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馥莉又放大招!被曝另立门户推出“娃小宗”,经销商愿意买账吗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6 16:14 1

摘要:当“娃哈哈”这个陪伴几代人成长的国民品牌,可能在2026年销售年度被“娃小宗”取代的消息传出时,整个快消行业和经销商群体都陷入了疑惑。

文|ho侯神

编辑|ho侯神

“文内所有信息皆出自权威媒体”

当“娃哈哈”这个陪伴几代人成长的国民品牌,可能在2026年销售年度被“娃小宗”取代的消息传出时,整个快消行业和经销商群体都陷入了疑惑。

可从股权结构来看,娃哈哈集团并非宗馥莉一人说了算,杭州上城区文商旅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股46%,是绝对的大股东,宗馥莉继承的股份仅29.4%,剩余24.6%由职工持股会持有。

此前宗馥莉尝试将“娃哈哈”商标转让至自己控股的公司,却因媒体曝光而暂停,这一事件早已暴露了她与其他股东之间的分歧。

如今启用“娃小宗”,且该商标注册在与娃哈哈集团无股权关联的宏胜集团旗下,很难不让人将其与股权博弈联系起来。

毕竟,“娃哈哈”商标价值超900亿元,是集团的核心资产,若宗馥莉无法掌控这一商标,另起炉灶打造“娃小宗”。

在商业领域,品牌的价值不仅在于商标本身,更在于消费者多年积累的信任与情感联结,放弃成熟的“娃哈哈”去培育新品牌,无疑要承担巨大的市场风险,那么,对于宗馥莉的做法经销商又会有何想法?

对于“娃小宗”的诞生,经销商群体的态度几乎是一边倒的抵制,做了20年娃哈哈经销商的陆明直言“99%的经销商都不会做‘娃小宗’”,这种坚决的态度,是经销商对市场风险的清醒认知。

经销商打款进货,最终要依靠产品销售回笼资金,而“娃小宗”作为全新品牌,缺乏消费者认知基础,能否打开市场仍是未知数。

一旦产品滞销,经销商将面临巨大的库存压力和资金损失,这种风险是大多数经销商不愿承担的。

更值得关注的是,宗馥莉此前打造新品牌的尝试并不成功,2016年推出的KellyOne,旗下产品不仅销量不佳,甚至需要作为福利发放给员工,如今在电商平台上更是处于清货状态。

这一案例无疑让经销商对“娃小宗”的前景更加悲观,在快消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下,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较高,想要让他们放弃熟悉的“娃哈哈”去选择陌生的“娃小宗”,难度极大。

而且,娃哈哈近年来的市场表现也不尽如人意,老产品如AD钙奶、八宝粥虽仍有竞争力,但新产品销量不佳,就连更换新包装的冰红茶也沦为库存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启用新品牌,太冒险了。

市场表现的疲软,本就为品牌发展埋下了隐患,可宗馥莉接班以来的一系列变革,不仅让新品牌面临困境,更动摇了娃哈哈的根基,经销商群体的信心。

现在,不少经销商正处于“崩溃边缘”,利润微薄、任务繁重、价格混乱,让他们对经营娃哈哈产品逐渐失去热情。

陆明所在的区域,毛利润仅10%左右,扣除各项成本后净利润不足3%,一年下来不亏本已属不易,刘鹏则因连续两个月未完成高额销售任务被“关户”,而他所在区域后续三个月都未能找到新的经销商接手。

这种信心危机的根源,在于宗馥莉团队对市场的把控偏离了实际,一味追求销售额增长,却忽视区域市场的承载能力和经销商的实际困境,最终导致经销商要么主动放弃,要么被迫退出。

要知道,经销商是快消品牌连接市场的重要纽带,失去经销商的支持,再好的产品也难以抵达消费者手中。

对于宗馥莉而言,当下最紧迫的任务或许不是纠结于品牌更换或股权争夺,而是重新审视与经销商的关系,倾听他们的诉求,制定符合市场实际的销售策略。

只有稳住经销商群体,重建他们的信心,娃哈哈才有机会在这场转型风波中站稳脚跟,无论是“娃哈哈”还是“娃小宗”,才能真正在市场上立足。

否则,即便换了新品牌,失去了根基的娃哈哈,也难以重现往日的辉煌。

来源:ho侯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