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长河中,中国商贾从来擅长在危机中破茧——明清晋商在战乱中开辟万里茶道,民国实业家在列强挤压下孕育民族工业,而此刻,特朗普的关税铁幕正将新一代企业家推向淬火重生的熔炉。
题要:至暗时刻的火种,从来不是苟活的残焰,而是涅槃的曙光。
作者|华祥名
出品|华祥名财经社
昨天,美国特朗普已下令将对中国进口商品额外课征50%新关税,累计关税总税率达到104%。
这一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轩然大波。
我们深知这场关税冲击波对中国企业家来说,既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历史长河中,中国商贾从来擅长在危机中破茧——明清晋商在战乱中开辟万里茶道,民国实业家在列强挤压下孕育民族工业,而此刻,特朗普的关税铁幕正将新一代企业家推向淬火重生的熔炉。
1、让我们先回到2025年4月2日,特朗普宣布加征关税的那一刻。
消息传出后,中国制造业企业仿佛被当头一棒。一家位于东莞的电子产品制造企业,老板李明(化名)正在办公室里盯着电脑屏幕,看着不断弹出的新闻推送,他的脸色越来越难看。
李明的企业主要生产手机零部件,产品有相当一部分出口到美国。此前,美国已经对相关产品加征了20%的关税,企业利润已经被压缩得所剩无几。如今,再加征50%,这意味着美国进口商的成本将大幅上升,订单流失的风险进一步加剧。
李明的焦虑并非个例。在浙江宁波的一家家具制造企业,老板张伟(化名)也陷入了困境。他的企业主要生产中高端家具,美国市场一直是其重要的出口目的地。然而,随着关税的不断攀升,美国客户纷纷要求降价,否则就取消订单。张伟无奈之下只能选择自行承担部分成本,但这无疑进一步压缩了他的利润空间。他苦笑着说道:“以前我们靠薄利多销还能勉强维持,现在连薄利都难保了。”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这种成本压力几乎是难以承受之重。许多企业面临着销量下滑、库存积压、议价能力减弱的困境。一位从事纺织品出口的企业主表示:“我们这个行业竞争激烈,利润本就微薄。现在关税一加,客户订单减少,库存积压严重,资金周转都成了问题。”
深圳跨境电商从业者张莉的办公室弥漫着咖啡与焦虑混合的气息。Temu后台数据像一条垂死的曲线:特朗普取消800美元以下包裹免税政策后,她的店铺销量暴跌40%。“每单运费涨35%,关税吃掉10%利润,美国买家连夜取消订单。”她翻着账本,指尖发颤——仓库里积压的20万件夏装,正随着雨季发霉。
更残酷的博弈在暗处涌动。沃尔玛以“更换东南亚供应商”为要挟,要求中国合作方降价10%。“净利润率才3%,这是逼我们破产!”一位玩具供应商在匿名采访中哽咽。商务部连夜约谈美企高管,但谈判桌上的茶杯早已凉透。
2025年4月7日深夜,浙江义乌的玩具厂老板陈杰独自站在仓库里,头顶的白炽灯在积木堆上投下细碎的阴影。手机屏幕上,特朗普威胁“若中国不撤销34%报复性关税,美国将加征50%”的推文刺目如刀。他摸了摸口袋里那张泛黄的乐高设计图——二十年前,他靠模仿这款积木赚到第一桶金;十年前,贸易战逼他注册了原创品牌;而此刻,54%的关税像一道铁幕,将他的美国订单拦腰斩断。
“但铁幕裂缝里,总有光。”他低声自语,手指划过仓库墙上一行褪色的标语:“风暴越猛,根扎越深。”
2、就在众多中小企业陷入困境之时,一些头部企业家却在危机中看到了机遇。他们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开始积极寻找新的出路。
以华为为例,面对美国的多轮制裁和关税加征,华为并没有坐以待毙。早在多年前,华为就开始布局自主研发芯片和操作系统,以应对可能的技术封锁。如今,华为的鸿蒙操作系统已经在多个领域取得了突破,不仅在国内市场获得了广泛认可,还在海外市场逐渐崭露头角。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曾说过:“没有伤痕累累,哪来皮开肉绽。”华为的坚持和创新,正是中国企业家在危机中寻找机遇的生动写照。
任正非在东莞松山湖基地召开紧急会议,投影幕布上跳动着美国商务部最新的实体清单。"他们以为断供EDA软件就能阻止我们?"工程师团队亮出自主开发的"仓颉"芯片设计平台,用国产架构完成了5纳米芯片流片。
但真正的反击藏在西班牙——华为与沃达丰合作的6G试验网,正用太赫兹频段传输数据。当美国工程师还在调试毫米波设备时,中国已悄然布局下一代通信标准。
同样,在制造业领域,格力电器的董明珠也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和战略眼光。长期以来,格力重视技术,更重视以自主创新将技术创新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因此不断加大对核心部件、智能制造和自动化技术的投入。格力为了掌握核心科技而不计成本,“按需投入,不设上限”是格力人人都知道的创新理念。通过不断地创新升级,格力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优化了成本结构,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董明珠曾表示:“我们要用技术创新来应对市场的变化,而不是被市场牵着鼻子走。”
2004年,珠海政府欲将格力以9亿美元卖给美国开利,董明珠在高层会议上拍案怒吼:“给我8亿年薪也不同意!”在她看来,彼时的格力虽小,但有志气,民族品牌一样能在全球市场上开疆拓土。最终保住格力控制权。这一战,让她意识到:“企业生死的关键,在于顶层设计。”
20年来,董明珠坚持选择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到现在已拥有13万项专利,所有的专利技术都是自主研发而成功的,空调销量也保持了近20年“全球第一”。
当同行将工厂迁往越南时,格力却斥资百亿投入智能制造。珠海金湾的工厂里,2条生产线混线生产,全负荷运转平均每15秒可以下线一台空调。格力的智能制造工厂里,机械臂以高精度焊接空调部件,生产制造效率提升100%,管理效率提升50%。实现全面自主可控,核心科技不再被卡脖子,便是在“谈判桌”上手握重量级砝码,才能用技术把利润抢回来。
任正非的“股权共享”与董明珠的“自力更生”,看似矛盾,实则殊途同归。在全球制造业智能化浪潮的推动下,华为与格力以"技术+制造"的技术突围,为中国高端制造业突围开辟了新路径,实现了从原材料到用户终端的全链路数字化,为中国制造参与全球高端竞争提供了新范式。这不仅是两家企业的突围,更是中国制造业从"规模红利"向"智能红利"跃迁的战略支点。
除了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多元化市场布局也成为许多企业家应对关税冲击的重要策略。他们不再将美国市场视为唯一的“救命稻草”,而是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寻找新的增长点。
曹德旺站在福清工厂的落地窗前,看着海面上被台风掀翻的货轮,想起三个月前底特律工厂的遭遇。作为全球汽车玻璃市占率35%的霸主,福耀在2024年遭遇了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三大车企突然要求将玻璃订单转移至墨西哥工厂,否则将面临37%的惩罚性关税。
"他们宁可多花200万美元运费,也不愿承担10%的关税风险。"曹德旺再次用技术的硬气,回应了美国人的霸权主义。
在福建宁德,曾毓群的办公室亮着通宵的灯。宁德时代最新研发的CTP 5.0电池包,厚度比上一代减少30%,"特朗普的关税清单再长,也堵不住技术创新的裂缝。"曾毓群在技术发布会上展示了一段视频:装载宁德时代电池的特斯拉Model Y,正在底特律街头进行碰撞测试。屏幕右下角,福耀玻璃的LOGO若隐若现。
王传福站在比亚迪长沙工厂的电池生产线前,看着机械臂将0.01毫米厚的刀片电池精准封装。这个厚度仅相当于人类头发丝的1/8,却让美国海关的X光机无从识别。"他们想查电池成分?可惜我们的供应链就像俄罗斯套娃,每一层都是中国造。"
但真正的杀招藏在泰国罗勇府——比亚迪在这里建设的第三座海外工厂,正将中国产的电机、电控系统与日本产的混动技术组装成"新物种"。当美国经销商抱怨关税过高时,王传福微笑着展示新车铭牌:"Made in ASEAN,符合美国所有环保标准。"
在企业家们积极应对关税冲击的同时,中国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这些政策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为企业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
中国政府的政策工具箱,成为企业突围的“加速器”。2025年,财政部对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50%,央行设立千亿“关税避险基金”。一家半导体企业负责人坦言:“没有政府的研发补贴,我们根本烧不起5纳米芯片的‘军备竞赛’。”
这场风暴教会中国企业家的,不仅是“活下去”,更是“如何有价值地活”。当沃尔玛因供应链瘫痪求购中国库存时,当美国车企为找不到替代零部件停产时,当全球贸易版图被中国数字人民币重新标注时——人们终于看清:
至暗时刻的火种,从来不是苟活的残焰,而是涅槃的曙光。
正如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所言:“伟大企业的基因,总在危机中突变。”此刻,义乌仓库的微光、合肥实验室的蓝焰、非洲草原的星光,正交织成新的银河。而特朗普的关税铁幕,终将成为这银河里一粒暗淡的尘埃。
2025年秋,旧金山港的晨雾中,一艘中国货轮缓缓靠岸。甲板上的集装箱印着特殊标识:底部是"中国制造",侧面用激光刻着"符合RCEP绿色标准"。海关人员扫描二维码,货物信息立即显示在北美自贸区区块链平台上。
这艘船见证着历史的转折——当特朗普的关税大棒落下时,中国企业家们早已扬帆远航。他们用技术创新打破封锁,用生态联盟替代单点突破,用数字丝绸之路重构贸易版图。
正如任正非曾说:“烧不死的鸟是凤凰,从泥坑中爬起来的才是圣人 。”
如保让世界爱上中国“智”造,或许从董明珠的话中也能找到答案: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再到“中国创造”的发展,既离不开自主掌握的核心技术,也离不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高度,中国企业的创新之路永无止境。
来源:华祥名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