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玩数播的人一定都需要——Details电源分体移动硬盘盒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10 12:05 1

摘要:所有玩数播的人,除了计算机/播放器是必需品,我们一定还会接触到路由器、交换机、网线、硬盘盒(或NAS)等周边设备。也许有人说,我不听网络平台的串流音乐,路由器、交换机、网线可以置之不理,但硬盘盒绝对少不了吧?除了极少数厂家的数播产品,可以把硬盘直接插入机器中,

原创 赖英智 新音响New Audiophile 2025年04月09日

所有玩数播的人,除了计算机/播放器是必需品,我们一定还会接触到路由器、交换机、网线、硬盘盒(或NAS)等周边设备。也许有人说,我不听网络平台的串流音乐,路由器、交换机、网线可以置之不理,但硬盘盒绝对少不了吧?除了极少数厂家的数播产品,可以把硬盘直接插入机器中,绝大部分设计者都不愿意让产生震动的机械硬盘放到机器中,现在少数支持M2 NVMe或PCIe固态硬盘者例外。固态硬盘具有发热少、无机械震动、存储速度快等许多优点,但价格高,容量又不够大。最近看到长江存储宣布推出首款针对企业级应用的PCIe 5.0固态硬盘,型号为PE511,除了原有3.84TB和7.68TB容量版本,更首次推出了16TB和32TB的大容量选项。好消息,但要买得起才行啊(比起机械硬盘贵了好多倍)!

SATA接口兼容2.5/3.5英寸的机械与固态硬盘

今天我们玩数播,动辄10TB以上的硬盘司空见惯,真的非常幸福。记得我买的第一部个人计算机是苹果(当时叫麦金塔Macintosh),1987年的Macintosh II,首次采用分离式主机与显示器设计,搭载Motorola 68020处理器(16MHz),内置1MB内存(可扩展至68MB)与8英寸的40MB(最大80MB)硬盘;显示器分辨率支持640×480像素和16 Bit色彩精准度,现在看起来很可笑,却已经远超同期同类产品。1990年推出的Macintosh IIfx搭载40MHz处理器和专用高速缓存,被称为“史上最快Mac”,当时售价高达1万美元,主要应用于高端工作站场景,我已经买不起了。

其实硬盘的发展历史很早就开始了。1956年IBM推出世界上首款商用硬盘IBM 350 RAMAC,采用50个24英寸盘片,总容量仅5MB,体积有如两台冰箱,但实现了随机存取技术。1961年,IBM 1301硬盘引入悬浮磁头技术,减少磁头与盘片摩擦,容量提升至50MB,数据传输速率达156Kbps/s25。到了1973年,IBM 3340应用温彻斯特技术,将磁头、盘片密封于无尘环境中,成为现代机械硬盘的原型。1980年希捷推出首款个人电脑硬盘ST-506(5.25英寸,容量5MB),采用MFM编码技术,积极推动了个人计算机存储普及。

但要到IBM通过MR磁阻技术实现单盘1GB容量,硬盘才进入GB时代,时间已经是1991年。接着硬盘行业努力在尺寸小型化,容量大型化与多样化应用方面努力,比如3.5英寸硬盘诞生,容量达TB级,成为至今的台式机主流;而2.5英寸硬盘则普遍适配在笔记本上。技术方面的进步非常可观,从磁性材料、悬浮磁头到3D NAND技术,存储密度呈指数级增长,转速提升(最高1.5万RPM)、接口升级(SATA到100GbE网络适配)则推动读写效率。目前机械硬盘适用于冷数据、大规模存储(如视频监控、云备份);固态硬盘则主攻高性能场景(如服务器直连工作存储)。

Details电源分体移动硬盘盒Type C接口具有完整的全差分走线

硬盘发展过程中,陆续出现的硬盘接口分有IDE、SATA、SCSI、SAS和光纤通道等。最早的IDE接口(也称为ATA或PATA),因速度与带宽等问题,2003年起已被SATA(串行ATA)接口凭借串行传输、更高带宽(SATA III达6Gb/s)及热插拔支持,成为主流替代方案。SCSI接口硬盘主要应用于服务器市场,而光纤通道只用于高端服务器上,价格昂贵。家用的硬盘主要是SATA、SATAⅡ、SATAⅢ接口,三者主要差异在传输速率,SATA 1.0理论速率150MB/s;SATA 2.0增加到300MB/s;SATA 3.0更拥有6Gbps带宽,实际速率约600MB/s,SATA 3.0接口向下兼容早期版本。

SATA长期作为HDD机械硬盘和早期SSD固态硬盘的标准接口,普及率非常高,但新一代的SSD已逐渐转向PCIe/NVMe。PCIe是高速串行计算机扩展总线标准,而 NVMe是基于 PCIe 接口的存储传输协议,两者结合可提升存储设备的性能和效率。NVMe充分发挥PCIe的高带宽特性,PCIe 5.0 x4通道可提供约16 GB/s的理论传输速率,远超SATA接口的600 MB/s。在韩国Aurender、国产艾索洛等数播的底板硬盘舱,透过NVMe 2.0规范支持HDD扩展,实现全闪存与混合存储的统一管理。

两组独立超低噪声线性电源输出,可为两个硬盘供电

但一开始就提到,内置硬盘舱的数播产品不多,加上大容量SSD的价格仍然高昂,大部分音响发烧友仍然需要透过外置硬盘盒来满足资料储存/播放的需求。现在某宝上面能买到几百元的硬盘盒,几乎都支持USB 3.2 Gen2、Type-C或雷电接口,少部分高价产品内置桥接芯片能实现SATA/NVMe双协议自动识别;硬盘支持2.5/3.5英寸,主要是SATA接口,NVMe与SAS等接口的硬盘盒少,我们就不讨论了。中国绝对是计算机配件的生产大国,一些号称的洋品牌,生产地很可能就是深圳与东莞,所以我们就不必妄自菲薄了。

一些高价的硬盘盒,主要以大容量、多舱位、RAID(磁盘阵列)功能、静音风扇、铝合金外壳等做为卖点,都很重要,却没有触及发烧音响的技术核心。比如RAID磁盘阵列,是通过多块硬盘组合实现数据冗余,当某块硬盘损坏时,其他硬盘的冗余数据可恢复丢失信息。我收藏的高清音乐文件(DSD与PCM)总数约70TB,各种音乐会、芭蕾、歌剧的蓝光iso文件大概也有50TB,不可能用多舱位的硬盘盒进行RAID 1镜像备份,成本太高了。所以另外买了许多大容量机械硬盘进行冷数据备份,这是一定要做的,没人敢保证硬盘什么时候就罢工了。

那么音响发烧使用的硬盘盒需要哪些特别设计?我归纳总结了一下:

搭配数据传输专用的MPS USB线

●电磁屏蔽抗干扰 采用金属外壳(铝合金)阻隔硬盘运转时产生的电磁干扰,避免影响音频传输信号的纯净度。有条件的话,还可以通过防静电涂层或专用EVA材料,防止静电积累损坏硬盘或干扰音频设备。

●模块化结构 支持2.5/3.5英寸HDD与SSD硬盘通用安装,以SATA接口为主。

●多层防震系统 内置EVA缓冲隔层或蜂窝状结构,以吸收硬盘运转震动;底部配备橡胶脚垫或独立减震器,隔离外部机械震动传导。同时通过毫米级公差设计,确保硬盘与盒体紧密贴合,防止晃动产生共振噪声,最好能把硬盘直接锁固。不推荐用抽屉式设计,虽然便于快速插拔,但卡扣精度很难掌控。

●散热与耐久性 不知道读者有没有机会手触连续工作一天的机械硬盘,其烫手程度非同小可,使用风扇散热简单粗暴,但容易引入额外电磁噪声。被动散热方案除了以金属外壳散热,外壳增加对流开孔,长时间工作还可在硬盘上贴一些散热胶(导热系数≥5W/m·K的硅胶贴片)或或铜箔石墨烯散热片辅助。硬盘盒内芯片工作温度也要注意,避免因过热导致传输降速或信号失真。

●高速无损接口,需配置USB 3.1 Gen2接口,雷电接口不够普及,过去以Type B接口为主,现在多改成Type C接口了,能支持DSD512甚至DSD1024等高解析大容量音频文件的无延迟传输。

●独立供电模块 硬盘内分别有5V与12V的供电,大容量硬盘启动时的电流往往超过2-3A,低价产品的小小电源适配器实在不够看,甚至会减损硬盘寿命。一些2.5英寸的硬盘盒没有独立供电,直接透过USB线自带的5V直流电工作,更是不妥。我们需要外置的低噪声线性电源,提供充裕供电并减少电源纹波对音频系统的影响,以前我是另购有CCC、CE、UL认证的12V/7-10A输出大型电源适配器来搭配,起码用得放心。

●精准的时钟 IT派观点认为移动硬盘盒的核心作用是作为硬盘与设备之间的桥梁,负责将SATA/NVMe协议转换为USB等通用接口,并确保稳定供电,其设计重心在于信号传输效率、散热性能、抗震保护等,而非时间记录功能。好的时钟模块会提高硬件复杂度及成本,但用户很难体验,多数厂商更倾向于优化传输速度、散热设计等直接影响使用体验的环节。音响发烧派观点认为,只要有数据传输,就一定需要石英震荡器提供参考时脉,一般的硬盘盒恐怕只能用几毛钱的时钟,谈不上稳定与精确。

数据传输的稳定性依赖于接口协议的时钟同步能力,高频宽传输时钟抖动(Jitter)过大会导致数据采样误差,可能触发纠错机制或降低传输效率,虽然USB、SATA接口协议本身已有容错设计(如编码纠错、重传机制)来降低此类风险,主控芯片通常也集成锁相环(PLL)等技术,但追求完美的发烧友怎会容许硬盘盒有着巨大的时钟抖动存在?

46.08TB的固态硬盘,SAS接口,售价高达1.6万美元,现阶段不如多买一些小容量SSD

240TB的机械硬盘也不便宜,售价高达1.1万美元

至于硬盘盒主控芯片,反而不是那么的关键,因为音响使用播放音频与视频所需的传输速率并不高,日本Melco甚至认为用USB 2.0接口的效果更好。USB 2.0的标称传输速率为480Mbps(60MB/s),已经属于“高速”模式,它的实际持续传输速率通常为30-40MB/s,太高的速率有可能产生抖动等新问题,尤其市售硬盘盒的时钟都很差的情况下。目前硬盘盒主流芯片包括智微(JMicron)、祥硕(ASMedia)、瑞昱(Realtek)、Marvell、慧荣(SMI)等,传输速率5-10Gbps都能完全满足高速传输音/视频讯号的要求。少数要求高速传输的(>10Gbps)可选择支持USB4.0协议,理论速率40Gbps的祥硕ASM2464PDX、或智微的JMS581D(10Gbps),但别忘了我们是音频与视频播放器,不是游戏计算机。

很遗憾的,这几年寻寻觅觅,始终没能找到合乎上述要求的硬盘盒子。硬盘我们可以选择企业级或NAS专用的型号,的确运行噪音会减少一些,但硬盘盒只能屈就于几个大众化选择,不是买不起,而是买不到理想的产品!终于,顺德Details公司的几位伙伴在我不断骚扰要求下,花了近一年时间开发了首部真正发烧级的硬盘盒,不敢独享,立刻拿出来与大家见面。这套硬盘盒采用真的分体线性电源供应,沉甸甸的铝合金外壳很有份量感,一个电源能为二个盘座供电。硬盘座为无盖设计,下面可以用螺丝锁固,最大面积提供散热效果。看似简单,里面却是大有学问:

1.标准电源AC插座,可更换发烧电源线

2.电源部分,两组独立超低噪声线性电源输出,可为两个硬盘供电

3.发烧级电容,特别为硬盘优化的LDO,实现少于万分之一的负载调整率

4.全铝CNC外壳

5.全部使用OFC镀银线材,PCB使用含银工艺

6.硬盘座使用超低抖动,高精度温补晶振

7.空闲自动休眠,延长硬盘寿命

8.完整的USB TypeC全差分走线,实现超低延时及10GB/s高速数据传输

9.全镀金接口航空插

固态硬盘内由多个小的闪存存储器组成,供电稳定性很重要

因为Details不做线,所以AC电源线与Type C→Type A接口的USB线只是很普通的产品,用加需自己更换更好的产品。Type C接口理论上很方便,整合USB、DisplayPort、Thunderbolt等协议,单一线缆即可完成充电、数据传输、视频输出(4K分辨率)、音频传输等任务。支持USB 3.1至USB协议,最高传输速度可达40Gbps;支持正反双向插入;双向供电既可向设备供电,也可通过其他设备反向充电。没想到的是看起来Type C接口形形状一样,但里面接脚不同导致功能差异显著,像华为手机的线就无法为苹果手机充电。Details已经在Type C输出端口采用完整的全差分走线(上下两排各12针,总共24针脚全接上),但市售的USB线可未必如此认真。最后我选择台湾MPS的石墨烯系列USB线,这个系列的线又区分为充电用与数据用,内置芯片完全不同,当然我们选择传资料专用的USB线。

大容量机械硬盘由几个碟片组成,与机械致动悬臂都是相当脆弱的机件,所以外面用钢来包覆,硬盘盒必须提供良好避震

Details电源分体硬盘盒的具体效果如何?我应该说这是一场没有对手的比赛,我买过几百元,也买过几千元的硬盘盒,基本上都不是同一级别的产品。包括一家爱普科IPUK公司的高端硬盘盒,号称用ASM主控芯片、OCXO恒温时钟、50瓦环形变压器、4组LT3890稳压、日本黑金刚的固态电容等好料,硬盘座是抽屉式结构,售价五千多元。把Details电源分体硬盘盒连接到艾美DMP-80音频播放器,还有麦尼塔Magnetar UDP900蓝光机二部机器,前者播放2xHD公司的《当铺爵士》DSD512文件,后者播放威尔第歌剧《假面舞会》(巴伐利亚国立歌剧院4K版本),与原来的IPUK硬盘盒相比,都是一耳朵与一眼睛的区别。

Details电源分体硬盘盒呈现的声音更宽松开阔,场面更庞大,低音更饱满丰腴,高音不过于明亮有厚度,中频通透细节丰富,甚至还带着模拟风格的温暖流畅。观看巴黎歌剧院制作的柴可夫斯基芭蕾舞剧《天鹅湖》(8K,HDR),差距就更大了,虽然经过H265编码,节目的体积仍然高达85.7GB,对播放器与硬盘盒都是考验。Details电源分体硬盘盒呈现的画面对比度增加,舞台上暗部细节更清楚,白色舞衣的光泽感更亮丽,色彩饱和度也有所提升,关键是整体看起来不耀眼刺激,非常舒服。

如果我们可以为了一条数万元的网络线、USB线拍掌叫好,认为它们真的能带来质的提升,更关键的硬盘盒其地位就应被高高举起。很遗憾的是硬盘盒长期以来只被当成计算机配件,一切设计思维都以高速传输资料为主,对音响发烧友的需求视而不见。很高兴终于有机会向大家推荐从一开始就为发烧音响而设计的Details电源分体硬盘盒,我们可以少喝几瓶茅台,少抽几包好烟,省下的钱一定要拥有这个所有发烧友必不可少的“超级音响配件”!

来源:新音响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