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4日清明节,一大早,小雨淅淅沥沥飘着,周丹牵着儿子浩浩的手,来到西乡县烈士陵园。青松翠柏间,一排排庄严肃穆的墓碑静立在细雨中。
《西部法治报》4月10日第八版
本报记者 马文青 张大鹏 梅旭
4月4日清明节,一大早,小雨淅淅沥沥飘着,周丹牵着儿子浩浩的手,来到西乡县烈士陵园。青松翠柏间,一排排庄严肃穆的墓碑静立在细雨中。
缓缓走到丈夫史礼海的墓前,周丹蹲下身子,把一束洁白的鲜花轻柔地放在丈夫的名字旁边。浩浩伸出小手,抚摸着墓碑说:“爸爸,回来陪浩浩!”
在丈夫离开的359个日夜,周丹的世界,从惊天动地般破碎坍塌,到一砖一瓦重建,丈夫留给她的温暖记忆,来自全社会给予她的关爱和帮助,成为了她挑起重担坚强前行的勇气。
这一次,周丹摸着浩浩的头说:“爸爸会听到的。”
樱花树下的重逢
“我像是暴风雨中护着烛火的母亲/用早已浑身湿透的身体为家人遮住狂风/但我要对你说/你用生命守护的信念/我会用余生拥抱这份爱的重量……”
4月4日10时,全国公安系统清明主题诗会在北京举行。周丹以诗歌的形式写下了这封给丈夫的信《樱花树下的重逢》,诉说着对丈夫的无尽思念。
当听到朗诵者陈姝余深情诵读时,周丹仿佛看到了史礼海站在院门前的果树下,向她微笑着招手……
时光回溯到一年前。
2024年4月10日22时08分,西乡县城北街道十里村一名10岁男孩报警,称爷爷刘某某在家发酒疯打奶奶。接警后,史礼海和两名值班民警迅速赶往现场。
史礼海和村干部、邻居一起耐心劝阻。眼看刘某某情绪缓和了,史礼海正准备离开,刘某某突然拿出一把长约20厘米的尖刀,刺向劝说其回屋醒酒休息的村民。史礼海高喊着“有刀,快躲开”,毫不犹豫冲上前去,将群众护在身后,右手拿着警棍进行阻止,被刘某某连续刺中胸部数刀。鲜血染红了警服,即便如此,史礼海仍紧拽着同事的衣袖,试图保持站立姿势,坚持完成任务……
史礼海倒下后,再也没有起来。
那么匆忙,一声道别都来不及说;那么年轻,还有6天才满33岁。风华正茂的年纪,史礼海,就这样走了。
近1年的时间,周丹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前,周丹工作离家远,周末才能回家。史礼海一边工作,一边照顾老人和小孩。
那时候,作为家中的顶梁柱,史礼海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
史礼海离去后,父母仿佛一瞬间老去,身体也越来越衰弱。母亲张会琴常常失神,嘴里一直念叨:“瓜娃子,当时咋就不知道躲……”父亲史帮跃比从前更加沉默,有时看着儿子的照片发呆。
家庭的重担,落在了周丹的肩上。周丹给丈夫写了一封又一封信,她把这些信发在互联网上,收到了无数热心人的回复:“春日的海棠会记着所有来不及诉说的爱,而时间终将教会我们,如何带着思念继续灿烂地活着。他一直在,我们一直在!保重自己,静待花开!”“虽然我们未曾谋面,但希望你们一家都能好起来!”……这些饱含真情的话语,让她备受感动。
更让她感到鼓舞的,是一股暖流始终围绕着她。就在清明节前,周丹收到了来自政法干警们的慰问和同事们的暖心问候。清明节时,还有乡亲们自发组织去史礼海墓前祭奠……
周丹悉心照顾着年迈的父母、抚养年幼的儿子,认真打理着门前屋后史礼海生前亲手栽下的果树。
浩浩又和爸爸种下的树苗比赛谁长得高,他指着上次画的线让妈妈看。
2岁7个月的浩浩,在这一年里长大了许多。曾经,他会对着爸爸照片稚嫩地呼喊“爸爸,回来”。如今,他会告诉别人“爸爸开警车抓坏人,他是英雄”。浩浩正在用自己的方式理解着爸爸的离开。
“我可以给爸爸打电话了。”浩浩把一个纸做的“手机”放在了史礼海墓前,奶声奶气地对妈妈说。
4月4日,在从烈士陵园回去的路上,周丹松开浩浩的手,让他自己练习下台阶。
浩浩一不留神,坐在了地上。
“浩浩,自己站起来。”周丹鼓励他。
浩浩不哭不闹,站起来拍了拍屁股,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走下台阶。
现在,周丹就是家里的顶梁柱。一次次帮扶,一份份关爱,给予她春天般的温暖,帮助她支撑起这个家,让她变得更加坚韧不拔。
想丈夫的时候,周丹总会拿出丈夫的手机翻看,看看从前的照片、看看微信朋友圈。史礼海的朋友圈一共发了100条动态,94条都是关于工作的。
“他总说警服是他最帅的衣裳,后来我才明白,那是责任的重量。我坚信,如果再来一次,他还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周丹说。
矢志不渝地守护
在二里社区,每当提起史礼海的名字,居民们的言语间总是流露着敬意与怀念。
“只要有他在,我们心里就很踏实。”4月4日,二里社区党支部书记张宁回忆史礼海,感慨万千,话语中流露着对史礼海的信赖与敬佩,但更多的仍是不舍。
在今年一次调解邻里纠纷时,张宁脱口而出:“咱小海警官说过,远亲不如近邻。”居民们听后愣了片刻,随即有人抹起了眼泪。这句话,又让他们想起了那个总是笑眯眯地走在社区里,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小海警官”。
史礼海,一个普通的名字,却在二里社区留下了不平凡的印记。两年间,他骑坏了两辆摩托车,走访了900余户。每一次走访,都被他写进了工作日记里。
从警6年4个月,9本工作日记。这些日记,是史礼海对群众的深情厚谊,也是他对警察职业的无限热爱。6年多的从警生涯,史礼海主办和参与侦办各类刑事案件100余起,办理行政案件200余起,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200余名,调解纠纷430余起,追回涉案财物价值100余万元。
2024年4月10日,史礼海牺牲当天,还往返社区3趟,走访居民、化解纠纷。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在践行着人民警察为人民的庄严承诺。
他的口头禅“没事,搞就行了”,带着陕南口音,总在面对繁琐工作时脱口而出。这句简单的话语,在战友和群众的记忆里永远鲜活。
曾与史礼海同在办案小组的廖丛森对此印象深刻。他与史礼海的工位面对面,每当他感觉工作繁重时,史礼海都会这样说。而在廖丛森眼中,史礼海也一直是这样做的。
为办理一起大货车轮胎轮毂盗窃案,离家较远的史礼海熬夜蹲点,轮休时将派出所当成临时住所,最终与同事一起成功抓住犯罪嫌疑人;在蹲守一起摩托车盗窃案的犯罪嫌疑人时,见嫌疑人似乎有所察觉,史礼海第一个冲上前抓住摩托车把手,制止嫌疑人加速逃跑;为了帮一名老人找到外出打工多年的儿子的下落,史礼海在全国失踪人口库中比对其血样信息,最终查到老人的儿子因为一场意外已离世多年,于是,耐心安慰老人,为老人打印了新户口本,还将老人送回家……
史礼海对党和公安事业的无限热爱、对群众的爱护和关怀,深深印在同事们心里,也激励着同事们坚定前行。
如今,二里社区警务室已被命名为“史礼海警务室”,这里摆放着群众送来的鲜花。守护二里社区平安的重任交到了廖丛森的手上。
在日常工作中,廖丛森逐渐体会到了史礼海生前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他开始深入社区,走访群众、化解纠纷、普及法律,倾听他们的心声,解决他们的困难。
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廖丛森也学着史礼海的样子,记起了工作日记。每一页日记,都记录着与社区群众有关的点点滴滴。无论是邻里间的小争执,还是老人丢失的钥匙,他都一一记下,尽心尽力去解决。坚持记工作日记并不容易,但廖丛森一直在努力。他知道,这不仅仅是记录工作,更是传承,是一名人民警察对群众承诺的践行。
廖丛森和史礼海一样,始终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办。他说:“我会继续做好每一件小事,为群众排忧解难,沿着他的脚步坚定前行,让他的精神在我这里延续。”
山河永念中前行
史礼海的墓碑前时常摆放着鲜花。
4月1日,西乡县公安局举行了史礼海烈士缅怀仪式。西乡县公安局100余名民辅警代表肃立凝望,脱帽默哀,以无声的敬意追忆史礼海为保护群众英勇献身的英雄事迹。
史礼海在入党志愿书中写道:“我是一名人民警察,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这份执着,早已融入他的血脉,成为他生命中最宝贵的品质。
在缅怀仪式现场,“00后”民警张杰说:“礼海哥,是你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什么是忠诚担当奉献。我要向你看齐,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第一位,为守护一方平安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史礼海的名字被镌刻在烈士英名墙上。民警们用手一遍一遍轻抚过“史礼海”这3个字,深切缅怀这位从警6年始终奋战在一线,紧要关头总是冲锋在前,关键时刻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好战友、好榜样。
英雄已逝,精神长存。
中央政法委印发《关于学习宣传史礼海同志先进事迹的通知》,号召全国政法机关和全体政法干警认真学习宣传史礼海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陕西省委政法委印发《关于学习宣传史礼海同志先进事迹 进一步弘扬英模精神 锻造政法铁军的实施意见》,要求全省各级政法机关把学习宣传史礼海同志先进事迹,弘扬政法英模精神、锻造政法铁军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现在,“学英模、见行动、立新功”主题实践活动正在全省各级政法机关如火如荼地开展。
最深的缅怀是传承,最好的纪念是奋进。
史礼海同志还被追授“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全省人民群众满意的政法干警”称号。他的名字被写入“陕西好人榜”“中国好人榜”,成为新时代政法铁军的楷模。今年2月,陕西省委办公厅印发决定,在全省开展向“三秦楷模”史礼海同志等学习活动。西乡县公安局设立“史礼海办案组”“史礼海警务室”。
一日细雨,仿佛洗尽尘埃,让记忆的底色清晰澈亮。英雄从未远去,正如周丹诗里所写的那样——“那个头戴警徽/身着警服的帅小伙/那个倒在血泊中的年轻警察/会化作漫山遍野蓬勃绽放的樱花/献给人间无限深情……”
记者手记
他从未离去
马文青
4月4日,我站在这片史礼海为之付出生命的土地上,手中紧握着一个编号为073399的警察小熊玩偶。这个编号,正是史礼海生前的警号。这个小熊玩偶是我想送给周丹和浩浩的一份礼物。
当我将玩偶递给周丹时,她看见那串熟悉的数字后,手下意识地缩了回去,我突然无比后悔拿出这份礼物。因为它唤起的不仅是周丹对丈夫的思念,更是她藏在心底深处的悲痛。
“礼海,你走后,我收起了所有相册,可浩浩总能翻出你的证件……”这是周丹曾经写下的一句话,而眼前的场景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这句话背后的重量。
采访中,听到的每一个细节、看到的每一个场景都让我不断问自己:究竟是什么力量,让史礼海在面对歹徒利刃时选择义无反顾,让“史礼海”这个名字在这片土地上被铭刻、被传颂,成为永恒的精神丰碑?
离开史礼海警务室时,我的心情始终无法平静。陈列的笔记、桌上的胸牌、墙上的照片,都在诉说着史礼海这位政法干警的故事。
史礼海走了,但他的遗志被战友们毅然接过;他的生命停止了,但他的精神却在每一次出警、每一份笔记和每一个群众满意的微笑里延续。
纪念,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前行,亦是最好的纪念。
这一刻,我终于读懂了“使命”的意义。它藏在周丹坚毅的神情间,藏在战友们自发敬上的朵朵白菊中,更藏在浩浩那句“爸爸开警车抓坏人,他是英雄”的言语里。
在史礼海的故事里,我终于明白,英雄从未离去,他的身影留在每一个被他守护过的群众心里,他的精神激励战友们在每一次出警、每一次危难时挺身而出。
回程的路上,我收到了周丹的微信,她告诉我浩浩抱着警察小熊嘴里一直喊着“小熊爸爸,小熊爸爸”。
那一刻,我热泪盈眶。
没有谁生来就是英雄,只因身穿的那一身警服,赋予了他们无尽的责任与使命。而这一身警服,当危险来临时,化身为守护群众平安的铠甲。
和平年代,公安队伍是一支牺牲最多、奉献最大的队伍。2024年,全国公安机关共有208名民警、174名辅警因公牺牲,4743名民警、3710名辅警因公负伤。
公安英烈永不褪色的为民情怀,正如春风化雨,滋润着万家灯火;恰似星河长明,守护着盛世安康。
英雄从未离去,他们的名字值得被永远铭记,他们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前行。
来源:平安汉中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