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桉树林尤其典型,铅笔袋鼠、南方大飞鼠这些动物,把家安在十几米高的树冠里,白天躲树洞,晚上才敢出来。
文|ho侯神
编辑|ho侯神
“文内所有信息皆出自权威媒体”
全球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始终卡在“看不清、摸不准”的难题上。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桉树林尤其典型,铅笔袋鼠、南方大飞鼠这些动物,把家安在十几米高的树冠里,白天躲树洞,晚上才敢出来。
想摸清它们的种群情况,比在黑夜里找针还难。
过去靠人扛设备摸黑扫灯,效率低还常漏测,后来试了红外相机、声学记录仪,也总掉链子。
直到热成像无人机飞进这片林子,局面才慢慢扭转。
可这台设备,真能破解保护困境,让濒危物种的未来不再模糊吗?
维多利亚大学生态研究团队的监测日志里,详细记录过一次深秋桉树林调查的困境。
桉树林的陡坡区域,腐叶下暗藏湿滑的泥坑,平缓区域虽易通行,却因枝叶过于密集,手电筒光束被散射后仅能穿透5米,即便头顶树枝传来动物活动声,也无法定位目标。
团队负责人怀特教授在研究报告中提及,“探照灯法”的核心缺陷在于被动依赖视觉反馈,不同物种的眼部反光虽有差异,但受天气、地形影响极大。
小雨天气里,雨雾会让反光信号减弱60%以上,茂密的桉树叶层更是天然屏障。
图源网络,模拟下雨天
声学记录仪与红外相机的应用同样受限,桉树林常年湿度较高,声学记录仪的麦克风易受潮,设备故障率达30%。
红外相机虽能捕捉静态画面,但镜头常被落叶、藤蔓遮挡,有效拍摄率不足50%,且大飞鼠因严格以桉树叶为食,对相机诱饵毫无兴趣,难以触发拍摄机制。
所以传统方法的滞后性非常显著,从数据采集到整理分析需耗时1-2个月,而期间一场小规模森林火灾、一次非法伐木,都可能导致种群数量发生不可逆变化。
这也让保护决策始终跟不上物种生存需求的变化,那么该如何解决呢?
热成像无人机就在此时出现了,初入桉树林时,生态学界的态度并不统一。
部分研究人员质疑其实际效用,他们怀疑一台会飞的热成像仪,真能比经验丰富的调查员更精准?
而奥特韦国家公园的一次初期观测,也让人们开始担忧起来,当时无人机升空时,几只袋鼬突然窜入石缝,短暂停止觅食。
这让不少环保组织担心,长期噪音会不会影响动物繁殖节律?高频监测是否会导致物种应激反应加剧?
但后续三个月的持续跟踪研究,逐渐打消了这些疑虑,研究团队选用改装后的无人机,搭载热成像仪,该设备可捕捉0.05℃的体温差异。
即便大飞鼠躲在3层树叶后,也能通过体温轮廓精准定位,配合15倍光学变焦相机,物种识别误判率降至5%以下。
噪音监测数据显示,无人机在50米高度飞行时,地面噪音约为63分贝,与人类正常对话音量相当。
且团队通过GIS系统提前绘制航线,特意避开动物核心巢穴区,飞行时段避开物种夜间觅食高峰,最大限度减少干扰。
持续观测后发现,92%的受监测物种对无人机无明显应激反应,大飞鼠仍正常啃食桉树叶,铅笔袋鼠在树洞内保持休息状态,仅8%的地面物种会出现短暂移动,不过5分钟内即可恢复正常行为。
反观传统探照灯法,强光照射下,100%的受观测动物会出现定格不动的紧张状态,部分个体甚至会因惊吓掉落树枝。
于是生态学界逐渐形成共识,无人机精准定位动物,填补了传统方法的观测盲区。
但它并非万能工具,暴雨、6级以上大风会影响飞行稳定性,此时仍需地面团队补测,而对体重低于500克的小型昆虫、爬行动物,监测精度仍不及专业红外相机。
因此,它更像是传统监测的协作伙伴,而非替代者,通过优势互补构建更完整的监测网络。
当研究团队完成上百次无人机调查时,动物的观测记录已精准标注在维多利亚州森林生态地图上。
这些数据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转化为具体保护行动的导航图。
奥特韦国家公园的防火隔离带规划调整,就受益于无人机数据。
最初设计的30米宽隔离带,虽能满足防火需求,但无人机观测发现,成熟林与年轻林的交界区是大飞鼠的觅食通道。
若按原计划施工,将导致栖息地碎片化,切断物种活动路径,研究团队随即提出优化方案,将隔离带宽度缩至20米,每隔50米种植一棵成年桉树作为生态跳板,同时在隔离带内播撒大飞鼠喜食的桉树种子。
后续监测证实,大飞鼠可通过跳板穿越隔离带,活动范围未受限制,种群数量维持稳定。
看来无人机带来的已经不只是技术升级,还有新的保护思路。
而这也让人类知道,濒危物种保护从来不是单一技术能解决的问题,热成像无人机的价值,在于它搭建了“观测、数据、行动”的桥梁。
它让我们看清了树冠层里的夜行者,但要真正守护这些物种的未来,还需生态团队、政府部门、环保组织的协同发力,用精准数据指导科学决策,用细致行动落实保护措施。
那些在树枝间穿梭的大飞鼠、在树洞里安睡的铅笔袋鼠,需要的不仅是被看见,更是被用心守护,而无人机,正是这场守护行动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来源:ho侯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