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书立足于朱熹理学思想体系,参照朱熹受学、修书院、编教材、教弟子等教育实践,分别从教养、教学、教化三方面展开论述,每一主题兼顾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多角度展现了朱熹教育思想的体系化以及实用性。全书共分为六章,第一、二章围绕朱熹的家庭教育思想、蒙学思想论述,以《朱
《修道之谓教:朱熹教育思想研究》
|周元侠 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2025年4月
ISBN:978-7-5758-0293-2
壹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于朱熹理学思想体系,参照朱熹受学、修书院、编教材、教弟子等教育实践,分别从教养、教学、教化三方面展开论述,每一主题兼顾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多角度展现了朱熹教育思想的体系化以及实用性。全书共分为六章,第一、二章围绕朱熹的家庭教育思想、蒙学思想论述,以《朱子家训》和《小学》为主要文本进行阐释。第三、四章论述朱熹书院教育的实践和思想,重点论述了《四书章句集注》《白鹿洞书院揭示》《朱子读书法》等重要的理学经典著作的思想内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第五、六章分别以《朱子家礼》和《增损吕氏乡约》为中心论述了朱熹的社会教化思想。
贰
作者简介
周元侠, 山东临沂人,哲学博士,现任福建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宋明理学、东亚儒学,出版《朱熹的研究——兼论的解释学意义》《兰陵礼俗文化研究》《朱熹家教经典选注》等,在《哲学动态》《世界哲学》《中国哲学史》等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
叁
导论
教养篇:朱熹的小学教育思想
第一章 朱熹的家庭教育及其家风传承
第一节 朱熹的家学渊源
第二节 朱熹对朱松的家风传承和发展
——以《朱子家训》为中心
第二章 朱熹的《小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第一节 《小学》的编纂及其影响
第二节 朱熹的蒙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教学篇:朱熹的大学教育思想
第三章 朱熹对大学教育的实践及其影响
第一节 朱熹对官学的整顿及其反思
第二节 朱熹修复书院及创办精舍
第四章 朱熹大学教育的教材、教法及学规
第一节 《四书章句集注》的编纂、理学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第二节 《朱子读书法》的教育理念及其现代价值
第三节 《白鹿洞书院揭示》的教育理念及其影响
教化篇:朱熹的社会教化思想
第五章 朱熹《家礼》的特质及其历史影响
第一节 朱熹《家礼》的编纂及其内容
第二节 朱熹《家礼》在民间社会的普及和影响
第六章 《增损吕氏乡约》的社会教化理念及其实践
第一节 《增损吕氏乡约》的编纂及其社会教化思想
第二节 《增损吕氏乡约》的历史实践及其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肆
自 序
《汉书·艺文志》云:“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明教化乃是儒家学派的核心内容和重要使命,也是儒家与其他诸子百家、佛教、道教之间的重要区别。从教育实践来看,孔子本着“有教无类”的原则开启了私人讲学的传统,朱熹则通过修建书院继承发扬了这一儒家传统。从教育理论来看,朱熹为传统儒家教育教化思想提供了形而上学的依据,详见其《中庸章句》。《中庸》开头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朱熹注“天命之谓性”曰:“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朱熹提出“性即理”,通过理气和合的生成方式揭示了人性与天道之间的关联。人物因是阴阳五行化生而成,故自然具有天赋之理,本然地具有健顺五常的完美人性。朱熹注“率性之谓道”曰:“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朱熹认为,因为人性乃天之所命、理之所赋,所以人物按照天理行动,就必然遵应然之道、行当行之路。这是一种符合天理和本然之性的情况,这种理想状态往往出现偏差,所以需要“教”。朱熹注“修道之谓教”曰:“修,品节之也。性道虽同,而气禀或异,故不能无过不及之差,圣人因人物之所当行者而品节之,以为法于天下,则谓之教,若礼、乐、刑、政之属是也。”朱熹认为,因为气禀不同,导致人与人之间具有差异,每个凡人的现实人性与本然之性之间可能存在“过”或“不及”的毛病,因此圣人用礼乐刑政等来调节凡人行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这就是“教”。《中庸》作为《礼记》中的一篇,在朱熹之前已经受到很多学者的重视,朱熹注释的特色在于用理气观贯穿到天命、性、道、教之中,用理学家的思想体系对固有经典文本进行创新,仅从朱熹对“修道之谓教”的解释可以看出其对《中庸》文本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意图,同时也能看出朱熹教育思想体系既有深刻的儒家历史渊源,又有当时的时代理论特色。
纵观儒学史,任何时代的儒者无不重视教育,但不同时期的儒家又表现出各自的时代特征。宋代是儒学发生巨大转变的时代,在教育思想和教育风气上都呈现出很多新的特点。其中最显著的特征是宋代理学家提出了“圣人可学论”,打破了汉代、六朝乃至唐代以来的圣凡隔绝的思维模式。周敦颐在《通书》中说:“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又:“‘圣可学乎?’曰:‘可。’’程颐在《颜子所好何学论》中说:“圣人可学而至欤?曰:然。”正如日本学者吾妻重二所说,“圣人可学论”是宋代理学家的重要思想特征,也是所有理学家共有的思想前提,在非理学家士人中很难找到这种观点。朱熹诠释“修道之谓教”时虽然以“圣人”作为“教”的主体,似乎把“教”视为“圣人”的特权,这是沿用汉唐以来的观念,即圣人才是制礼作乐的主体。然而,既然理学家心目中的圣人已经变成人人可以向往、实践的目标了,那么“学”自然变得异常重要。因此朱熹在注释“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之后,总结道:“盖人之所以为人,道之所以为道,圣人之所以为教,原其所自,无一不本于天而备于我。学者知之,则其于学知所以用力而自不能已矣。”“教”与“学”在理学家这里是一对不能分离的范畴,朱熹在解释“学”时就体现了这种理学家视野,他将“教”纳入“学”的涵义之中。《说文解字》解释“教”为:“上所施下所效也”。朱熹在注《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时说:“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朱熹将“学”解释为“效”,把“学”与圣人之“教”建立起联系,同时他又强调了“效”他人必须与自己的“觉”联系起来,于述胜称之为:“‘觉’‘效’统一的逆觉主义教育本质论”。要之,将“效”“觉”结合起来解释“学”也是朱熹在传承前人观念基础上进行创新的表现。在“圣人可学论”的学术背景之下,“修道之谓教”不仅是圣人制礼作乐、教化民众的使命,也是所有士人为学立志的目标,这种目标将“学为圣人”与“学以为己”结合起来,朱熹所有教育著述中无不贯彻“学以为己”的理念。这种理念成为影响后世中国教育史的重要思想,因此李弘祺以“学以为己”概括传统中国教育的特色。
另外,“修道之谓教”体现了道南学派一向重视为学之方的学术特点。《中庸》是杨时—罗从彦—李侗一脉的重要经典文本,朱熹对《中庸》的解释不仅限于《中庸章句》一书,该书作为注经之作,自然受到经文本身的限制,所以“修道之谓教”必然要用圣人、礼乐刑政等传统观念做注。然而,朱熹在《名堂室记》中则表达了“修道之谓教”的工夫论涵义。朱熹在其“紫阳书堂”居中设立晦堂,两边夹室为“敬斋”“义斋”。他在解释敬、义两斋名称的来历时,说:“盖熹尝读《易》而得其两言曰:‘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以为为学之要,无以易此,而未知其所以用力之方也。及读《中庸》,见其所论修道之教,而必以戒惧恐惧为始,然后得夫所以持敬之本。又读《大学》,见其所论明德之序,而必以格物致知为先,然后得夫所以明义之端。”敬义夹持是朱熹在两次中和之悟后形成的修养论,由《名堂室记》可知,敬义夹持也是他读《周易》《中庸》《大学》的深刻感悟。要之,朱熹通过读《中庸》悟出“修道之教”不仅指圣人制礼作乐、教化民众,而且还意味着学者“必以戒惧恐惧为始”的“持敬”工夫,这就把“圣人之教”与“为己之学”联系起来。故而本书以“修道之谓教”概括朱熹教育思想的特色。
本书在研究朱熹教育思想的内容安排上,突出了三个特点。
一、突出朱熹对“文以载道”的古文运动精神的继承,以朱熹经典文本为中心展示朱熹教育实践和思想。朱熹理学体系是通过其著作表现出来,他的教育思想也是如此。朱熹教育思想是以《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为纲目,以修身为中心。朱熹的诸多著述都体现了他的重德、重礼、重视格物致知的教育教化思想,本书涉及《家训》《小学》《四书》《白鹿洞书院揭示》《家礼》《增损吕氏乡约》等著述,在研究每一部著作时,都交代了朱熹编纂的动机、过程,体现了朱熹作为教育家的实践品格。
二、本书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化三方面揭示了朱熹“一以贯之”的博文约礼的成德之教思想,体现了朱熹重文、重礼的传统儒家教育理念,特别是家庭教育与社会教化突出了朱熹重礼的教育特点,正如于述胜所说,朱熹教育内容的广泛性是礼的泛化之产物。本书通过对朱熹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的著述可以看出,朱熹教育思想和实践始终贯穿着博文约礼的儒家传统,同时体现了宋代理学家对个体道德修养的强调。朱熹在编订《近思录》《四书》等理学著述之后,仍要编注《小学》,就是因为考虑到学者缺少涵养一段工夫,这与他两次中和之悟的转变思路如出一辙,都是重新发现了道德涵养的价值。朱熹在重视身心涵养之外,又是最重视为学方法的教育家,他提倡科学的“读书法”,但又强调“读书已是第二义”。这些都体现了朱熹异于其他理学家的独特性。
三、本书注重从东亚视野分析朱熹教育著述和教育思想的历史影响,彰显了朱熹教育思想的普遍性和实用性。通过朱熹教育文献的传播和思想的解读,可以看出朱熹教育思想对东亚文化圈的深远影响,体现了中华古代文明的普遍价值。本书论述了《小学》《四书》《白鹿洞书院揭示》《读书法》《家礼》《增损吕氏乡约》等对朝鲜半岛、日本的影响,展现了朱熹教育思想对周边国家政治、文化、教育模式的塑造,对我们当前构建中华现代文明形态,开展现代文明交流互鉴都具有借鉴意义。
当然,本书也存在不足之处。首先,由于精力时间所限,舍弃了一些最初的设想。原计划“大学教育篇”涉及《近思录》、《朱子语类》中《训示门人》以及朱陆之辩、朱陈之辩章节,另设附录梳理朱门弟子及其重要成就,以展示朱熹教育思想的实际成就。其次,本书的初稿完成于2019年之前,所以对2019年之后的相关成果吸收、借鉴较少。最后,在部分内容的结构安排、具体论证等方面可能存在粗糙、生硬的状况,所有这些问题只能遗憾地留待未来再做补充和修改。
一 宋史研究资讯一
邮箱:txq1627@126.com
来源:宋史研究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