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阿尔茨海默病是“老糊涂”了吗?他们是在故意“惹麻烦”吗?……实际上,这是一种疾病,一种既摧毁患者大脑又考验家属意志的不可逆的疾病。
阿尔茨海默病是“老糊涂”了吗?他们是在故意“惹麻烦”吗?……实际上,这是一种疾病,一种既摧毁患者大脑又考验家属意志的不可逆的疾病。
对抗遗忘,老人与家属并非“孤军奋战”。自2023年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法治在线》栏目联合拼多多共同发起“回家的钥匙”公益行动,持续关注包括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在内的易走失老人,设计了一款智能定位钥匙扣,帮助迷路老人回家。
活动联动公安机关,向老人反复走失高风险家庭免费发放“回家的钥匙”。让更多失智老人得以找到回家的路,更多家庭也在守护中获得安心。
走进襄阳
铺满爱与关心
今年八月,“回家的钥匙”公益行动襄阳站温馨开启。
一场公益市集 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阿尔茨海默病知识?活动设计了一场打卡市集,邀请专门照顾失智老人的社工们,以互动游戏的形式来进行科普。“断句连连看”小游戏让参与者解锁新知识。
社工谭显坤说:“希望大家首先能认识到,就算得了认知症也可以有效沟通,而且要把理解转化为行动。”
一次护理体验 为了更好理解失智老人护理方式,“回家的钥匙”走进襄阳市社会福利院的失智老人护理专区。
在这里,《法治在线》栏目主持人陈怡博学习成为一名失智老人护理员,陪老人们打鼓、唱歌,被陈奶奶认成“好孙子”。
在查房时,陈怡博遇到了随时收拾行李要“出走”的常爷爷。常爷爷是东北人,年轻时到襄阳投身三线建设,一晃就是70多年。他记得自己上世纪五十年代就调到了襄阳,也记得自己总是走失。“因为孩子他妈不在了,我自己乱跑(走失)。”总台联动襄阳市公安局的社区民警,为常爷爷这样居家生活时有较高走失风险的老人发放了“回家的钥匙”,为老人添一分安心,让家人少一分焦心。
第5748枚“回家的钥匙”
献给曾投身三线建设的她
60年前,亢奶奶与丈夫响应国家号召,奔赴襄阳投身三线建设,将青春献给这片土地。
如今,她因阿尔茨海默病陷入了“记忆迷城”,80岁的她提着30个鸡蛋要送给女儿,却在街头徘徊、摔倒多次。“她对着公交车车头走过去,我从视频里看到那一刻,心里一揪。”亢奶奶的女儿哽咽道。
当民警将第5748枚钥匙扣递给亢奶奶时,她的女儿激动地说:“这不仅是一枚定位器,更是一份安心。以前她走丢,我只能干着急;现在一点开小程序,就能看到她在安全范围内。”
小小钥匙扣
让老人安心“走出去”
“反复走失”是阿尔茨海默病中早期患者的常见问题。老人们在发病时失去了环境与方向识别能力,而他们仍然具有行动能力和出走意愿,很容易再次走失。
有研究显示,中国约85%的失智老人曾有过走失经历,而走失后的平均搜寻时间为16小时。《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4》数据显示,我国现有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痴呆患病人数近1700万,数字还在攀升。
“回家的钥匙”这枚钥匙扣已经走进湖北武汉、河南郑州、山东青岛……目前,“回家的钥匙”正在守护近7000个家庭。
“回家的钥匙”是一枚正方体小钥匙扣,可以挂在身上或放在口袋里。“去标签化”的设计避免了传统手环带来的“病人标识”感,让老人保持正常社会形象。根据家属反馈,患病老人的佩戴意愿大幅提升。
民警、家属可实时查询老人位置,路人扫码即可联系老人所在社区的民警,构建“发现—定位—寻回”快速通道。通过双向追踪,找回老人所需的时间缩短,意外发生率显著下降。
亢奶奶女儿在活动现场讲到:“这个钥匙扣在我、母亲、派出所民警之间形成了一个纽带,非常实用。它让我从‘焦虑’变成‘安心’,母亲现在敢出门散步了。”
“科技不是冰冷代码
是带着体温的守护”
在“回家的钥匙”襄阳站活动现场,更多使用者分享了自己的感受。
襄阳市公安局襄城区分局真武山派出所教导员肖晨分享了40多小时搜寻老人的经历。家住襄阳岘山广场附近的昝先生报警称,近九旬父亲出门晨练后失去联系。40小时后,民警在一处土坡上找到体力不支的老人。
“以前找人像大海捞针。”民警汪浩国坦言,传统搜寻依赖人力和监控,耗时耗力。如今,定位功能让效率大幅提升:“只要老人佩戴钥匙扣,我们能在10分钟内锁定位置,甚至能预判他可能去的方向。”“戴上它,不管您走到哪儿,我们都能随时找到您。”汪浩国的承诺,让在场家属眼眶泛红。
民警黄飞回忆,一位李姓老人从襄阳城区徒步30多公里到宜城,民警联系当地警方找到他。有了“回家的钥匙”后,快速定位解决了家属燃眉之急,也节省了警力资源。
过去,家属要24小时看护患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不敢让老人单独行动。如今,有了这把“钥匙”,老人可以独自出门散心,家属也能较为放心。
“拼多多参与发起该公益行动的初衷,是帮助全社会更好地应对老龄化带来的挑战。科技不是冰冷的代码,而是带着体温的守护。随着回家的钥匙公益行动走进更多城市,我们也希望能持续唤起公众对认知障碍群体的长期关注,倡导对患者及家庭的尊重与支持。”拼多多“回家的钥匙”项目负责人表示。
两年间,“回家的钥匙”智能定位钥匙扣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法治在线》栏目组回访使用家庭,反馈温暖人心——
青岛的任大爷一家半年内从“每天提心吊胆”到“手机一点就知位置”,社区民警还会主动上门提醒充电。
武汉的袁先生母亲已佩戴钥匙扣两年多,从徒步21公里走失导致脱水的惊险,到现在“出门带钥匙就安心”的日常……使用后,母亲从未再走失过。
武汉市塔新社区里住着1.9万多名老年人。这里有了首个建在居民小区里的“回家的钥匙”申领点后,家属能根据实时定位迅速找回走失的老人,社区内再没出现过老人走失的求助警情。
不同城市的家庭,因这枚小小的钥匙扣,收获了从“被动看护”到“主动守护”的转变。
阿尔茨海默病带走的是记忆,但带不走家人的爱和社会的善意。“回家的钥匙”公益行动是总台与拼多多对易走失家庭团圆心愿的守护,也是用科技搭建社会关爱桥梁的一次探索。这场行动让更多人意识到:认知症不是衰老的必然,而是一种需要全社会关注的疾病。即使与记忆渐渐走散,也会有更多关心的力量,让爱慢慢走近。
9月19日,“回家的钥匙”公益行动舟山站即将开启,期待一把把新的“钥匙”,开启更多“回家”的暖心之路。
来源:平安湖北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