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深夜急诊,三十来岁的年轻人突然倒地,送到医院时瞳孔已散。家属哭成一团,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检查结果只有四个字:脑出血猝亡。这不是电视剧里的桥段,这是我们每天都在面对的现实。
你或许以为脑出血是老年病,是“高龄才中招”的事情,但实际情况早已不是这么回事。
数据显示,近年来脑出血的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死亡率却依然高居不下。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脑出血的年死亡人数超过100万人,45岁以下人群占比接近20%,这意味着,很多人还来不及享受生活,就已经在脑出血面前倒下了。
别觉得和自己无关,它可能就藏在你每天的生活习惯里。
我是一名神经内科医生,坐诊十多年,看过太多家庭因脑出血支离破碎。说到底,很多悲剧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今天,我想掏心窝子地说一句:有些事,再爱也要戒掉。
有些事你以为是“习惯”,其实是慢性“炸弹”
你可能听过高血压是脑出血的罪魁祸首,但你可能不知道,80%以上的脑出血患者,在发病前都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压,或者根本不当回事。
这是我在门诊中最常见也最痛心的现象。
我有位病人,姓李,年纪不到40岁,是个典型的"拼命三郎",白天上班,晚上带货直播,生活节奏像上紧的发条。他老婆多次提醒他量血压,他总说:“我还年轻,不会有事。”
直到有一天直播到一半,突然摔倒在地,等到送来医院,脑干已经出血——这个位置一旦出事,几乎没有生还机会。
脑出血不像脑梗,是“爆炸式”的死亡。它来得快、破坏性强,尤其是脑干出血,死亡率高达70%以上。
更恐怖的是,它几乎不给你反应和抢救的时间。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到底怎么才能避开这颗“定时炸弹”?
这些事,说白了就是你“惯”出来的病
很多人以为脑出血就是“命不好”,其实大多数时候,是自己一手造成的。
以下这些“坏习惯”,是我在临床中见得最多、最致命的。
第一,就是熬夜。
别以为熬夜只是睡眠不足,长期熬夜会让交感神经持续兴奋,导致血压不稳定,血管壁脆弱,哪天突然一激动、一用力,就可能直接血管破裂。
尤其是长期打游戏、看剧、上夜班的人,风险更高。
第二,劝都劝不住的“酒局文化”。
适量饮酒可能对血管有益,但中国人的“酒局”从来不讲适量。大量饮酒会直接刺激血压升高,还会增加脑血管通透性,诱发脑出血。
我收治过一个50多岁的企业老板,前一天晚上喝了三两白酒加啤酒,第二天清晨起床时突然倒地,抢救两个小时依然没救回来。
第三,重口味饮食。
你爱吃咸的、辣的、腌制的、油炸的……这些食物会让血压一点点往上升,长期高钠饮食是导致高血压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指出,我国居民的平均每日食盐摄入量超过10克,而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标准是5克。
爱吃重口,就等于给脑血管“浇汽油”。
第四,忽视体检。
很多脑出血患者在发病前都没做过一次完整的体检,高血压、脑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潜在风险根本没被发现。
你可能以为自己身体倍儿棒,实际上,血管早就不堪重负。
第五,情绪失控。
你可能不知道,一次愤怒、一次大哭、甚至一次激动,都可能让血压瞬间飙升,引发脑出血。
尤其是中年人,既是家庭顶梁柱又是职场中坚,情绪负担重,但又不懂怎么疏解。
第六,乱吃保健品、偏方。
市面上很多“降压神药”、“清血管秘方”,打着养生的旗号,实则没有经过科学验证。
误信偏方、延误治疗,是导致脑出血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些事,真不是“拖一拖”能解决的
很多人对脑出血有误解,以为“头不疼就没事”“年轻不怕”,但脑出血的前兆往往非常隐匿,比如:
一阵阵头晕、突然说话含糊、眼前发黑、短时间记忆模糊、半边身体发麻。
这些“小毛病”,很多人都不当回事,结果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30岁的小伙子,来医院时嘴角歪斜、右手无力,他自己还以为是“落枕”。检查后发现是轻微脑出血,所幸救得及时。
但他自己都说:“我真是差点把命丢在沙发上。”
医学上讲,脑出血是“进行性加重”的过程,早一点发现,就多一分生还的希望。
年轻不是“护身符”,反而是“高风险”
你以为脑出血是“老年病”?那你可能已经落伍了。
根据《中华神经科杂志》2023年发布的研究数据,35岁以下脑出血患者的比例正在逐年上升,尤其是高压职业群体、夜班族、外卖员、程序员、主播等人群,发病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
这和现代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高糖高脂饮食、久坐不动、长期焦虑、睡眠障碍,都是年轻人身上的“通病”。
你每天刷手机、喝奶茶、熬夜、喝酒,哪一项不是在“喂养”你的脑血管病?
该怎么做?医生劝你三点
如果你能看到这里,我想你是愿意为自己的健康负点责的人。那我就不绕弯子,直接说:
第一,血压一定要监测。
家里备个电子血压计,每周至少量两次,记在笔记本上。如果你有高血压家族史,建议从30岁就开始监测。
高压超过140、低压超过90,就要引起重视。
第二,生活方式要变。
别再“等有空再锻炼”,每天哪怕快走30分钟,也比躺沙发上刷短视频有用。
饮食别太咸,戒烟限酒,睡觉别太晚。这些都是老生常谈,但你真做到了吗?
第三,别拖延体检。
30岁之后,每年一次脑部影像检查(CT或MRI),特别是有头痛、晕厥、家族病史的人,早点查,早点安心。
一句掏心窝的话
我知道,这世界很卷,挣钱不容易,压力山大。
但我想说的是,命比钱重要,健康比面子重要。
很多患者在病床上才说:“早知道我就……”但可惜,世界上没有“早知道”这三个字。
脑出血不是突如其来的命运,而是你日复一日积累出来的后果。有些事,再爱也要戒掉。
你爱工作,爱美食,爱自由,但请你先爱命。
别等到倒下了,才想到医生说得对。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科杂志》2023年第56卷第3期,脑出血流行病学趋势分析
2.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2》,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3.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4. 《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年修订版)》,中国高血压联盟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生
来源:张医生健康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