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4日,由中央美术学院、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与合肥市人民政府联合推出的科普展览“能源与文明——科学艺术·聚变未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
9月14日,由中央美术学院、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与合肥市人民政府联合推出的科普展览“能源与文明——科学艺术·聚变未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
开幕式现场
展览通过跨学科的视角,将科学成果与当代艺术表达方式相结合,其展示方式不仅实现了科学与艺术的双向激发,还让观众通过沉浸式体验,激发人们对未来能源的想象与思考。
开幕式嘉宾合影
开幕式上,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吕品晶,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胡浩民,策展团队代表、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师张兆宏分别致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靳军主持开幕式。
吕品晶表示,能源是人类文明存续与发展的基石,从薪火相传到核能聚变,每一次能源革命都深刻重塑着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关系。而艺术,作为人类感知与表达的核心方式,始终与科学探索、技术革新相互激发、彼此照亮。本次展览以“能源与文明”为主题,通过艺术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激发人们对未来能源形态、文明路径与生态责任的创造性思考。中央美术学院近年来持续在科技艺术领域开展学科布局与投入力量,以艺术赋能科技创新,以美学引领产业变革,让艺术成为驱动社会创新、塑造未来文明形态的重要力量。
展览现场
胡浩民谈道,本次展览恰逢首个全国科普月,科学艺术联合实验室将原本抽象的科学概念变得可感可触,为可控核聚变装置注入了艺术化的文化表达,为传播中国科学故事提供了全新范式。希望通过科学与艺术深度融合的表达形式,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思想启迪,进一步激发科研工作者的创新潜力。
展览现场
张兆宏讲述了展览筹备背后的跨学科协作故事:“从筹备初期到最终落地,我们用了近一年时间。科学家团队带着托卡马克装置图纸与聚变原理模型,和艺术家一起反复沟通‘如何让公式变成画面’。展览主题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以可控核聚变为科学底座,阐明其能彻底改变人类文明进程,赋予展览深度;二是主题对应着科普、科幻,为展览提供了广度。”
展览聚焦能源技术的迭代与文明的进步,特别是可控核聚变技术的突破性进展,通过历史、科学和艺术三个维度的知识图谱构建,全面展示了核聚变科学原理与艺术表达的结合。展览以多个装置作品为核心载体,打破科学与艺术的学科边界,让抽象的核聚变原理转化为可感知的感官体验,引导观众深度思考人类与能源的关系。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0月12日。
来源:中国美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