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有痣,若长在这几个关键部位,务必提高警惕不要大意!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0 10:03 2

摘要:人体皮肤上的痣,几乎每个人都有,平均每人身上有10到40颗不等。这些小小的色素沉着点大多数时候都是良性的,如同脸上的点缀,无需过度担忧。然而,当痣长在某些特定部位,或者出现异常变化时,就不能掉以轻心了。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杂志》2023年第45卷
《中国皮肤病学杂志》2024年第2期
《临床肿瘤学》2022年专刊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3年第12期
《中国肿瘤临床》2024年第1期

人体皮肤上的痣,几乎每个人都有,平均每人身上有10到40颗不等。这些小小的色素沉着点大多数时候都是良性的,如同脸上的点缀,无需过度担忧。然而,当痣长在某些特定部位,或者出现异常变化时,就不能掉以轻心了。

身体上的痣,大多数是由黑色素细胞聚集形成的,学名称为"痣细胞痣"。正常的痣通常颜色均匀,边缘规则,大小稳定,表面平滑。

但痣也有可能发生恶变,变成恶性黑色素瘤,这是一种危险性极高的皮肤癌。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2万人被诊断为恶性黑色素瘤,且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

人体有几个关键部位的痣,如果出现异常,务必提高警惕。这些位置包括头皮、面部、掌心足底、指(趾)甲下、生殖器区域以及经常摩擦的部位。这些部位的痣为什么特别需要关注呢?下面就为大家详细解析。

头皮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区域。很多人平时梳头、洗头时都不会特意去检查头皮上的痣。头发的遮挡也使得这里的痣不容易被发现。

头皮上的痣如果发生变化,往往被发现时已经到了晚期。统计显示,头皮黑色素瘤的5年生存率比其他部位低约20%。定期请家人帮忙检查头皮,或在理发时请理发师留意,是预防头皮黑色素瘤的有效方法。

面部作为暴露部位,长期接受紫外线照射,是痣发生恶变的高危区域。特别是鼻子、耳朵和眼周的痣更需密切关注。面部的痣一旦变成黑色素瘤,不仅危及生命,还会影响容貌。面部的痣如果出现不对称、边缘不规则、颜色不均、直径增大或者超过6毫米、形态变化等情况,应立即就医。

掌心和足底是另一处容易被忽视却十分重要的区域。这些部位的皮肤较厚,痣的生长模式与其他部位不同。足底和掌心的痣往往呈现平坦状态,不易察觉其变化

研究表明,亚洲人群中肢端型黑色素瘤(主要发生在手掌、足底和指甲下)的发病率较高,约占黑色素瘤总数的50%以上,而西方国家仅为10%左右。在日常生活中,应养成定期检查手掌和足底的习惯,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指甲或趾甲下的色素条纹也是需要警惕的信号。正常情况下,指甲可能会出现纵向的色素条纹,这通常是良性的。

但如果条纹变宽、颜色加深或扩散到指甲周围的皮肤,就要高度警惕是否为甲下黑色素瘤。甲下黑色素瘤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误认为是甲下血肿或真菌感染,导致延误诊治。

生殖器区域的痣也需特别关注。这一区域由于不易察觉,且容易受到摩擦刺激,痣一旦发生恶变,常常被忽视。生殖器区域的黑色素瘤虽然罕见,但预后往往较差。研究发现,这一区域的黑色素瘤确诊时已是晚期的概率是其他部位的2倍。

除了特定部位外,痣的形态特征也是判断其是否有恶变可能的重要依据。医学界通常使用"ABCDE法则"来辨别可疑的黑色素瘤:A代表不对称(Asymmetry),B代表边缘不规则(Border),C代表颜色不均(Color),D代表直径大于6毫米(Diameter),E代表演变或变化(Evolution)。如果一个痣符合这些特征中的任何一项,都应该引起重视,及时就医。

值得一提的是,痣的数量多少也与黑色素瘤的风险相关。如果一个人身上的痣超过100个,罹患黑色素瘤的风险会比痣少于15个的人高出7倍。同时,巨大先天性痣(直径超过20厘米)也有较高的恶变风险,约为5-10%。

除了痣的位置和形态外,还有一些人群属于黑色素瘤的高危人群,需格外注意。这些人群包括:皮肤白皙、容易晒伤不易晒黑的人;有黑色素瘤家族史的人;曾经严重晒伤的人;使用过日光浴床的人;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等。

那么,如何预防痣的恶变呢?首先是做好防晒工作,减少紫外线照射。使用SPF30以上的防晒霜,戴宽檐帽、穿长袖衣物,避免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之间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

其次,定期自查皮肤。利用全身镜和手持镜,每月对全身皮肤进行一次细致检查,特别关注上述提到的关键部位。发现可疑痣后,不要擅自处理,应立即就医。

另外,避免对痣的摩擦和刺激也很重要。对于容易受到衣物摩擦的痣,可以考虑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预防性切除。但切记不要自行用剪刀、刀片等工具去除痣,这样不仅无法彻底清除病变细胞,还可能刺激恶变。

痣的问题并非只有黑色素瘤这一种。还有一种常见的良性病变叫做脂溢性角化病,俗称"老年斑"。它们通常在40岁以后开始出现,呈黄褐色或黑色,表面粗糙,有油腻感,看起来像是"贴"在皮肤上的。虽然这种病变通常是良性的,但有时也会与黑色素瘤混淆,需要专业医生鉴别。

许多人对于痣抱有一些错误认识。比如认为所有的痣都会癌变,因此过度恐慌;或者认为痣是美丽的象征,完全忽视其潜在风险。实际上,大多数痣终生良性,但也不能完全掉以轻心,关键是要学会辨别异常信号。

随着年龄的增长,新痣的出现会逐渐减少,一般在40岁后很少再有新痣生成。如果在中老年时期突然出现新的痣,尤其是快速生长的痣,更要警惕。统计显示,40岁以上人群新发痣的恶性率约为20岁以下人群的5倍。

除了视觉变化外,痣的症状性变化也需关注。如痣部出现疼痛、瘙痒、灼热感,或者痣开始破溃、出血、结痂等,都是警示信号。研究表明,约有85%的早期黑色素瘤患者会出现这些症状性变化,但只有不到一半的人会因此就医。

针对高危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专业的皮肤检查。医生可能会使用皮肤镜等工具进行详细观察,必要时还会建议进行活检以明确诊断。早期发现的黑色素瘤,5年生存率可达98%以上,而晚期则可能降至30%以下。

生活中的一些行为也可能增加痣恶变的风险。比如反复挤压、摩擦痣,使用刺激性化妆品直接涂抹在痣上,长期暴露在高温环境中等。避免这些不良习惯,也是预防痣恶变的重要措施。

对于儿童来说,先天性痣的管理也很重要。小型先天性痣(直径小于1.5厘米)的恶变风险较低,可以定期观察;中型先天性痣(直径1.5-20厘米)有一定恶变风险,需权衡利弊决定是否切除;大型先天性痣(直径大于20厘米)恶变风险较高,通常建议在适当时机进行分期切除。

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为痣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除了传统的手术切除外,激光治疗、冷冻治疗、光动力治疗等也被应用于某些类型痣的治疗。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切忌盲目自行处理。

身体是每个人的"健康之舟",而皮肤上那些不起眼的小痣,就像舟上的信号灯,静静地反映着身体的变化。学会解读这些信号,及时发现潜在风险,是守护健康的重要一步。

生命如同航行在大海上的船只,虽然可能遇到风浪,但只要有足够的警觉性和科学的态度,就能避开暗礁,抵达健康的彼岸。

来源:甲状腺健康大讲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