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化学品巨头坚定看好中国市场,称特朗普关税政策将伤害全球产业链|外资看中国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0 11:35 2

摘要:4月8日,朗盛集团CEO及管理董事会主席常牧天(Matthias Zachert)在2024年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中国是朗盛集团的重要战略市场,二十年来朗盛积极参与并受益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与中国合作伙伴携手在整个全球供应链中紧密合作,为化工行业注入非凡活力。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胡金华 上海报道

尽管特朗普关税政策冲击全球市场,但是拥有全球业务并在中国深耕长达数十年的跨国巨头德国朗盛集团,仍然坚定认为中国经济长期向好。

4月8日,朗盛集团CEO及管理董事会主席常牧天(Matthias Zachert)在2024年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中国是朗盛集团的重要战略市场,二十年来朗盛积极参与并受益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与中国合作伙伴携手在整个全球供应链中紧密合作,为化工行业注入非凡活力。

“过去二十年我们在中国市场建立了战略布局,包括10家子公司、8个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为像朗盛这样的企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过去20年间朗盛不断对中国市场进行投资,未来仍会择机继续。对于美国关税政策的影响,过去9个月我们已经在分析应对,朗盛在全球有广泛业务,不会直接受冲击。但这样发展必然影响全球GDP的增速,我们希望全球国家能够理性地进行讨论,而不是情绪化、冲动地做出一些决策,能够进一步改善人类的发展而不是摧毁当前的繁荣和愿景。”常牧天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进一步深耕中国市场

朗盛集团发布的2024年报数据显示,其在2024财年仍实现了显著的收益增长:常规业务范围内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EBITDA)达到6。14亿欧元,与上一年度的5。12亿欧元相比,同比增长19。9%。与此同时,对于2025年第一季度的业绩预测,其常规业务范围内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与上一年度相比将增长25%至35%。而拥有广泛布局的中国市场业务同样产生了不小的贡献。

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1月,从拜耳集团分拆出来后成立的德国朗盛集团,正式在中国市场运营,但是作为全球特殊化学品产业的巨头,其与中国市场的渊源要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早在1995年,朗盛莱茵化学就在青岛建立生产基地,该基地自成立以来至目前,经历了多次扩建,并增加了多条生产线,包括润滑油添加剂生产线的启动、加工助剂产能的扩大以及莱茵能生产线的引入。

2018年,为了促进区域运营和业务部之间的协同增效作用,朗盛集团宣布在上海设立其亚太区总部,覆盖大中华区、日本、韩国和东盟国家;2021年,朗盛亚太应用开发中心(AADC)正式投入运营,成为朗盛在上海化学工业区Innogreen投入运营的首个项目,也是朗盛在亚太地区乃至全球规模最大、最现代化的研发中心。

“从建立生产基地和扩大产能,到调整区域架构和创建先进研发中心,这些举措彰显了朗盛深耕中国市场、不断取得成功的坚定决心。当前中国在全球化工产业中的角色已经发生改变,从全球主要制造中心,同时也成为全球举足轻重的消费市场。譬如在全球化学品销售额中,中国占比高达40%,这个数值有望在2030年增长到近50%。”常牧天坦言。

在常牧天看来,朗盛亚太应用开发中心(AADC)对朗盛在中国的本地化战略起到了关键作用,使公司能够更精准地了解并满足中国及亚太地区客户对本地化、专业化和高附加值产品的需求。在短短三年间,AADC显著提升了朗盛的本地创新能力。例如润滑油添加剂业务部(LAB)开发了全球首款混合PU-CSC润滑脂,该产品已获得全球专利,并树立了新的行业标杆。这项本地创新不仅有望升级现有产品,还可能开拓新的市场和应用领域,包括钢铁厂和电动汽车行业。

“过去20年,中国的发展在世界领先。从生产上来看,中国的技术在不断升级。我们坚信中国市场,看好中国经济前景,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也是世界上第二大的发展中经济体。现在大家也意识到,当你达到比较高的层级后会经历一个稳定期,增长不会像以前那么快了,中国处在这样的情况下,化工行业的产能大幅增长,到现在一些中小规模的细分领域可能会经历一些整合,在国际市场上进行竞争。但是我认为将来中国也是世界上能够表现最好的经济体之一。”常牧天分析指出。

朗盛大中华区总裁罗高名(Michael Rockel)则告诉本报记者,中国市场呈现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包括对可持续和高科技化学品解决方案越来越多的需求,将为朗盛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提供大量的机会。朗盛将充分利用自身的研发资源和人才,提供本地化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以满足中国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

关税不会影响未来投资规划

值得关注的是,朗盛集团在上海发布2024年年报之际,美国总统特朗普对全球发动的关税政策也引发在华跨国企业的关注。

“全球化工产业有全球的价值链,从整个产业链看会受到一些影响,但要看是直接还是间接的。朗盛有30%的销售在北美,还有30%的本地资产在北美,由于北美贸易壁垒不是材料,我们有些采购是从其他的国家进行采购的,比如中国和加拿大,所以如果考虑到采购成本,可能是负面的。但如果看一下美国的情况,我们很多工厂在过去受到国外的一些竞争,比如来自中东、来自欧洲的竞争,来自印度等的竞争,未来我认为全球化的企业在海外本地机构面临的竞争会减少。”常牧天表示。

而在他看来,“关税战”带来的最终结果就是终端的消费品价格会上升。

“如果我们的产品价格更高,美国的消费者会最终买单,这就是贸易战带来的结果。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他们最后是买单的,有可能会失业或者买更贵的产品。我们的目标是希望可以达到繁荣,但是增加了关税会破坏这样的情况。”常牧天坦言。

不过,自2020年中国提出“双碳”目标以来,“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一直是政府产业升级计划的核心。在这一背景下,朗盛正立足于技术创新、工艺升级和产业合作,从而打造一个涵盖生产链、价值链和人才链的可持续发展体系,也为应对关税政策带来的长期影响做了充分的准备。

“面向未来,朗盛制定了清晰的碳中和路线图,到2040年实现生产和能源使用的气候中立,到2050年实现整个价值链的气候中立。目前朗盛在这方面的努力已获国际权威认可——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欧洲排名第一、全球第四;对于未来的投资规划,我们认为大规模投资的阶段已经过去了,全球的化工行业在衰退,欧洲的化工企业开工率只有70%多,全球的化工行业正常开工率应该是80%左右,所以这一两年时间朗盛首先要把开工率提升上去,如果贸易战结束,经济情况好转,朗盛会特别关注那些好的和大的市场,比如中国,那时候我们会准备好做进一步的投资。”常牧天称。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来源:华夏时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