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就在许多人为她的成长感到骄傲时,一些刺耳的声音也随之扩散开来,有人说她发胖了,有人嘲讽她没文化,还有人质疑她是混文凭。
9月13日,广州暨南大学迎来了今年的新生,人群中,一张熟悉的面孔格外引人注目。
18岁的奥运冠军全红婵,带着阳光灿烂的笑容,正式完成了自己从国家跳水队,到高校学子的身份转变。
她的出现,瞬间点燃了现场的氛围,甚至连体育学院院长苏炳添都亲自迎接。
可就在许多人为她的成长感到骄傲时,一些刺耳的声音也随之扩散开来,有人说她发胖了,有人嘲讽她没文化,还有人质疑她是混文凭。
她才刚刚报到3天,为什么会遭遇如此猛烈的攻击?
2021年东京奥运会,全红婵只用几秒钟就把全世界的目光吸引过来,她那几乎完美的动作和水花消失的美名,让人惊叹于中国跳水的强大实力,那一年她才14岁。
短短几年过去,小姑娘已经长成了一个青春洋溢的大学生,从农家小院走向世界舞台,这一路,她靠的不是运气,而是汗水与坚持。
2024年2月,官媒正式公布:全红婵被保送进入暨南大学体育学院,专业是运动训练,这是对她多年拼搏的肯定,也是国家给予优秀运动员的关怀,可没想到,这份关怀在一些人眼里,却成了攻击的武器。
有人说她是文盲,说她免试走后门,甚至说她配不上大学文凭。
9月15日,暨南大学举行开学典礼,全红婵作为新生代表站上舞台,胸前挂着奖章,站在第一排C位,这原本是值得骄傲的时刻,却被一些人曲解成炒作作秀。
更有人翻出她老家的视频,断章取义地说她在家休养时只知道玩水,不务正业。
网络上开始出现大量恶意评论,胖成伍佰、小学部第一名、从拼音学起等等类似的语言,反复出现在她的评论区。
这些人忘了,她才18岁,正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她的脸型圆润了,身材也有了变化,这并不代表她懒散,更不代表她失去了斗志。
教练陈若琳曾透露,全红婵每天仍然坚持6小时康复训练,从不懈怠。
在被舆论攻击的同时,她还在为11月的大湾区全运会做准备,尽管身体尚未完全恢复,却没有一天停止训练。
更令人心寒的是,8月时还有人用AI合成她的形象,假借她的名义带货卖鸡蛋,导致不少粉丝受骗,央视都不得不出面打假,提醒公众提高警惕。
可即便如此,网络并没有停止对她的伤害,有人说她不该上大学,有人说她不该出现在公众视野,有人甚至说她已经过气。
9月1日,她晒出大学入学前的生活照,阳光、干净、笑容灿烂,8月30日,她还晒出与谢思埸一家人的合影,孩子在怀中,她笑着写道:升级当姑姑啦,生活的点滴在她眼中都是值得记录的美好。
可外界却把这些温柔的瞬间解读为退役信号,明明只是生活分享,却被恶意脑补,甚至有人直接断言她彻底告别跳水。
真正了解她的人都知道,她并没有放弃跳水,教练何威仪在采访中说,全红婵依旧是队里最刻苦的运动员之一,每一个动作都要一遍一遍练到满意为止,她的腰伤仍在康复中,但她从未说过想离开赛场。
她不是在退役,而是在调整,这点,连她的大学都非常清楚,暨南大学为她量身定制了学习计划,还设立了二沙精英班,为像她这样的高水平运动员提供灵活的学习安排。
苏炳添不仅亲自接待她入学,还收下她赠送的巴黎奥运签名出场服,这种师生之间的传承,正是中国体育精神的延续。
可惜的是,一部分人只看到了她的外表,却看不到她的努力,只盯着她的文化程度,却无视她的训练时长。
事实上,她每月生活费也不过1500元,和普通大学生一样节约朴素,而她走入大学,是国家对体育人才培养的战略布局。
一个三枚奥运金牌、八个世界冠军的运动员,难道不配接受高等教育吗?
在网络暴力面前,最安静的往往是最受伤的人,她不争不抢,不解释不抱怨,默默训练、默默学习。
从东京奥运会到巴黎世锦赛,再到如今的大学校园,全红婵的人生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她从农村走出来,经历了世界的掌声,也承受了网络的冷箭,可她依然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努力生活,坚持梦想。
她的教练说,她性格内向、懂事、贴心,是队里最让人省心的孩子。
她的哥哥在直播中也坦言,家人只希望她能健康成长,不希望她被网络舆论左右,这样的家庭,这样的孩子,本应得到更多的理解与温暖,可偏偏成了饭圈审美的牺牲品。
一个国家级运动员,竟然因为身材变化和文化水平,成了键盘侠的出气筒。如今,距离她大学报到才过去短短三天,外界对她的攻击却早已铺天盖地,这种现象,不只是全红婵一个人的困境,更是当下网络环境的一个缩影。
但我们不该让一个为国争光的女孩,承受语言的暴力,不该让努力和梦想,在键盘敲击中变成笑柄。
支持她,不是因为她是冠军,而是因为她值得一个安稳的青春。
全红婵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她的大学生活,不该被一次次恶意打断,也不需要无谓的质疑来证明她的价值。
来源:观律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