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江汉观赏泡桐的必打卡点,早在2007年,八古墩东一巷的泡桐树就已在此扎根。这批约70棵泡桐树由武汉市园林局栽种,历经十几载春秋,从幼苗长成参天大树,年复一年用紫色的花海装点着街巷。
四月的武汉,樱花谢幕,泡桐接棒。
作为江汉观赏泡桐的必打卡点,早在2007年,八古墩东一巷的泡桐树就已在此扎根。这批约70棵泡桐树由武汉市园林局栽种,历经十几载春秋,从幼苗长成参天大树,年复一年用紫色的花海装点着街巷。
泡桐花开,情满社区
泡桐花因其“祥瑞安康”的美好寓意和顽强的生命力,早已深植居民心中,更承载着居民对家园的深厚情感。近年来,作为武汉市内少有的具有如此规模的泡桐树群,不少外地游客也慕名前往东一巷,打卡观赏泡桐花盛开之景,一张张美图在社交媒体上广为传播。
“能不能把我们社区的泡桐花好好宣传一下?”居民们日益强烈的呼声也引起了八古墩社区的关注。
2023年,八古墩社区作为武汉市唯一入选住建部完整社区建设试点的社区,在完善硬件设施的同时,也因地制宜提升起了社区文化“软实力”,利用泡桐花开这一自然与人文交融的契机,围绕其开展系列治理创新实践,让这片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花海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全民参与,共赴春约
去年春天,社区积极响应居民期盼,创新推出首期泡桐花开嘉年华,东一巷粉紫色浪漫中,身穿绝美汉服的人儿,漫步在街头,赏泡桐花开,待春的来信。
在居民的共同投票下,带有泡桐花元素的社区logo也焕新出炉,独具特色,更显温情。
“从前我们看泡桐是风景,今天我们成了风景里的人。“居民李阿姨感慨道。
今年,再续春约,八古墩社区第二届泡桐花开嘉年华在东一巷诗意绽放。活动以“把春天‘泡’诗里 共‘桐’相约”为主题,通过居民搭台、企业助力、文化唱戏的创新模式,吸引了300余人次参与。
现场,三米高的“大黄蜂“机器人牵手小丑巡游队伍,引发居民争相合影,这是辖区居民罗先生主动请缨免费赞助的“惊喜”;非遗摊位前,糖画传承人王奶奶以铜勺为笔勾勒“桐花蜜语”,草编达人李叔带领孩子们制作“桐叶昆虫盲盒”;新就业群体代表、网络主播娜娜从屏幕前走到线下,手把手教孩子们绘制石膏娃娃;江汉区摄影协会专业团队驻点“桐影留春”摄影摊位,用镜头记录春日笑靥;流动党员先锋队更是全程参与,组建“桐花志愿服务队”,以“先锋红”护航“泡桐紫”,当天累计服务居民100余人次。
“没想到非遗传承人、做直播的姑娘都成了活动主力军,”社区居民张大爷感慨道,“这才是咱们八古墩的大家庭!”据统计,本次活动30余名居民志愿者组成策展专班,4个流动党员示范岗全程服务,真正实现了“资源在社区整合、力量在基层汇聚”。
以花为链,共探自治
嘉年华的盛况承载着老居民的集体记忆,社区更以泡桐花为纽带,链接着新居民的情感归属,不断探索长效自治机制。
2024年,随着东一巷旁的万科公园5号楼盘交付,首批约400户居民入住。面对这群以年轻、高知群体为主的新邻居,社区从提升生活品质入手,在小区7号门打造全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与市集盒子,秉承“留白生长”的理念,为居民创意社群的成长提供空间,启动“长”出来的社区共建计划。
嘉年华同日,在万科公园5号举办的“桐花如雪,共赴春约“活动中,10余组家庭通过科普互动、自然观察、花瓣拓印手工创作,深度体验泡桐文化魅力。
活动的核心环节“家庭议事投票”则让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共建者”,围绕文化活动优化等议题,现场形成了增设亲子自然课堂、延长手工创作时间等5项提案,将纳入《桐花共治公约》修订草案,作为“无限未来共创营”项目的重要参考。
“以前总觉得社区事务与我们无关,今天才发现声音能被听见。”居民李女士直言道。本次活动是八古墩社区“泡桐花”文化IP落地的重要一环,未来将通过“桐创、桐焕、桐聚、桐承“四大行动,通过共创公约、空间活化、社群培育与文化传承,打造可持续的共治模式,为完整社区建设注入持久活力。
从历史栽种到文化象征,从节庆活动到治理创新,八古墩社区以泡桐花为媒,不仅让居民成为“风景里的人”,更让社区治理的诗意画卷徐徐展开。正如八古墩社区党委书记胡彩保所言:“泡桐花是精神的纽带,我们期待更多居民共同书写八古墩的未来。这场春天的约会,正催生着基层治理的无限可能。”
来源:两江交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