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纽约的清晨,联合国大会大厅的电子屏闪着一串串绿灯。142个赞成,10个反对,12个弃权。一个关乎中东未来的信号,被清晰地写在全球直播的画面里——认同《纽约宣言》,推动巴以两国方案,给出一条可执行的路。
纽约的清晨,联合国大会大厅的电子屏闪着一串串绿灯。142个赞成,10个反对,12个弃权。一个关乎中东未来的信号,被清晰地写在全球直播的画面里——认同《纽约宣言》,推动巴以两国方案,给出一条可执行的路。
宣言把难点揉碎了讲,停火、释放人质、哈马斯退出加沙治理、以军停止在加沙的军事行动、人道援助不受限制进入。这些词摆在一起,很刺眼,也很务实。它还明确,新建一个可行、主权独立的巴勒斯坦国,让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并排站成两个国家;也照顾到以色列的长期诉求,推动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关系正常化。更进一步,宣言打开了一个安全阀门,在安理会授权下,向加沙部署维和特派团,用来监督停火、重建秩序、给双方一条安全边界。
以色列常驻联合国代表达农当场就泼了冷水,他的态度很硬,意思是这场投票让哈马斯成了赢家,这类宣示既单方面又空洞,不会带来和平,只会继续消耗联合国大会的公信力。镜头里,他的语气坚定,台下的掌声却稀稀落落。以色列的愤怒可以理解,战火没有停,伤亡没有停,凶险感没有停。但世界在换挡。高票通过带来的不是一纸风光,而是多数国家的态度:承认巴勒斯坦国家地位的时机越来越近了。
美国开始嗅到不对劲,它的投票没有改变结果,它的发声压不住势头。就在安理会就中东问题开紧急公开会之前,美方同意成员发布了一份谴责以色列袭击卡塔尔的联合声明。这一步,不算大,却足够说明问题。舆论的风向转了,美国一个国家扛不住。还要不要继续硬顶,以什么方式顶,顶到什么程度,华盛顿的犹豫已经写在外交动作里。
风向一旦成型,外溢效应马上出现。投下反对票的国家里,除了美国和以色列,多是国际影响力有限的名字。传统盟友那边,英法等欧洲要角已经明确要承认巴勒斯坦国,这对华盛顿的压力不是一星半点。它盯上了日本。不是偶然,更像是被动中的主动选择。日本共同社援引外交消息人士的说法,美方通过多个渠道向东京施压,希望日本不要承认巴勒斯坦国,还把话挑明了,这事会严重影响日美关系。这种措辞,已经不只是提醒,更像是敲打。
为什么是日本?因为美国需要一个足够重量级的盟友,来证明“阵线还在”。欧洲出现松动,拉美、非洲、亚洲大多数都在远离以色列当前的做法。真要站在反对一侧,名单上就剩下寥寥几个小国,旗子撑不住门面。日本是七国集团关键成员,是美国在亚太最倚重的伙伴。东京若是顶住承认的浪潮,华盛顿就有话说:不是美国孤零零,民主阵营还有一致立场。这不是道理上的解释,而是现实的牌桌。又或者说,这是美国在国际舆论场上,为自己争取一点缓冲的一次“场外战”。
日本也不是一张白纸,仅仅前一天,日本国会就有206名参众两院议员签署请愿书,要求承认巴勒斯坦国。这不是无足轻重的人数。在日本政治生态里,这种跨派别、跨院的联名很少见。更微妙的是,外交消息被放给媒体,本身就是一种表达:政府不愿意公开顶撞美国,但要把压力转化为舆论,让民意和盟友一起“看着办”。这一步,既在给自己留空间,也在提醒对方别逼太紧。
联合国大会的那张决议能立刻改变战场吗?很难。大会的决议没有强制力,落实要看各方是否愿意执行,还要看安理会在处理维和授权时会不会卡壳。真正的变化,先发生在政治层面。它会让各国首都的决策者不得不把“承认巴勒斯坦国”这件事从抽屉里拿出来。尤其欧洲,若是大国带头,后续会有更多跟进。承认不是一把钥匙就能打开和平之门,却是一道压力闸门。以色列的国内政治会感受到,国际合作会感受到,军费、经贸、学术、体育等领域的非政府压力也会感受到。
以巴并存,边界、安全、耶路撒冷地位等核心议题,迟早要摊开来谈。过去十多年,谈判总在遇到爆炸点时戛然而止,外部斡旋也像是在硬石头缝里找缝隙。这次,不同在于“国际多数”的背书。142张赞成票,不是处处都支持同一细节,但它会让任何单方行动的成本变高。扩张定居点、无限期封锁、轰炸升级,这些举动都会在更大范围内遭遇抵制。以色列代表口中的那句“空洞姿态”,会不会真空洞,得看这股多数的耐心和动作。
美国不是没试过调门,一面要顾及国内政治,一面要稳住以色列这个盟友,还要照看阿拉伯世界的情绪。现在,风向不利,它就找最听得见话的伙伴。施压日本,是现实选项。可这招也有代价。日方一旦被逼着公开表态“暂时不承认”,东京会在中东舆论场里背压力;一旦不理会华盛顿的压力,日本国内支持两国方案的政治力量会更硬气,日美之间就会出现难看的裂痕。两手皆风险。对美国来说,这更像是一场不得不下的险棋。
日本的选择,就卡在三道缝里。上面是同盟关系,旁边是国际多数,里面是国会和民意。承认与不承认,都有现实后果。承认,会被美方敲打;不承认,会被国际舆论“点名”。把消息放出来,就是在做压力平衡。对东京来说,还有一个很现实的考量:两国方案如果真往前走,日本在援助、重建、体制搭建上都有可发挥的空间。这不仅仅是立场问题,也是参与国际事务的机会问题。
给巴以局势带来的影响,短期看是政治压力的迅速上扬,中期看是承认潮和援助布局的赛跑,长期看才是治理结构的重建。两国方案不是一句口号能落地,它需要一系列互相咬合的齿轮:停火、释放、重建、治理、保障。哪一个齿轮卡住,整套机器都会打摆子。联合国大会把机器摆上了台,能不能开动,得看各方是否愿意把手伸进去,不怕被齿轮夹住。
来源:卢麒元点评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