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专家审查,即将公开征求意见。随后,新华社发文《不怕你预制,怕你不告诉我》,明确指出消费者并非反对预制菜本身,而是反对隐瞒和欺骗。
一场关于预制菜的舆论风暴,本来有望在新华社的一锤定音之后逐渐平息。结果,西贝老板贾国龙不但没踩刹车,反而连续三次“自燃”,将品牌一把火点到现在还没灭。
9月13日,《第一财经》发布消息:《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专家审查,即将公开征求意见。随后,新华社发文《不怕你预制,怕你不告诉我》,明确指出消费者并非反对预制菜本身,而是反对隐瞒和欺骗。
在这篇被视作“定调”的文章中,预制菜的合理性得到了肯定,消费者的知情权也被正面回应,意味很明显:官方态度是支持预制菜发展的,但商家必须告知消费者实情。
这本是一记及时“灭火器”。甚至连罗永浩本人都在当晚发微博表示:“这事可以告一段落了……我该忙正事了。”
风波原本可以在这里结束,公众情绪也开始回落。但谁也没想到,真正的“第二幕”才刚刚开始。
就在新华社文章发出几个小时后,贾国龙在一个餐饮行业微信群里发言,先是承认自己处理方式有问题,接着表示要向胖东来学习,把顾客放在第一位。听起来像是和解的意思,但话锋一转,他突然冒出一句:“罗永浩是网络黑嘴,是网络黑社会。”
这句话,瞬间把本已准备收场的罗永浩又点燃了。他直接在微博发文回应:“好,那这件事我们没法揭过去了。”并质问贾国龙是否敢来一场“公平、公开、冷静、理性”的对话。
众所周知,罗永浩在网络“对线”方面战斗力极强,口才更是直播圈顶流。而贾国龙此前几次“公关事故”已经让人对他的临场应变能力失去信心。如果接受邀请,恐怕是当众翻车;不接受,又像是心虚认怂。
一来一回,西贝再次成为舆论焦点,品牌形象进一步受损。
回头看整场风波,贾国龙的每一步几乎都踩在了“作死”的节奏上。
第一步,是误判顾客吐槽的性质。罗永浩虽然是“网红”,但在西贝门店点单、用餐,从身份上说他首先是顾客。贾国龙却把这当成“攻击”,而不是“反馈”,第一反应不是倾听和改进,而是“硬刚”。
第二步,是急于“自证清白”却反而坐实争议。贾国龙下令打开后厨、向媒体开放,结果被网友扒出西贝使用的食材包括保质期24个月的西兰花、去年配送的料理包。这些本该是“内部流程”的环节,一经曝光反而让公众更不满:你说不是预制菜,结果一看,全是“预处理”。
第三步,是在舆论缓和时再次挑衅罗永浩。众所周知,预制菜是否“恶”,本质没有定论,标准也尚未落地,但公众最反感的是“不透明”。而贾国龙的反应,从一开始就在“激化矛盾”,而不是“回应关切”。
更讽刺的是,事情发展到这一步,贾国龙的态度仍然强硬。他甚至说出:“生意可以不做,但是非必须说清楚”这样的话。这句话的立场看似坚定,其实只是情绪化表达。问题是,你的“非”压根没说清楚,反而让原本信任品牌的消费者产生更大疑问。
餐饮行业本就对“预制菜”异常敏感,公众的担忧积累已久,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爆。而西贝,从一个“被点名”的品牌,硬生生把自己变成了“点火人”。
罗永浩固然是“攻击型人格”,但贾国龙的“表演型人格”才是真正让这场风波持续发酵的推手。他本可以选择沉默、选择调整、选择道歉,但他选择了“硬刚”“自证”“反击”,最终让西贝陷入了信任危机。
这场风波的最大教训是:在一个没有清晰标准的争议话题中,品牌最需要做的不是争对错,而是赢信任。而信任,从来不是靠嘴硬赢来的。
来源:老闫侃史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