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声夺人 “贵”鱼出山闯天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6 17:34 1

摘要:近日,一批贵州鲟鱼经海 关检验合格后,由黔东南州施秉县起运,经广西友谊关出口越南。 贵州鲟鱼产量已跃居全国首位,全国每5条商品鲟鱼,就有1条产自贵州。截至2024年,全省鲟鱼养殖面积达145万平方米,产 量3.6万吨。

近日,一批贵州鲟鱼经海 关检验合格后,由黔东南州施秉县起运,经广西友谊关出口越南。 贵州鲟鱼产量已跃居全国首位,全国每5条商品鲟鱼,就有1条产自贵州。截至2024年,全省鲟鱼养殖面积达145万平方米,产 量3.6万吨。

亮眼数据的背后,是持续的技术创新。贵州自主研发“山区鲟鱼流水优质生态养殖技术体系”,推动鲟鱼产业从试验养殖迈向全国领先,该技术已于2025年入选贵州省十大主推农业技术名录。

金秋时节,黔中大地稻浪翻金、鱼肥稻香,又到了品尝稻田鱼的佳季。

9月2日清晨,贵阳市观山湖区二铺海鲜市场早已人声鼎沸,市民卢惠芬轻车熟路地来到熟悉的档口,提取了提前预订的两斤禾花鲤。“这禾花鲤我回购多次了,不论是煲汤还是香煎,都鲜美异常,家人百吃不厌。”她笑着说道。

一旁,档口负责人瞿友红正忙碌地将一车近900斤的禾花鲤从运输车转入水缸。“这些鱼马上要配送到各大餐厅和商铺”,他一边操作一边介绍,“现在每天都是供不应求。”

禾花鲤是什么鲤?和传统的稻田鱼有什么区别?禾花鲤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通过产学研合作模式,以华南鲤稻田养殖群体和珠江水系北江华南鲤野生群体为基础群体,采用群体选育技术历经10多年成功培育出适合稻田养殖的优良品种。数据显示,在相同养殖条件下,其10月龄鱼生长速度较普通稻田鱼平均提高29.26%,不仅头小背高、体型短圆,且跳跃能力弱,能有效减少对稻田环境的破坏,真正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

走进桐梓县新站镇关仓村的县级禾花鲤原良种基地,20多个鱼池错落有致,养殖人员娴熟地撒网、捕鱼、分拣、称重、装车,拉往销售点售卖。

“2024年我们孵化鱼苗1000万尾,出售了商品鱼150万斤,全年实现了营业增收1500万元。今年以来,每天达到3000斤以上的销售量,销售到云贵川渝等地区。”桐梓县桐水黔鱼渔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梁水生介绍。

为了推动水产品产业提档升级,桐梓县从2023年开始引进禾花鲤小面积推广试验。通过免费向当地群众发放鱼苗,鼓励引导群众在稻田里饲养禾花鲤,初步实现在水稻不减产的情况下禾花鲤亩产超过50公斤,亩增收1200元。

在此基础上,桐梓县农业农村局在2024年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共建“禾花鲤研发中心”,搭建发展机构,实施“稻+禾花鲤”综合种养,同时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在狮溪镇、风水镇等地建设示范基地4300余亩,发放禾花鲤鱼苗430余万尾。并推行“研、产、加、销”结合,全产业链推进禾花鲤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2024年,桐梓禾花鲤被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如今,禾花鲤的足迹已遍布贵阳观山湖区、安顺西秀区、紫云、望谟、榕江等地,成为黔地稻田里一道跃动的风景。

为进一步提升产业规模,贵州省持续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和标准化生产,加快绿色、有机及名特优新水产品基地建设,积极探索禾花鲤深加工路径。通过引进龙头企业研发即食产品等举措,延伸产业链条,提升附加值。

“禾花鲤是我国首个通过国家审定(2021年)的稻渔综合种养专用新品种”,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强调,“其培育推广不仅对稻渔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更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实践。”

近年来,贵州持续推进生态渔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和标准化养殖生产,加快绿色、有机及名特优新水产品基地建设,实现了质量和数量齐升,各类优势品种深受市场欢迎。

截至2024年底,贵州全省水产养殖经营主体1626家,涉渔商标50余个,“贵水黔鱼”“黔湖” “黔梦”“黔鲵”“毕节沔鱼”等一批生态渔业企业品牌产品进入商超,端上了居民的餐桌。

月亮湖、万峰湖、光照湖、 三板溪等大水面湖库生态鱼先后通过中国有机产品认证,万峰湖、光照湖生态鱼取得绿色食品认证5个,播州乌江鱼、剑河稻花 鲤、锦屏腌鱼、从江田鱼、正安娃娃鱼先后取得地理标志,晴隆 鳙鱼、都匀石蛙、福泉大鲵、绥阳鲟鱼先后入列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悦

编辑 邓钺洁

二审 潘佳本

三审 刘皓

来源:天眼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