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怼西贝炸锅!80%餐厅用预制菜,你却花了现做钱?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6 07:54 1

摘要:事情源于罗永浩的一次普通就餐经历,当他和同事走进西贝,本期待着一场美味的盛宴,可菜品入口的瞬间,凭借敏锐的味觉,罗永浩感觉这些菜品不像是现场精心烹制,反而更像是预制菜加热后的产物。

"西贝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

9 月 10 日,罗永浩的这条微博,瞬间在餐饮行业激起千层浪。

西贝,这个在餐饮界颇具影响力的品牌,被直接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而围绕预制菜的行业 “秘密”,也被无情地揭开一角。

事情源于罗永浩的一次普通就餐经历,当他和同事走进西贝,本期待着一场美味的盛宴,可菜品入口的瞬间,凭借敏锐的味觉,罗永浩感觉这些菜品不像是现场精心烹制,反而更像是预制菜加热后的产物。

结账时,看到不菲的账单,想想那些疑似预制菜的味道,罗永浩内心的不满达到顶点,随即在微博上 “开炮”。

这条微博发布后,短时间内就获得了大量关注与转发,网友们纷纷在评论区留言,有的表达对罗永浩的支持,称自己也有过类似在餐厅吃到预制菜却被收取高价的经历;有的则对西贝使用预制菜的情况表示惊讶,毕竟西贝给人的印象一直是主打特色风味的餐饮品牌。

面对罗永浩的指责,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反应迅速,坚决否认门店使用预制菜,声称西贝全国 370 多家门店后厨没有一道预制菜,并宣布开放后厨供消费者参观,甚至表示要起诉罗永浩。这一强硬回应,不但没有平息风波,反而让事件进一步升级。

双方你来我往,争论不断。罗永浩悬赏 10 万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 “真凭实据”,而西贝则发布《致顾客的一封信》,用 42 页的篇幅对预制菜争议作出详细回应,还公示了罗永浩当日所食用菜品的制作过程。

这仍无法打消公众的疑虑。多家媒体实地探访西贝线下门店并直播,直播中,后厨出现的袋装冷冻鱼、袋装鸡汤等,再次引发网友的质疑。

在这场风波中,预制菜成为焦点。那么,预制菜究竟是什么?简单来说,预制菜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其起源于 20 世纪初的美国,当时快速冷冻技术的发展为预制菜奠定了基础。随后,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品牌的兴起,进一步推动了预制菜的发展。

20 世纪 60 年代,预制菜正式起源,而在日本,从 60 年代到 90 年代,受经济发展、冷链建设以及家庭结构变化等因素影响,预制菜行业迎来发展与爆发期。

我国的预制菜起步于 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外资快餐的进入,净菜配送加工工厂作为标准化供应链的一环开始出现。2010 年后,B 端需求放量,2020 年的疫情更是让 C 端需求迎来爆发。

尽管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态度并不友好,街头调研中,绝大多数人都表示不接受预制菜,认为其失去了现做美食的 “灵魂”,口感和新鲜度都大打折扣。

但预制菜市场却呈现出疯狂增长的态势。2022 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为 4196 亿,2023 年突破 5100 亿,预计 2026 年将达到 1.07 万亿,年增长率超过 20%。

从消费端来看,预制菜的流向也很有意思。中国预制菜 80% 卖给了餐厅,只有 20% 卖给了普通消费者。也就是说,我们在外面就餐时,大概率吃到的就是预制菜。

真功夫、吉野家等快餐品牌使用预制菜早已不是秘密,就连西贝这种人均消费上百的正餐品牌,预制化菜品占比都超过 80%。

外卖领域更是预制菜的 “天下”,我们点的红烧肉、鱼香肉丝、宫保鸡丁等,很可能就是几块钱一包的料理包简单加热而成。

既然消费者不喜欢,那为何餐饮企业对预制菜如此热衷?这背后,其实是餐饮业面临的 “不可能三角”—— 价格、品质和出餐速度。

对于餐饮企业来说,控制成本是生存的关键。使用预制菜,首先能节省大量人工成本。以前一个餐厅后厨,切菜、配菜、掌勺等,少说需要十几个人,现在有了预制菜,只需几个人负责开包、加热、摆盘、上菜即可。

人工成本大幅降低,后厨面积也能随之缩小,房租又能省下一笔。同时,预制菜的出餐速度极快,能大大提高餐厅的翻台率,营收自然增加。

而且在保证一定品质的前提下,还能做到相对较低的客单价。有机构算过账,引入预制菜可以让餐厅整体成本下降 8%。在利润率普遍只有 10% 左右的餐饮行业,这 8% 的成本下降,往往意味着生死存亡。

对于连锁餐饮企业而言,预制菜还能保证菜品口味的一致性。无论在哪个城市的门店,消费者都能吃到味道相差无几的菜品,这有助于品牌形象的塑造和维护。

同时减少对厨师的依赖,也降低了因厨师流动带来的菜品质量不稳定风险,还能降低食品安全风险。这些优势,使得预制菜在餐饮行业迅速普及。

罗永浩与西贝的这场争论,撕开了预制菜行业的 “遮羞布”。但这块 “遮羞布”,遮的并非预制菜的质量问题。

实际上现在正规企业生产预制菜,都有着严格的质量标准。预制菜本身代表着效率和标准化,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真正被掩盖的问题是,一些餐厅不能既享受工业化的效率,收取手工现做的价格,却又不告知消费者真相。

消费者并非完全排斥预制菜,若餐厅能做到价格实惠,并明确告知消费者这是预制菜,相信很多人能够接受;或者餐厅坚持货真价实,现场制作菜品,消费者也愿意为此支付溢价。最让消费者反感的,是餐厅 “挂羊头卖狗肉”,以次充好。

展望未来,预制菜行业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在技术层面,锁鲜技术的不断进步,有望将预制菜的保质期进一步延长,同时更好地保留菜品的营养和风味;

在市场拓展方面,乡镇婚宴、家族聚餐等下沉市场,以及海外市场,都有着巨大的潜力等待挖掘。当然,预制菜行业要想持续健康发展,还需解决诸多问题,如进一步完善行业标准,加强监管,提高产品质量,提升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认知和接受度等。

文/编辑:财迷

来源:加麻不加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