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2nm芯片量产在即,韩国就半场开香槟,中国还有一必杀技没用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6 18:09 2

摘要:当台积电还在为3nm工艺的良率头疼时,三星突然宣布全球首款2nm手机芯片猎户座2600已完成开发,即将量产。这一消息犹如一枚深水炸弹,瞬间搅动了整个半导体行业。2nm工艺究竟意味着什么?三星能否借此打破台积电的垄断地位?消费者又是否愿意为天价芯片买单?

当台积电还在为3nm工艺的良率头疼时,三星突然宣布全球首款2nm手机芯片猎户座2600已完成开发,即将量产。这一消息犹如一枚深水炸弹,瞬间搅动了整个半导体行业。2nm工艺究竟意味着什么?三星能否借此打破台积电的垄断地位?消费者又是否愿意为天价芯片买单?

2025年上半年,韩国半导体出口额达到732.7亿美元,占全国总出口的22%。中国同期集成电路(IC)出口则约930亿美元。数字背后,一个专注高端、一个主打规模,两国芯片产业“你追我赶”,但技术与结构上的鸿沟依然清晰。

韩国方面甚至开始叫嚣,就连美国高通芯片都没办法和三星2nm的芯片比肩,中国就省省吧,没想到半场开香槟的下场,就是惨遭打脸!

没过多久,一则消息传来,韩国就坐不住了,根据韩国科技评估与规划研究院(KISTEP)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大陆在绝大多数半导体技术领域已经赶超韩国,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方。消息传出后,国内则有人欢呼我国半导体产业的巨大进步。但真实情况究竟如何?这种“超越”是确有其事,还是一种带有目的的“捧杀”?

你仔细看两国的数据,会发现它们的增长引擎根本不是一个型号。韩国那边的增长,源于他们手握几把削铁如泥的“价值尖刀”,而我们这边的增长,更像是一艘乘风破浪的“规模巨轮”。

韩国的增长故事简直是为AI时代量身定做的。全球对算力的疯狂渴求,直接点燃了高端存储芯片市场。韩国的看家本领就在这儿,他们主导着高带宽内存(HBM)和DDR5这类顶级产品。

三星和海力士这两家巨头,就像DRAM与NAND闪存市场的两大门神,地位稳固。过去一年,韩国存储类产品的出口额增长了将近九成,这个数字背后,全是技术壁垒堆起来的高利润。所以你看,韩国芯片出口虽然只占总出口的22%,但分量极重。

再看我国,故事的画风就不太一样了。我们的增长是“体量”的胜利。出口额涨了超过25%,出口数量也涨了超过20%,这说明我们卖出去的东西多了,盘子铺得更大了。

但我们的产业结构,目前还集中在中低端,主要是给消费电子产品做配套的芯片和一些组装业务。我们在市场规模和增速上确实有巨大的优势,这是我们的底气。但一提到高性能处理器和那些需要顶尖工艺的芯片,我们还是得伸手去外面买。所以,问题的核心就浮现了:这场竞赛的关键,从来不是谁卖得多,而是谁掌握了那个能定义游戏规则的核心技术。

为什么两国产业会走出两条截然不同的路?答案得从各自的顶层设计,也就是国家战略里找。这就像两本不同的发展“说明书”,一本教你怎么培养冠军,一本教你怎么筑起堡垒。

韩国的模式,可以说是“举国扶优”的精英战略。这事儿得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从那时起,韩国政府就没断过对半导体产业的大规模投入。他们玩的是一套“政府、高校、企业”联合攻关的组合拳。

有个很经典的例子,三星在发展的早期,研发费用里有六成都是政府给掏的钱。这种集中所有资源,不惜代价也要打造出一个全球冠军的打法,效果显而易见。到了今年,韩国政府又启动了一个高达1380亿元人民币的资金扶持计划,继续给他们的“冠军选手”喂招。

而中国的战略,则带着一种强烈的“防御”色彩。我们在外部压力下,选择了构建一个“自主可控”的全产业链堡垒。今年,我们为半导体自给项目投入了4550亿元人民币,这个数字虽然比之前有所下降,但恰恰说明策略正在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

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中国制造2025”里设定的,核心材料要实现70%的自主可控。我们这么做,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应对那些“卡脖子”的风险。比如,生产尖端芯片离不开的光刻机,主要供应商荷兰ASML公司对我们的供货是受限的。

所以,你看我们现在已经开始试产部分7纳米级别的产品,在3DNAND闪存领域的全球占比也在慢慢提升,但产量还不大。我们的首要任务是“补短板”,确保产业链的安全,而不是在某一个单点上拼命“拔尖”。

就在中韩两国激烈地掰着手腕时,牌桌上其实还有一位“第三方”玩家,它的每一个动作都在深刻地影响着牌局的走向,这位就是美国。可以说,美国的技术管制政策,正在重塑整个竞争格局。

这让中韩之间原本纯粹的竞争关系,变得异常复杂。双方既是对手,又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同一地缘政治压力下的“命运共同体”。

这种压力是双向的。一方面,美国加征关税让贸易格局变得一团乱麻,今年前五个月,我们对美国的IC出口就下降了11%。另一方面,韩国也未能幸免,某个月份,他们对华的相关品类出口就曾同比减少了31.8%。特别是美国对先进AI芯片和通用处理器的技术管控,对两国的未来发展都构成了实实在在的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家都在重新调整自己的策略。我们这边,正努力地去开拓美国以外的新兴市场,以此来分散风险。而韩国的企业,比如三星,则通过在西安设立工厂等方式,来对冲地缘政治风险,反而加深了和中国市场的绑定。

这种合作与交流,包括中国企业去韩国学习,背后并非单纯的友好姿态,更多的是在地缘压力下做出的理性选择。大家心里都清楚,不管战略怎么调整,有一个共同的软肋是短期内无法解决的:两国都无法完全摆脱对海外关键原材料和高精密仪器的依赖。这就像阿喀琉斯之踵,是双方共同的战略脆弱点。

来源:影史奇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