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摊价格为何疯涨?消费者吐槽吃不起,摊主无奈诉苦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6 18:59 2

摘要:对比下来,附近一家连锁小吃店的同类菜品只要35.5元,口味和分量也不差;一杯700毫升的鸭屎香柠檬茶,路边摊上要价15元,比喜茶同款贵了2元。

“沙县炒饭8块,路边摊却卖到12块,真贵”,近日“路边摊比门店还贵”的话题引发大量关注。

广东博主“肥玟不肥”在社交平台上传了一条探访视频,视频中她在广州某夜市点了一份牛杂烫菜,结账时发现总价为41元。

对比下来,附近一家连锁小吃店的同类菜品只要35.5元,口味和分量也不差;一杯700毫升的鸭屎香柠檬茶,路边摊上要价15元,比喜茶同款贵了2元。

这条视频在社交平台引起网友共鸣,有人质疑:路边摊凭什么卖这么贵?

有人觉得摊主是看到地摊经济火了,趁机涨价。看似道理不难理解:没有房租、没有装修、人工少,理应便宜。

佛山的潘先生在当地一个人流密集的夜市卖冰沙,夏天他已经摆了4个月的摊。他透露,平均每天营业额在300-400元,遇到赶集日可能达到上千元。

看似不错的收入,扣除成本后利润其实不多。摊位费一晚最贵要248元,水电另算,月租金普遍在1800元上下。潘先生坦言,“不是不想便宜卖,是根本卖不起。”

广州琶洲黄埔古港的小琴做牛杂多年,她坚持用现杀的牛杂料,还从老家带花生油。每天凌晨三四点起来进货,成本高了不少。她坦言,价格比周围摊位略贵,但也有老顾客认可她的新鲜食材,愿意做回头客。

看似简单的路边摊,其实门槛并不低。

过去大家习惯把路边摊定义为“便宜”的小吃,这种定义来源于早期的流动摊贩,成本确实低。但如今的路边摊,很多都进入了集中管理的市场或夜市营地,摊位费、水电、卫生监管一样不少。

佛山卖茶饮的李女士算了一笔账:健康证、摊车电瓶维护、冰箱制冰机等设备损耗,每月开销300-400元;每天清洁卫生要花半小时,洗洁精、抹布、钢丝球这些消耗品也要100元左右。

前期投入更高,一辆合规的茶饮餐车配齐制冰机、冰箱、灯箱,少说也得一万五。

她说:“真不是大家以为的‘摆个摊就能挣钱’。”

另外,路边摊是不是开始“网红化”了?

越来越多的摊主确实开始讲究包装和外观。提拉米苏装进小盒子,贴英文标签,一份轻松卖到35元;有人卖“爱马仕烤红薯”,加了麻薯和珍珠之后,价格翻了四五倍。还有的炒豆芽牛肉,用料并不多,售价却高达30元。

这些小吃外观精致,但消费者都清楚:食材根本不值这个价格。

有业内人士指出,这类溢价摊位背后,很多是短期流量行为。部分摊主并不打算长期经营,靠一次性“吸金”,风头一过就撤摊走人。这种做法直接影响了消费者对整个地摊市场的信任。

表面上看,价格由市场决定,愿意买就买,不愿意买就走。但现实是,摊主为了维持经营,不得不提价,而价格一高,顾客就少,形成恶性循环。

广州番禺夜市的林哥卖炒田螺多年。他说:“现在人越来越少,物价又涨,摊位费交了,食材也进了,不涨价根本不够本。”可涨了之后,来买的人更少。2024年8月,他已经挂出“设备转让”的牌子,准备不干了。

越来越多摊主陷入“挣不到钱”的困局,而消费者也在社交平台表达“吃不起”的困扰。

曾经的路边摊,是城市生活的缓冲带。它是打工人下班后的慰藉,是学生放学后的奖励,是一碗热汤、一口糖油粑粑带来的满足感。

可如今,随着摊位制度化、经营成本上升、消费结构转变,“便宜好吃”这四个字正在慢慢远离地摊的标签。

从“吃得起”到“吃不起”,并不是价格本身的问题,而是消费者与摊主之间的认知差距越来越大。摊主用自己的方式在求生,消费者也在用钱包表达判断。两者之间并没有谁对谁错。

正如一位网友评论所说:“路边摊变贵,并不让人失望,变得不值,才让人惋惜。

理解成本,也理解消费,这才是解决路边摊价格争议的起点。

来源:晓婷医生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