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邵武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0 10:55 1

摘要: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1.19亿元,比上年增长4.6%。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8.18亿元,增长2.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99.35亿元,增长5.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13.66亿元,增长4.0%。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第一

2024年邵武市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1.19亿元,比上年增长4.6%。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8.18亿元,增长2.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99.35亿元,增长5.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13.66亿元,增长4.0%。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第一产业为15.2%,第二产业为39.6%,第三产业为45.2%。全年人均生产总值为93904元,比上年增长5.3%。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076人,有743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

全年新增市场主体4887户,其中新增企业1200户。

二、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6.37亿元,比上年增长2.1%。其中,农业产值34.25亿元,增长2.7%;林业产值15.94亿元,增长2.2%;牧业产值9.73亿元,下降0.8%;渔业产值3.88亿元,增长3.3%;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57亿元,增长4.0%。

全市粮食播种面积47.0万亩,比上年增加0.17万亩。其中稻谷面积33.88万亩,比上年增加0.68万亩。烟叶种植面积4.74万亩,减少0.19万亩;油料3.19万亩,增加0.1万亩;蔬菜10.8万亩,增加0.3万亩;茶叶4.42万亩,增加0.09万亩;中药材2.19万亩,增加0.14万亩。

全年粮食产量18.32万吨,比上年增加1147吨,增长0.6%。其中稻谷产量14.92万吨,增加2647吨,增长1.8%。

全年肉类总产量23578吨,比上年增长0.4%。其中,猪肉产量14798吨,增长2.7%;牛肉产量406吨,下降51.2%;兔肉产量1982吨,增长1.3%;羊肉产量476吨,增长0.9%;禽肉产量5878吨,增长1.6%。禽蛋产量5301吨,增长38.1%。奶产量71.5吨,下降6.2%。

年末生猪存栏8.4万头,与上年持平;牛存栏1967只,下降3.2%;兔存栏24.3万只,增长11.5%。全年生猪出栏17.68万头,下降0.3%;牛出栏3985头,下降51.1%;兔出栏128.2万只,增长1.6%。

全市水产品产量19148吨,比上年增长2.1%。其中淡水鳗产量2948吨,增长3.9%。

全市木材产量47.74万立方米,同比下降0.6%;毛竹采伐量3200万根。

全市现有农业龙头企业38家,其中省级1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008家,家庭农场460家,其中当年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9家,家庭农场81家。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74.50亿元,比上年增长5.4%。年末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6家,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其中,轻工业占规模工业比重为34.2%;重工业占比55.8%。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5.6%。

注:本表按行业大类分。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25个行业大类中有16个行业增加值实现正增长,增长面为64.0%。

列入监测的3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19种产品产量实现增长,增长面为63.3%。

氟新材料、林产加工、新型轻纺、中药材“2+2”特色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为68.1%,其中氟新材料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达41.4%,较上年同期提高3.7个百分点;林产加工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达19.5%,较上年同期下降2.8个百分点;新型轻纺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达7.1%,较上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有32家,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为25.1%,较上年同期下降5.6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企业有14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为5.9%,较上年同期下降6.7个百分点。

经济开发区和金塘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114家(不含4家停产企业),其中经济开发区企业62家,产值增长5.5%;金塘园区企业52家,产值增长13.3%。两个园区产值占比达69.9%。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0.8亿元,比上年增长127.6%。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8.78元,比上年下降1.39元;营业收入利润率为0.44%,提高2.17个百分点。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6%,比上年末提高1.4个百分点。

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5.06亿元,比上年增长7.1%。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共80家,其中,一级资质企业8家;二级资质企业19家。实现资质以上建筑业总产值39.45亿元,增长7.1%。

四、服务业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8.86亿元,增长10.9%;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29.11亿元,增长5.9%;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4.39亿元,增长11.6%;金融业增加值8.78亿元,增长1.4%;房地产业增加值11.62亿元,下降6.7%;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12.93亿元,增长6.8%;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36.20亿元,增长3.8%。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下降9.1%。

年末公路通车里程1802.5公里,其中国道106.3公里,省道37.7公里,县、乡、村道1510.3公里,高速公路148.3公里。

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33840辆,比上年末增加167辆,其中载客汽车保有量30449辆,比上年末增加1527辆,载货汽车保有量3391辆,比上年末减少1360辆。低速汽车保有量30辆,比上年末减少7辆。摩托车保有量44376辆,比上年末减少1648辆。

年末电话用户总数38.39万户,比上年末增加3.99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5.6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32.74万户,比上年末增加1.88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为122.6部/百人。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6.60万户。

五、固定资产投资

全市施工项目274个,其中本年新开工项目131个。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7.5%,其中项目投资增长7.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58.2%;第二产业投资下降12.6%;第三产业投资增长70.8%。

工业投资下降12.6%,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6.2%。基础设施投资增长69.6%,占比为33.6%。民间投资下降28.5%,占比为44.5%。高技术产业投资下降29.4%,占比为3.7%。 全市制造业投资额同比下降14.5%。18个行业大类中,8个行业投资保持增长,增长面为44.4%。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投资额增长106.9%、金属制品业增长119.0%。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4.72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其中,住宅投资3.71亿元,增长17.8%;商业营业用房投资0.24亿元,与上年持平。

六、国内外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36亿元,比上年增长3.8%。其中,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增长4.1%;限额以下单位零售额增长3.7%。

在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中,日用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5.8%,金银珠宝类增长24.8%,粮油食品类增长24.2%,文化办公用品类下降25.8%,汽车类增长7.2%,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9.7%,机电产品及设备类下降3.3%。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0.10亿元,比上年增长31.5%。其中,出口额17.57亿元,增长22.4%;进口额2.53亿元,增长171.5%。按验资口径统计,实际利用外资11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3%。

七、财政和金融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9.33亿元,比上年下降2.4%,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44亿元,增长1.0%。全部税收总收入达12.69亿元,下降2.5%,其中增值税下降7.1%,企业所得税下降21.4%,个人所得税下降8.1%。地方非税性收入6.64亿元,下降2.2%。地方税性收入比重为54.0%,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全年公共财政总支出60.31亿元,比上年下降6.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2.55亿元,增长14.7%。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11亿元,增长68.2%;教育支出7.03亿元,下降2.0%;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58亿元,增长6.7%;公共安全支出1.41亿元,增长5.0%;科学技术支出0.20亿元,下降58.1%;城乡社区支出1.85亿元,下降52.5%;卫生健康支出1.71亿元,下降17.0%;交通运输支出1.91亿元,增长39.4%;农林水支出8.76亿元,增长59.6%。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22.55亿元,比上年增长10.0%。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27.52亿元,比上年增长9.1%。

八、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717元,比上年增长5.0%。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824元,增长4.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609元,增长6.4%。

全体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7583元,比上年增长6.0%。其中,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9962元,增长5.7%;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9886元,增长6.2%。城镇居民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5.3%,农村居民为41.3%。

全市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97489人,比上年末增加4602人;参加医疗保险人数55223人,增加688人。全市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2.37万人,减少1015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21.12万人,减少4515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31503人,增加1099人。年末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1093人,增加8人;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5340人,增加85人;城乡特困保障对象575人,增加11人。

九、科技和教育

全市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个、省级工业设计中心2个;拥有南平市级企业技术中心9个、工业设计中心1个。现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8家,福建省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2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5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家,福建省专精特新企业17家,福建省工业龙头企业1家,福建省工业龙头培育企业8家。其中2024年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1家,福建省专精特新企业3家,福建省工业龙头培育企业1家,福建省企业技术中心1个,南平市企业技术中心3个。

截止2024年末共有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3个。共有绿色食品企业26家、有机食品企业1家。

2024年,全市新增专利授权537件,比上年增长18.8%。其中,发明专利授权65件,增长97.0%;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62件,下降0.3%;外观设计专利授权110件,增长100%。截至年末,全市有效发明专利351件,比上年末增长25.8%。全年商标注册716件,年末全市有效注册商标6737件。

全市共有幼儿园46所,其中公办园26所,民办园20所,在园幼儿6014人;小学学校26所,专任教师1179人,在校学生18973人;普通中学学校23所(含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专任教师1199人,在校学生14699人;中等职业学校1所,专任教师90人,在校学生1763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67.92%。

十、文化旅游、卫生和体育

全市共有影剧院2家,博物馆1个,年末公共图书馆总藏量266.8千册。

境内有和平古镇、金坑红色旅游、天成奇峡、云灵山等4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迷宫小镇、小隐竹源、“樱花·虹”等3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熙春公园、晒口高峰旅游景区、中央苏区纪念馆等3个国家2A级旅游景区。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001.2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9%,实现旅游总收入100.57亿元,增长15.1%。

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5个,其中综合性医院1个,民营医院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卫生院17个,国企医院1个;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113人,其中医生662人;共核定床位1513张,实际开放床位数2027张。

全市共有体育场馆9个。全年我市运动员在全国比赛中共获得1金3铜,在省级比赛中获得12金5银13铜。

十一、能源、环境和应急管理

全年供水总量2172.85万立方米,其中居民家庭用水1105.98万立方米;天然气供气总量1254.17万立方米,天然气用户共33103户,其中家庭用户32823户。

全市林业用地面积359.2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339.9万亩,活立木蓄积量2808.6万立方米,立竹量1.35亿株,森林覆盖率79.25%。

全市建成区绿地面积1447公顷,建成区绿地率47.1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2.89平方米。

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污水处理率100%。

2024年,邵武市环境空气质量处于良好水平,全市环境空气达标天数比例为100%,其中一级达标天数比例为82.5%,二级达标天数比例为17.5%。城市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为5ug/m³,二氧化氮年平均浓度为9ug/m³,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为27ug/m³,细颗粒物年平均浓度为17ug/m³,一氧化碳24小时平均第95百分位数浓度为0.8mg/m³,臭氧日最大8小时滑动平均值的第90百分位数浓度为104ug/m³,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等效A声级为57.0分贝,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昼间平均等效A声级为67.6分贝,呈良好水平。

全市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5起,死亡6人,受伤2人,与上年相比,事故起数增加2起,上升50%;受伤人数增加2人,上升200%;发生1起较大安全生产事故,死亡3人。

注:

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部分合计数或相对数由于单位取舍不同而产生的计算误差,均不做机械调整。

3.本公报中的规模以上工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为20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与住宿餐饮业分别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法人单位(含外贸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法人单位;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餐饮业法人单位。资质以上建筑业指有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资质的建筑业法人单位。

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户籍人口、民用汽车数据来自市公安局;就业、社会保障数据来自市人社局;市场主体、专利、商标数据来自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公路通车里程、道路运输数据来自市交通运输局;邮政业务数据来自南平邮政管理局;电话、宽带用户数来自移动公司、电信公司、联通公司和广电公司;文化旅游、体育数据来自市文旅局;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两品一标”数据来自市农业农村局;财政数据来自市财政局;医保数据来自市医保局;低保数据来自市民政局;林业数据来自市林业局;外贸出口、科技数据来自市工信和商务局和发改和科技局;教育数据来自市教育局;卫生数据来自市卫健局;用电量、发电量数据来自市供电局;安全生产数据来自市应急局;环保数据来自市生态环境局;供水、供气数据来自市住建局;城市污水处理、公园绿地面积数据来自市城管局;其他数据来自邵武市统计局。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