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魏晋的烽烟与翰墨交织中,卫瓘如同一支如椽巨笔,既在沙场上书写金戈铁马的壮烈,又在宣纸上留下龙飞凤舞的墨痕。这位历经曹魏、西晋两朝的重臣,用一生诠释了何为“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在魏晋的烽烟与翰墨交织中,卫瓘如同一支如椽巨笔,既在沙场上书写金戈铁马的壮烈,又在宣纸上留下龙飞凤舞的墨痕。这位历经曹魏、西晋两朝的重臣,用一生诠释了何为“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一、宦海沉浮:从曹魏名臣到西晋肱骨
卫瓘出身儒学世家,其父卫觊为曹魏尚书。十岁时父亲离世,袭爵阌乡侯。正始元年(240年),二十岁的卫瓘步入仕途,历任尚书郎、中书郎等职。在曹魏严苛的法度下,他秉公执法,不避权贵,时人赞其“明习法理,持心公正”。景元元年(260年),魏元帝曹奂即位,卫瓘升任侍中,持节巡抚河北,因功转廷尉卿。
西晋立国后,卫瓘历任青州、幽州刺史,镇守北方边疆。泰始七年(271年),他任征北大将军、护乌桓校尉,以离间计破乌桓与拓跋力微联盟,使北方“胡尘不起”,晋武帝赞其“安边良策”。咸宁四年(278年),卫瓘入朝为尚书令、司空,位居台阁之首,与汝南王司马亮共辅朝政。
二、灭蜀首功:一士杀三车的惊天谋略
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命邓艾、钟会伐蜀,卫瓘以监军身份持节督战。蜀亡后,邓艾居功自傲,钟会心怀异志,卫瓘深陷权力漩涡。
智擒邓艾:卫瓘趁夜抵成都,密令邓艾部将:“奉诏擒艾,余者无罪。”魏军将士皆弃艾归附,卫瓘兵不血刃缚邓艾父子。平息钟会之乱:钟会勾结姜维谋反,卫瓘佯装应允,借如厕之机传檄三军:“钟会欲尽诛北将!”魏军将士闻讯哗变,钟会、姜维死于乱军之中。诛艾绝患:卫瓘恐邓艾旧部生变,遣田续追斩邓艾于绵竹,并叹:“昔日江油之辱,今日可报矣。”此役卫瓘以监军之职,独力平息邓艾、钟会、姜维三雄之乱,被《晋书》誉为“一士杀三车”。
三、翰墨宗师:行草之祖的书法传奇
卫瓘不仅是政治谋略家,更是书法革新者。他师法汉末“草圣”张芝,兼工各体,尤擅章草与行书。其章草作品《顿首州民帖》笔力遒劲,被唐朝张怀瓘评为“神品”;他首创“行草书”,融合章草与行书,开创介于草、行之间的新书体,后世称“相闻书”。
卫瓘与索靖并称“一台二妙”,二人书法如双峰并峙。卫瓘自评:“我得张芝筋,索靖得张芝肉。”其书风影响深远,东晋“书圣”王羲之启蒙老师卫夫人即出其家族,北方崔、江两大世家亦世传卫氏书法。
四、悲剧谢幕:权斗漩涡中的忠臣末路
晋惠帝即位后,贾后专权,卫瓘因曾反对废黜太子司马遹,遭贾后忌恨。元康元年(291年),贾后矫诏命楚王司马玮诛杀卫瓘,这位七旬老臣与九族同被害,仅两幼子因藏医家得免。
卫瓘之死震动朝野,追封兰陵郡公,谥号“成”。史载其临终前沐浴更衣,从容受戮,留遗言:“臣死无憾,惟愿天下清平。”
尾声:历史长河中的不灭星光
卫瓘的一生,是魏晋风云的缩影。他亲历政权更迭,以文治武功辅佐两朝;他首创行草,让书法多了灵动之姿;他刚直忠贞,却成为权斗牺牲品。如今,在洛阳金谷园遗址旁,卫瓘墓茔静卧,墓碑上“晋司空卫瓘之墓”八字,诉说着这位传奇人物的功过荣辱。
历史长河奔流不息,卫瓘的故事如同他笔下的行草,既有金戈铁马的刚劲,亦有墨韵流转的柔情,永远镌刻在后世的记忆之中。
来源:沉默的环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