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初,社交媒体上接连出现一组照片,引发了网友讨论。多位网友声称在输液时“回抽”针管抽出一条类似“虾线”的细长血条,纷纷上传图片,称自己“抽出了血栓”。
2025年初,社交媒体上接连出现一组照片,引发了网友讨论。多位网友声称在输液时“回抽”针管抽出一条类似“虾线”的细长血条,纷纷上传图片,称自己“抽出了血栓”。
有人在评论区惊呼:“这是血管里堵住了?”直接联想到心梗、脑梗,认为这是严重的健康问题。
这组图片最初来源于小红书等平台,有数百万浏览量,迅速登上多个健康类话题榜。这些在视觉上极具冲击力的“虾线”,真的是血栓吗?如果真的是血栓,那患者是不是面临高风险?如果不是,那它又是怎么来的?
有医学经验的用户很快开始反驳这一说法。上海科技馆发布的一篇图文内容,通过实验模拟还原了“虾线”的形成过程,为事件的真相提供了关键证据。
研究者使用新鲜鸡血注入输液留置针中,在室温下等45秒,再次回抽注射器时,发现原本流动的鸡血已凝固成条状块体。把注射器里的液体为清水后,血条清晰可见、完整成形,与网传“虾线”高度相似。
通过这一实验,研究者得出结论:“虾线”不是来自血管内的血栓,是血液在导管中因停滞而自然凝固,形成的“血凝块”。
临床输液操作中,“回抽”是一种常见操作,用以确认针头是否进入血管。血液进入针管或导管,没有及时注入药液,血液处于停滞状态,环境温度合适,就容易在针管中凝固。
所有人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几个主要诱因:
导管停留时间过长:导管在体内留置时间超过规定时间,会增加血液在管内停滞时间。
操作流程不规范:未使用肝素等封管,血液更易在导管内凝固。
高凝状态:长期卧床、肿瘤患者、高龄人群,血液本身处于高凝状态,凝块形成速度更快。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虾线”出现的出现,这些并不是血管内形成的血栓。
血栓的本质,是血液在体内异常凝固所形成的实体块状物。它通常黏附于血管内壁,难以脱落,无法被常规注射器“抽吸”出来。
如果血栓发生在冠状动脉,就会导致心肌梗死;发生在脑动脉,诱发脑梗;阻塞肺动脉,是致命的肺栓塞。
一名山东济南的老年男性因腿部肿胀就医,被诊断为深静脉血栓。通过超声检查,在大隐静脉中发现完整血栓块,需住院抗凝治疗,考虑介入取栓。处理不当可能导致栓子脱落,引发肺栓塞,危及生命。
“虾线”本身不是血栓,它的出现在提示患者存在高凝风险和护理不当的隐患。
不要误将“虾线”当成血栓,自行恐慌,擅自中断治疗。
近年来,医学界也在不断提升血栓清除的效率与安全性。《自然》杂志发表了一项由斯坦福大学团队主导的研究。他们研发的“Milli-spinner”血栓切除系统,仅1.2毫米直径,能在短短100秒内,将血栓从6.5毫米压缩至5%体积,通过抽吸术完整取出。
他的设计灵感来源于盾构机,设备在血管内高速旋转,大大降低了血栓碎片脱落的风险。
这一技术只适用于真正的体内血栓,无法用于“虾线”这类导管内凝块。
“血栓”与“血凝块”,差之毫厘,意义却天差地别。前者关乎生死,后者多为可控风险。
当我们看到社交媒体上传播的图像时,要多加思考,不要盲目相信。
输液抽出 “虾线” 状血条是留置针内的血凝块,不是血栓。
来源:内科医生小红姐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