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食通社此前发布的文章《营养师成了食品巨头的“狗腿子”?注册营养师怎么看》揭露了北美食品企业通过赞助网红营养师和行业组织,通过似是而非的科普,试图影响公众对于食物的认知。在国内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各种保健品和食品广告层出不穷,营养师们怎么看待商务合作?专业人士在
食通社说
食通社此前发布的文章《营养师成了食品巨头的“狗腿子”?注册营养师怎么看》揭露了北美食品企业通过赞助网红营养师和行业组织,通过似是而非的科普,试图影响公众对于食物的认知。在国内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各种保健品和食品广告层出不穷,营养师们怎么看待商务合作?专业人士在鱼龙混杂的媒体环境中又应该起到什么作用?请看作者郑璐悦采访不同的营养师之后做出的回应。
作为播客《八九不离食》的主播,我的商务邮箱里也常常收到保健品的带货邀请,尤以本土“小众”品牌居多,甚至还有冻品类食品来邀约背书。
虽然被“赏识”多少有些微妙的满足感,但对我来说,接保健品推广会影响我做营养科普的独立性,加微信了解这些商品究竟是否安全可靠的沟通成本也太高。所以我选择爱惜羽毛,委婉回绝,还和朋友自嘲:明明播客节目里劝退大家买热门保健品,商家却还是觉得我能带货?
●某营养补剂品牌给我发送的商业合作邀约。
虽然我至今都没有接下任何保健品推广合作,在自由的媒体市场中,商家总能找到愿意妥协的合作对象,行业内也有不少头部营养师选择和商业品牌积极合作。
营养师到底应不应该接商业推广?商业代言和科普的界限又在哪里?是否坚持原则的营养师,其实只是行业里的少数派?带着这个问题,我在营养师朋友们中间做了一次小调查。
●几乎所有营养品保健品都会找大量医生和营养师背书做推广。甚至“百位营养师代言”已经成为一些食品企业的通用宣传话术。图片来自网络。
在叙述营养师们的观点之前,首先需要明确一下:谁负责监督营养师的商业行为?
在美国,对营养师起到监管作用的是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FTC)和美国营养与饮食学会(Academy of Nutrition and Dietetics, AND)。前者作为联邦政府机构,负责监督商业行为、打击虚假广告与不当营销、保障消费者权益;而后者则是代表专业人士的全国性行业组织,它类似中国医师协会,在营养师的职业认证、继续教育和行业规范制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内的政策一直反对专业医师为商品代言。从2022年的“严查医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直播带货”到2024年“加大对涉医网络直播带货、信息内容、传播秩序等的监管力度”,国家卫健委等14个部委都在紧盯健康医疗领域的伪科普。
平台帮助治理违规导流等行为的同时,自媒体人也学会了自我审查,主动规避《广告法》中的违禁词,比如最、最佳、治愈、安全等。我国《广告法》明确规定:
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广告不得含有“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断言或者保证”“利用广告代言人作推荐、证明”等内容;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音像出版单位、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以介绍健康、养生知识等形式变相发布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广告。
尽管法律与行业监管不断收紧,健康类的知识变现依然存在灰色地带。现行法规尚未明确区分“商业宣传”与“广告”,让保健品在直播间中得以规避监管,以“科普”之名行营销之实。
同时,业界普遍认定,“医师不得利用职业、职务及医院名称或在医院平台去卖产品”是底线。然而,这条红线默认从业者仍在医院体制内。当健康科普创作者脱离单位约束时,伦理边界变得模糊。例如,如果医生在直播间“露脸”但不评价产品,是否构成背书?皮肤科医生带货保健品,是否属于专业越界?这些都尚无明确界定。
相较而言,医师群体对利益冲突的讨论更为充分,规范也更成熟,而中国注册营养师体系自2017年起步至今,尚缺乏针对商业合作、代言行为的伦理指引,使得营养师的接广行为极易滑向纯粹的经济选择。行业内不讨论利益冲突,缺乏约束,管住“伪科普”这类行为,就只能取决于个人良知。
更棘手的是,“营养师”这一头衔本身也未形成清晰的公众认知。从“注册营养师”“营养技师”到“公共营养师”“营养指导员”,头衔繁多,专业门槛参差不齐。一些国际认证营养师甚至被曝光为虚假证书。
●互联网上五花八门的“营养师”职业证书头衔。虽然“注册营养师”含金量在中国最高,但是老百姓分不清谁是靠谱的。
诚然,我所持的美国注册营养师证书更加注重申请人的理论和实操经验(要求硕士学历起点、超过1000小时实习、继续教育学分),并且将“披露所有潜在利益冲突”列入职业道德准则。但即便如此,这一群体中依然存在违规的商业代言。这也提醒我们:没有法律的硬约束,规范再好也可能沦为空谈;而在利益面前,专业边界往往比想象中更脆弱。
营养师是否该参与商业合作?营养师内部也存在截然不同的看法。
无论从营养师个人还是行业的视角来看,接受商业合作邀约有其正面影响。一方面,商业合作能帮助解决营养师生计问题;另一方面,它能通过自媒体平台提升公众对营养师职业的认知,提高营养师的职业价值感。
比如一位在医院工作的注册营养师坦言:
“如果换到是在校园的时候,我一定会对这样(接广告且发布有意引导消费者的言论)的行为非常的不齿,但是现在到了职场,营养师是个性价比非常低的工种。迫于生存的压力,这样的行为我虽不支持,但完全能理解。只有给予这个行业更多的重视和尊重,以及提高工资水平,才能让这些科班出来的人坚持本心。”
另外一位曾为企业把关赞助内容的注册营养师则表示:
“我真的觉得这(商业赞助)是个好事儿,就是因为这是一个双向选择的事情。不是所有营养师都愿意做这个事情,且有这个能力做这个事情…他们(商业合作的营养师)会跟我们(内容组)(核)对这个(宣传)脚本,他们(若)觉得这句话他不能说,他就会把这句话去掉的。…我个人是觉得真挺好的,因为我自己赚不了这个钱[笑],倒不是我觉得大家说这个(商业合作的)话(术)会昧着良心…我很玻璃心,做不了网红…所以我蛮羡慕,或者说我挺欣赏这些“张嘴就来”,且每句话说的“既危险又迷人又不过(线)”的这些人。另一方面是我觉得企业,尤其是跟这种大品牌合作,也能够带来一些对营养师的推广吧。”
同时,我发现那些在自媒体平台活跃的营养师,他们对商业合作的态度更加正面。在与我讨论中也会强调商业合作对于公众的益处,比如帮助消费者选品。
支持与否,往往不仅是态度的区别,更是所处环境的差异。一些不依赖流量变现的营养师,更倾向于坚守职业操守。
一名注册营养师则从自媒体人的角度和经验出发,感慨平衡流量、赞助和专业性之间的难度:
“一开始努力积攒粉丝量的时候,我就给自己立下了一个规定,就是说,我不想接任何的膳食补充剂广告,以及不符合我(营养)理念的广告。虽然有过特别愉快的合作经历,但是更多的(邀请机会)是在健康与不健康的边缘游走的产品,比如益生菌啊,一些所谓的健康饮品。整个商业合作前后会有很多“扯皮”的过程,一些商家想要推(广)的点,恰好是你内心打鼓,想要避开的(宣传文案)。当我开始(全职)工作后,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我开始反思,这样(商业合作推广)的事情对我来说是快乐更多,还是(徒增)纠结和消耗?现在,我更多做一些美食相关的,不需要我在营养方面去特意的背书。…就是即使有一些商品,有一些观点,就算能够找到所谓的研究来背书,但是我内心并不买账这些东西,我觉得(硬)要做(营养师背书),我就觉得比较痛苦。”
总的来说,在商品化的市场环境中,选择自媒体之路的营养师,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生存压力与职业伦理挑战。与选择直播带货的医生类似,很多营养师并非不懂坚持原则的价值,而是职业发展空间受限,存在经济压力,尤其对于来自非一线城市、就业空间较小的从业者而言,以商务合作解决收入问题是极具诱惑力的选项。
●自媒体上关于营养师的热门话题——“营养师如何通过自媒体变现”。图源:网络。
而资本,正是借助这一职业生态的软肋——行业规范不清、公信力下降、收入结构失衡——不断扩大其影响力。
不管营养师作何取舍,毋庸置疑,当前网络上各种为商业推广而做的“伪科普”确实大行其道。
一位注册营养师朋友在阅读《企业买通营养师》后感慨道:
“算法推动的信息流常常让人陷入信息茧房,接触到的内容既单一又偏向性强。如果这些内容再被所谓‘专家’反复强化,消费者的选择空间不仅被压缩,甚至会被操控。”
我在现实生活中也时常感到类似的无力感。我的家人明明可以直接问我,一名真正的注册营养师,却常常被“养生视频”“网红医生推荐”吸引。有时我反复解释,也难以完全抵消那些伪科普信息的影响力。
另一位活跃在自媒体平台的美国注册营养师朴镜璇说得更加直接:
“作为营养师来说,我的工作很多时候便是‘打假’,很多病人拿着网上看到的标题来问我这是真的吗?往往都是一些为了博眼球而断章取义的标题。”
在有关医生直播带货的文章评论区,我曾读到一则辛辣的留言:
“正规的医生不能搞直播,要下架,偏偏让这些社会混子穿着医生马甲招摇撞骗,何必让假医生充斥直播间?”
虽然语气激烈,却道出了“医师不能带货”的禁令之下,公众对“医生职业形象被消费”的不满。
美国注册营养师江浅之博士也做出类似的评论:
“撇开注册营养师,有很多自称是营养专业人士或者没有科学背景的网红、明星已经在用自己的名气和影响力获取这方面的利益。我更愿意看到是注册营养师在做这项工作,至少大部分的营养师在筛选产品和做出推荐的时候是基于科学、基于职业道德的。”
这番话让我深有共鸣。当我听到自己关注的某文化类播客,为一个我曾经拒绝合作的保健品品牌做口播时,心里五味杂陈。那一刻,仿佛有人在对我的坚持嗤之以鼻:“你不接,也照样有人接。”
或许,对许多非营养师出身的自媒体人来说,接保健品广告没那么大心理负担。他们未必像我一样有能力查阅文献、解读数据、评估证据质量。而我恰恰因为受过学术和临床的训练,并且认同营养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所以反而学不会“和稀泥”。在流量和职业底线的天平上,我选择把砝码压在有职业底线的公益播客内容上,而不是流量变现的短期回报上。
我很清楚,一个营养师的拒绝,挡不住商业背书的洪流。商业化并不是原罪。其实,我也享受用自己的专业能力,为那些真正有价值的图书或产品发声。我只是更希望,我们在谈“背书”的时候,也能多谈信息透明、多讨论利益冲突。如果营养师每一次推荐背后都有职业原则,也许,科普这潭水就不会浑得让人分不清真假。
要让真正公益、负责任的内容被更多人看到,我们还需要一种正向激励——让专业人士有动力、有机制去产出高质量内容,而不是被迫在良知和生计之间反复拉扯。只有形成良性循环,让坚持专业和伦理的人不至于“吃亏”,才能让公益性质的内容在商业环境中脱颖而出。正如一位长期参与公共政策倡导的专业人士说:
“在这样的环境下,能够主动避开企业利益诱导的专业人士、行业学会、公益组织,他们的声音就显得尤其珍贵。”
对于消费者而言,又应该如何分辨真科普和商业代言?信息爆炸时代并不缺乏营养知识,缺的是一套帮助我们做出判断的工具和习惯。建立起这份判断力,是个体面对“伪科普”最有效的疫苗。
首先,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信息免疫力”,学会分辨某些带货话术。面对营养、养生、医疗等话题时,保持警觉,不轻信“神奇疗效”“立竿见影”“祖传秘方”等字眼,基本可以避开大多数伪科普信息。
还有一种常见误导:把“有关联”说成“有因果”。比如“吃这种食物的人更长寿”,但说不定人家本来就爱运动、作息规律、吃得健康。A和B有关,不代表A导致B。这种逻辑偷换,最容易让人稀里糊涂买单。
其次,建议多关注专业背景明确、信息来源透明的内容发布者。注册营养师、执业医师等有真实资质背书的人,通常比“健康达人”更值得信赖。也可以关注一些公共机构或医院或专业学会运营的官方账号。
动不动就说“产品有数据支持”,那到底是什么数据?哪项研究?研究的是谁?怎么结论就落到你买的这瓶保健品上了?“哈佛推荐”“国际认证”“抗炎超级食物”……听上去很厉害,但这些热词并不能替代科学证据。真正靠谱的推荐是讲得清机制、说得出来源,而不是靠关键词堆出来专业的感觉。
再次,注意识别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当内容中涉及具体产品时,不妨问问自己:“这个人是不是和品牌存在合作关系?”即使没有明说,过度推销式的语气也值得警惕。你也可以直接在评论区提问:这是不是一则商业推广?是否存在与品牌的经济往来?
最后,不妨回归到日常生活中最朴素的健康观——平衡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这些听起来老生常谈的建议,反而是最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营养指南。
▼活动预告
来源:食通社Foodth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