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6日,美国科学家研发出一款光基芯片,可利用光与电协同工作,高效完成人工智能(AI)中功耗极高的图像识别等任务。新型芯片能效比执行同样任务的传统芯片提升10倍甚至百倍以上,有望显著缓解AI应用对电力的巨大需求,同时推动更高性能AI系统和模型的发展。 该研究
9月16日,美国科学家研发出一款光基芯片,可利用光与电协同工作,高效完成人工智能(AI)中功耗极高的图像识别等任务。新型芯片能效比执行同样任务的传统芯片提升10倍甚至百倍以上,有望显著缓解AI应用对电力的巨大需求,同时推动更高性能AI系统和模型的发展。 该研究团队将光学元件直接集成于硅芯片之上,构建出一个借助激光与显微透镜进行卷积运算的系统,大幅降低了执行AI任务时的能耗。该芯片采用标准半导体工艺,在芯片表面蚀刻了两组微型菲涅耳透镜。在执行卷积运算时,机器学习数据首先被转换为激光信号,穿过透镜完成数学变换,最终结果再转回数字信号,以完成AI任务。测试表明,该光基芯片对手写数字的分类准确率可达98%,媲美传统电子芯片。 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光基芯片。
光基芯片的定义与核心功能
光基芯片,即光子集成电路(Photonic Integrated Circuit, PIC),是一种以光波为信息载体,通过集成光学原理实现信号传输、调制、处理与检测的新型芯片器件。与传统电子芯片依赖电子迁移不同,光基芯片利用光子的波粒二象性,在微米级光波导结构中完成信息的高速交互,其核心特征在于突破电子带隙效应带来的物理限制。从技术本质看,光基芯片通过将激光器、调制器、探测器等光学元件集成于单一衬底,构建完整的 “光信息处理回路”,实现从电信号到光信号的转换、传输及反向转换全过程。
光基芯片的核心功能体现在三个维度:首先是超高速信息传输,基于光波的高频特性(10¹⁴-10¹⁵Hz),其数据传输速率可达电子芯片的三个数量级以上,单通道速率突破 400Gbps 已成为行业常态;其次是低功耗长距离传输,光子在介质中传播的损耗仅为电子在导线中传输损耗的万分之一,且无需应对电磁干扰问题,在数据中心互联场景中可将能耗降低 70% 以上;最后是并行处理能力,利用波分复用(WDM)技术,单根光纤可同时传输数十路不同波长的光信号,如同多条 “光子高速公路” 并行运行,这为 AI 算力集群等大规模数据处理场景提供了关键支撑。
光基芯片的分类体系
按有源 / 无源特性分类,光基芯片可分为有源器件芯片和无源器件芯片两大类。有源芯片包含光源与探测组件,能实现电光 / 光电转换,主要包括 FP、DFB、EML 等边发射激光器芯片,以及 PIN、APD 等探测器芯片,在光模块成本中占比超过 90%。无源芯片则专注于光信号的路由与调控,如 PLC 分路器、AWG 波分复用器等,通过光波导结构的几何设计实现光信号的分合、滤波等功能,其核心优势在于低损耗和高稳定性。这种分类方式直接对应光通信系统的发射、传输、接收全链路需求,形成功能互补的技术体系。
数据来源:行行查 | 行业研究数据库 www.hanghangcha.com
按材料体系分类可划分为五大主流平台:硅基(Si/SiO₂)平台凭借与 CMOS 工艺的兼容性成为大规模集成的首选,但其间接带隙特性限制了光源集成;磷化铟(InP)平台作为直接带隙材料,可单片集成激光器、调制器和探测器,在长距离通信中占据主导地位;砷化镓(GaAs)平台适用于短距离传输的 VCSEL 面发射激光器,在数据中心内部互联中应用广泛;氮化硅(SiN)平台以超低传输损耗(
按应用场景分类呈现明显的技术分化:通信领域的光基芯片追求高带宽低误码率,如 5G 基站前传模块采用 25G DFB 激光器芯片,需满足 - 40℃至 85℃的宽温工作环境;计算领域的光基芯片侧重低延迟与高集成度,如 AI 集群采用的共封装光学(CPO)芯片,需将光引擎与计算芯片的距离缩短至毫米级;传感领域的光基芯片则强调高灵敏度,如激光雷达芯片通过固态光相控阵(OPA)实现微米级距离探测。这种场景化分类推动光基芯片向 “定制化设计” 方向发展,形成细分市场的技术壁垒。
光基芯片的核心工作原理
光基芯片的信号处理流程始于电光转换环节。在有源器件中,激光器芯片通过正向偏压下的电子 - 空穴复合释放光子,不同结构的激光器对应特定波长输出:DFB 激光器利用分布式布拉格光栅实现单模输出,适用于长距离传输;VCSEL 激光器通过垂直共振腔结构实现面发射,在短距离场景中具备成本优势。调制器则通过电光效应(如铌酸锂的泡克尔斯效应)或热光效应,改变光波导的折射率,进而实现对光信号强度、相位或频率的调控,目前最先进的薄膜铌酸锂调制器已实现 112Gbps 的高速调制。
光信号的传输与接收构成工作原理的另一核心环节。在光波导结构中,光信号通过全反射原理被约束在高折射率芯层(如硅芯层折射率 3.5,包层 SiO₂折射率 1.45),形成稳定的传输模式。无源器件通过设计波导分支、耦合器等结构实现光信号的路由,例如 AWG 波分复用器利用不同波长在光栅中的干涉特性,将多路信号合路至单根光纤。接收端的探测器芯片则通过光电效应完成信号转换:当光子入射到半导体材料(如 InGaAs)时,能量被电子吸收产生光生载流子,形成可检测的电信号,APD 探测器通过雪崩倍增效应可将灵敏度提升 100 倍以上。整个过程实现了 “电 - 光 - 电” 的完整信息链路,且全程保持光子的高速传输特性。
光基芯片的核心构造与材料组成
光基芯片的核心构造包括光波导、功能器件和封装结构三大层级:光波导作为光信号传输的 “血管”,分为脊形、条形等结构,其横截面尺寸仅为微米级(通常 2-5μm 宽,0.2-0.5μm 高),需通过精密光刻定义;功能器件层集成激光器、调制器、探测器等核心组件,如 InP 芯片的有源层采用 InGaAsP 量子阱结构增强发光效率,硅光芯片则通过异质集成 Ⅲ-Ⅴ 族材料解决光源问题;封装结构负责光学接口(如光纤阵列)与电学接口(如金凸点)的引出,同时提供热管理功能,高端光芯片封装成本可达芯片本身的 50%。材料选择上,衬底以 Si、InP、GaAs 为主,功能层采用 InGaAsP、AlGaInAs 等三元 / 四元化合物,而 SiO₂、SiN 则常用作包层材料,这种多元材料体系既满足光学性能需求,又兼顾制造可行性。
光基芯片的制造工艺特点
光基芯片制造工艺呈现 “多元集成” 与 “精密控制” 的双重特征。核心流程包括外延生长、光刻刻蚀、薄膜沉积和金属互联等步骤:外延生长通过 MOCVD 技术在衬底上形成精确组分的半导体层,如 InP 芯片需生长有源层、无源层和掺杂覆盖层,厚度控制精度达纳米级;光刻刻蚀采用深紫外(DUV)光刻技术定义光波导等精细结构,InP 芯片的深刻蚀工艺可将波导弯曲半径降至 10μm;薄膜沉积通过 PECVD 等技术制备 SiO₂、SiN 等绝缘层,表面粗糙度需控制在 0.5nm 以下以降低传输损耗。与传统电子芯片不同,光基芯片制造需特别解决异质集成难题,如硅基上集成 Ⅲ-Ⅴ 族激光器需通过键合技术克服晶格失配,目前主流的混合集成工艺可实现每平方厘米数万器件的集成密度,但良率控制仍面临挑战。
光基芯片的典型应用领域
光基芯片已形成 “通信为基、计算突破、传感拓展” 的应用格局。在通信领域,5G 基站前传模块采用 25G DFB 芯片实现信号回传,国内厂商已占据 50% 市场份额,而数据中心通过 400G/800G 硅光芯片构建高速互联网络,谷歌、亚马逊等巨头的数据中心光互联渗透率已超 60%;在计算领域,AI 算力集群采用 CPO 技术将光模块与 GPU 共封装,华工正源等企业推出的 3.2T CPO 产品可将互联带宽提升 10 倍;在传感领域,硅基片上激光雷达通过固态光相控阵实现无机械扫描,Mobileye 等企业计划 2025 年量产车规级产品;在量子计算领域,“博雅一号” 光量子芯片集成 2500 个光学元件,实现高维度量子纠缠态调控,为量子信息处理提供硬件基础。这些应用共同推动全球光子集成电路市场规模向 2035 年 540 亿美元的目标迈进。
光芯片产业链分为上中下游三个环节,协同支撑光通信与算力互联的发展。
1)上游为原材料供应,包括光芯片(光子集成电路,核心处理光信号)、电芯片(驱动与控制,实现电光转换)、PCB(电路承载基底)、结构件与套管(机械支撑、环境防护),是中游光器件性能的基础保障。
2)中游是光器件核心环节,涵盖有源组件(激光器、探测器等,负责光信号产生 / 探测)、无源组件(波分复用器等,调控光信号路由),以及光收发模块(集成收发功能)、光功能模块(放大 / 滤波等扩展功能),整合上游技术实现光信号的完整处理链路。
3)下游面向光通信系统设备(供应电信运营商,支撑 5G 基站、骨干网建设)与云计算数据中心厂商(满足 AI 算力集群的高速光互联需求),应用场景的规模扩张与技术升级(如 400G/800G 光模块),持续推动中游器件迭代与上游材料创新。
全球光芯片市场规模呈现出显著的增长趋势。从2023年到2027年,该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预计将达到14.68%,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具体来看,市场规模在2023年基础上逐年扩大,至2027年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峰。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市场需求增加以及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
中国光芯片市场规模近年来持续增长,2020年市场规模约为90亿元,随后逐年上升,至2024年达到152亿元。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至约160亿元。这一趋势反映出光芯片在通信、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应用需求不断攀升,推动产业快速发展。数据来源包括中商产业研究院与华源证券研究所,显示出该行业处于高速增长阶段,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光基芯片行业正沿着 “集成度提升、材料创新、场景适配” 三大主线演进。技术上,硅光集成向超大规模迈进,目前,800G硅光模块已成为主流,1.6T光模块即将商业化量产,而3.2T产品进入验证阶段,预计2025年硅光技术在光模块中的渗透率将突破50%;材料方面,薄膜铌酸锂、量子点激光器等新型材料平台快速崛起,有望解决硅基光源缺失的痛点;场景适配催生技术分化,LPO方案在推理侧以较低的功耗优势,获得认可,CPO方案则瞄准训练侧超高速需求,形成多元技术路线并存格局。同时,国产替代进程加速,25G光芯片实现量产突破,硅光芯片流片平台完成国产化布局,未来五年将成为全球光基芯片产业的重要增长极。这种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协同,正在重塑信息产业的底层技术架构,为后摩尔时代提供核心驱动力。
欢迎评论、点赞、收藏和转发! 有任何喜欢的行业和话题也可以查询行行查。
来源:行行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