孩子们也纷纷前来;到了第三年,甚至连偏远土司地区的孩子们也不远千里来到这里求学。一些原本使用提陀语的子弟也开始来这里学习,他们逐渐改变了自己的语言习惯,甚至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这样的变化在这里恐怕是数百年来首次出现。
然而,我深知天下之事往往都有良好的开端,但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如果教师的薪酬全都依赖官方提供,一旦发生变故,学校就可能无法提供餐饮,学生们也会因此散去。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从郡库中酌情调配了一些盈余资金,筹集了足够的款项,总共得到了三百五十五两有余的白银。这些资金被交由迁江县的典商进行经营,由专人负责。他们会按时将利润上缴给府库,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支配资金,并制定常规的管理制度。
每年,我们都会用这些资金来宴请教师,以示尊师重道;每月,我们还会提供纸笔等学习用品,以奖励那些在学习上有疑问并努力寻求答案的学生。这样的做法,或许可以算是尽了我们的一份力吧!虽然我们提供的条件并不算完美,但至少是实实在在的支持。
我感慨的是,小学教育已经被废弃很久了。私塾的教学往往没有好的方法,只是因循守旧。孩子们得不到优秀的教师指导,有些人甚至甘愿自暴自弃。更何况在我们这个偏远的郡城,士人没有恒定的产业,人们也不尊重教师。这里只有两三家蒙馆,而且士人的子弟并不都会成为士人。即使有些孩子天资聪颖、性格淳朴,但他们中的一半都沦为了市井之徒。真正有志于学习的人寥寥无几。我们怎么能像古人那样,家家户户都有私塾,让教育变得轻而易举呢?
朱子曾经说过:“古人的学问,固然以致知、格物为先。但是,在开始学习之前,必须先通过小学教育来培养基础。这包括日常生活中的洒扫、应对、进退的礼节,以及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的学习。圣贤为后学指明了方向,学习的先后顺序也极为明确完备。”这就是说要培养圣贤的功德和正直的品格,必须从小学开始打下坚实的基础。
然而,朱子的《小学》一书中,多涉及深究事理的内容。虽然这本书是为儿童所写,但它的内容又不仅仅是为了教育儿童。近来,只有王阳明先生的《训蒙教约》中提到:“古代的教育,是教人明了人伦之理。如今教育儿童,应当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作为教育的核心。而培养的方法,则应该通过吟唱诗歌来激发他们的志气,引导他们学习礼仪来严肃他们的仪态,通过讽诵读书来开启他们的智慧。”王阳明先生所倡导的是实用的学问,他所论述的训蒙方法,独特地展示了易懂、易行的教学之路。更何况,思恩府曾是他传播教化的地方,这里的儿童也早已知道他的大名。
如果我们现在遵循他的教学方法,每天对孩子们进行孝、悌、谨、信等方面的教育和提醒,这既与《论语》中“弟子”一章的内容相辅相成,也验证了朱子“不知不觉,自然触发”的教育理念。“知行合一”的修养,就应该从儿童时期开始培养。思恩府中读书的人很少,这就像“十年树木”一样,不经过长时间的培养是无法成才的。当我初到此地时,所选拔的郡中儿童,第二年就已经有出类拔萃的了。现在,他们无论是出入作息,都有教育有老师指导。我们提供给他们优质的书籍,用逐步升级的奖励制度来激励他们。启发蒙昧、振奋精神、激发善心,经过十年的诵读和讲解,他们将由有所造诣,进而拥有高尚的品德,未来必定会逐渐涌现出杰出的人才。又怎能被山川所限,被风气所束缚呢?
因此,我写下这篇文章,并刻在石碑上,希望思恩府的人们能够逐渐懂得敬重学问、尊敬老师,而那些有志于读书的儿童,也能因此更加自勉努力。
图文编辑:阿素喇
来源:东方文艺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