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一次,我们将目光对准上市公司,对准ESG。今日,任何一家企业的竞争力都不再仅仅局限于财务因素。ESG(Environmental,Social andGovernance,即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方面的非财务因素正在发挥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作用。但在
这一次,我们将目光对准上市公司,对准ESG。今日,任何一家企业的竞争力都不再仅仅局限于财务因素。ESG(Environmental,Social andGovernance,即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方面的非财务因素正在发挥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作用。但在国内,ESG体系的构建,起步较晚。甚至有的企业这方面的意识也才刚刚觉醒。在采访中,一位国企人士依然充满疑惑:“我为什么要做ESG?”2024年以来,不同部门陆续出台与ESG相关的新政和指引,财政部、生态环境部等部门,也在酝酿下一步推动ESG的政策文件。到2027年,包括财政部在内的国家部委,将陆续出台国内相关企业的可持续披露基本准则、气候相关披露准则。到2030年,国家统一的可持续披露准则体系要基本建成。自上而下的推动,也催生着ESG市场的火热。我们会持续关注ESG的发展,邀请相关人士探讨关于ESG的真问题。本文为【ESG真心话】系列报道第十六篇。
经济观察报 记者 王雅洁 马军是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nstitute of Public and Environmental Affairs,下称IPE)理事长兼主任,蔚蓝地图创始人,也是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特邀观察员。
在他看来,虽然过去十年间供应链环境治理取得积极进展,但当前的绿色供应链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仍有很多行业的供应链龙头企业,未能有效落实供应链环境管理。
马军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仍有待进一步向环境影响大、资源和能源密集的产业链上游延伸。
他所在的IPE是一家在北京注册的公益环境研究机构。自2006年6月成立以来,IPE便在收集、整理和分析政府和企业公开的环境信息,搭建环境信息数据库和蔚蓝地图网站、蔚蓝地图APP两个应用平台,撬动大批企业实现环保转型。
马军曾在2004年入选耶鲁大学世界学人项目,2006年创立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持开发和运行中国首个公益环境数据库,并入选《时代周刊》最具影响力100人,2019年起担任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特邀观察员。
马军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很多公开作出环境和气候承诺的企业,尚未将其落实到环境和气候足迹最大的供应链环节。更有品牌企业在宣传达成碳中和产品的同时,在供应链碳披露问题上出现倒退。
图为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理事长兼主任马军(采访对象供图)
经济观察报:从IPE的观察来看,目前国内上市公司在环境信息披露方面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马军 :基于IPE长期对上市公司环境数据的追踪与分析,国内上市公司在ESG信息披露方面存在以下核心问题:
首先是气候信息披露有待加强。IPE研究发现,港交所对上市公司气候信息的披露要求相对于A股更加明确,对标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发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第2号——气候相关披露》,明确表示有意实施强制披露。A股相关披露规则,应进一步对标ISSB等国际标准,引导上市公司气候信息披露与国际接轨,推动企业气候相关数据和管理措施的有效披露,并通过最新数字科技的应用赋能企业开启高效碳管理。
其次是供应链信息透明度有待提高。虽然过去十年间供应链环境治理取得积极进展,但当前的绿色供应链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仍有很多行业的供应链龙头企业,未能有效落实供应链环境管理;绿色供应链管理仍有待进一步向环境影响大、资源和能源密集的产业链上游延伸;很多公开作出环境和气候承诺的企业,尚未将其落实到环境和气候足迹最大的供应链环节;更有品牌企业在宣传达成碳中和产品的同时,在供应链碳披露问题上出现倒退。
此外,合并报表企业处罚信息公开度有待提高。
随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规则不断完善,近年来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稳步提升,但负面信息,尤其是事故、重大环境事件、处罚信息公开的全面性、完整性有待提高,同时,多数上市公司对事故、重大环境事件、处罚响应风险避重就轻,简单披露“已处罚”“已整改”“未产生重大影响”,但对事件原因分析、跟进的整改措施、后续影响评估、长效防控措施缺乏完整披露。
经济观察报:IPE如何通过政策倡导和技术支持,推动上市公司提升环境信息披露的质量和透明度?在推动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过程中,IPE又是如何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机构合作的?
马军 :在政策倡导方面,IPE参与了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相关的制度和标准建设工作。
生态环境部2021年印发了《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方案》,随后印发并实施《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办法》(下称《办法》)。
为协助各地落实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IPE按照《办法》纳入名录的标准,联合7家社会组织通过大数据比对,识别出符合条件但尚未纳入信披名单的企业,并连续三年向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建言,希望协助完善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名单。
在此过程中,相当一批地区生态环境部门采纳或部分采纳了我们的建议。
将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纳入披露名单,不仅提升了环境监管的覆盖面和精准性,还提升了温室气体和污染物减排的自主性。
在受邀参与财政部《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第1号——气候(试行)》的专家意见反馈工作中,IPE提出明确标准适用主体,非财务相关的披露应由主管部委牵头形成披露规则,规范广大企业的披露行为。
2024年,IPE参与了中国环科院牵头的企业碳披露团标《企业温室气体信息披露指引 第1部分:通则》制定工作,包括标准起草、专家研讨会参会、企业征求意见名单拟定、碳披露团标编制说明及《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标准体系建设方案(2024年—2027年)》 编制说明的撰写及探讨。IPE就碳披露团标与企业沟通意见,收集到阿特斯、巴斯夫、丰田、富士康、李宁、隆基绿能、立讯精密、联想集团、耐克、鹏鼎控股、Primark、彪马、日立、舍弗勒、松下、天齐锂业、维他奶等17家企业。
此外,IPE还通过开展CITI和CATI指数评价,与上百家中外品牌企业形成深度合作,助力完善其价值链ESG管理体系,激励数以万计的供应商企业提升环境表现并披露环境信息和碳数据。
经济观察报:IPE如何看待当前上市公司ESG报告的披露趋势,以及未来几年可能的发展方向?
马军 :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IPE观察到ESG报告的披露呈现深度和广度的扩展趋势,一方面开展披露的企业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其披露内容也呈现逐步深入的趋势。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污染三重危机加剧和多重地球边界突破风险,我们预期未来企业ESG披露,将从污染防治和应对气候变化,向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塑料污染治理、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和新污染物等全球议题治理扩展。
与此同时,供应链作为跨越国家和地区,联通产业链上下游的市场机制,也将成为ESG评级和ESG报告披露的重点方向。2024年两会期间,“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供应链”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凸显出绿色低碳供应链对于构建绿色低碳经济的重要作用。
资本市场层面,港交所早已在《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指引》中明确要求企业对于供应链的环境风险不披露就解释;上证、深证、北证三大交易所2024年推出的《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可持续发展报告(试行)》提出鼓励披露主体识别、评估采购过程对于环境是否存在重大影响,以及采取的控制、减缓等措施,并鼓励有条件的披露主体披露温室气体范围3排放量。
财政部2024年5月推出的《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按规定开展可持续信息披露的企业”,披露可持续影响时应考虑价值链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从年度披露向“更加及时地披露”扩展。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企业环境表现和碳排放,以及产品碳足迹,都将形成细化的数据,用以支撑更加量化、更加即时的评价和对标。
经济观察报:IPE如何看待当前ESG市场的整体发展态势,以及在市场火热背后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挑战?
马军 :关于当前ESG市场的整体发展态势及其潜在风险,IPE结合行业观察与数据分析认为,ESG市场呈现三大积极趋势。
首先,全球政策推动正驱动市场高速转型。中国"双碳"战略与欧盟《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CSRD)等法规的出台,促使企业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管理。IPE “蔚蓝地图”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A股上市公司ESG报告披露率突破40%。
其次,技术创新正重塑数据真实性保障体系。卫星遥感技术正在得到更多应用,IPE通过整合环境监管、实时监测与公众监督等多源数据,也为多源验证提供了可行性。当前的环境数据库已迈向7×24小时监控机制,实现T+0至T+7天的实时更新,有效解决了传统评级体系存在的时效滞后与信息孤岛问题。
另外,市场工具的持续创新正在催化商业变革。例如,IPE开发的CITI/CATI指数已被一批中外领先品牌纳入供应链管理标准,带动大批供应链企业协同减排。
但在ESG市场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需要注意四个风险和挑战。首先是美国的退群,正在其国内形成气候“寒蝉效应”,必将影响美国气候相关披露,预期也可能外溢影响其他地区。;二,数据失真加剧“漂绿”乱象,影响ESG公信力;其三,全球逾600种ESG评级体系导致标准碎片化,不同指数评估结果常常出现显著分歧,令ESG投资者莫衷一是;其四,现行ESG披露和评价标准不适合中小企业,但ESG转型中的溢价和成本却要其承担,使中小企业处于不利地位。
经济观察报: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与ESG相关的政策文件,IPE如何评价这些政策对上市公司ESG实践的影响?
马军 :财政部2024年5月推出的《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试行)》和《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第1号——气候(试行)》,总体对标国际标准,将对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的ESG披露和实践产生深远影响。
2024年11月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和北京证券交易所同步印发《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南——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征求意见稿)》(下称《指南》)。作为《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可持续发展报告(试行)》(下称《指引》)的支持性文件,《指南》旨在引导A股上市公司准确理解《指引》相关规定,提升可持续信息披露能力,进一步提高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的规范性,和可持续发展相关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和相关性。
《指引》《指南》在披露框架和原则,对价值链的关注以及关键术语定义的措辞上接轨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等国际主流准则,填补了A股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的空白,标志着中国国内资本市场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进入新阶段。
在与国际主流披露框架接轨的基础上,《指南》针对市场反馈较多的披露重点和难点内容提供了详尽的解读,有助于赋能上市公司开展可持续发展相关信息的披露工作。
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一些中国的行业龙头企业在气候信息披露方面已对标国际领先企业,但多数中国大型企业环境和气候信息披露尚不充分,平均披露水平相较于跨国公司尚有差距。
已经作出气候承诺的企业中,超过四成尚未规划低碳转型路径;半数企业尚未将减排行动延伸至价值链,其中范围3活动数据收集及数据质量控制是核心难点;因减排基线不清导致的减排绩效追踪困难等问题也很常见。
万得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底,仍有近1/3的A股上市公司尚未披露可持续发展相关信息。这显示出一批上市公司在环境、气候等可持续发展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数据收集、绩效追踪和信息披露能力。
《指引》《指南》的发布为这些企业提供了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的基本框架、工作流程及报告披露要点,以及良好案例作为参考。不仅如此,《指南》通过相关定义描述、方法学汇总、工作流程和实施步骤介绍等,为企业提供开展信息披露的“工具箱”,解决了“怎么披露”的问题。《指南》同时赋能企业相关人员提升对可持续发展相关指标的认知,加强ESG管理和披露能力建设。
在与可持续披露标准的国际衔接方面,《指引》《指南》要求披露主体强调“财务重要性”和“影响重要性”的双重重要性披露原则,关注上下游价值链活动影响,与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ISSB)发布的披露准则高度对齐。
这不仅有助于纳入强制披露的企业应对国际投资者对其ESG表现的关切,也有利于引导其他A股上市公司应对中国国内及海外客户及市场监管机构的披露要求,并为有意深化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中国企业提供指引。
经济观察报:对比国际上的相关评价体系,IPE的评价机制在透明度、数据颗粒度、供应链延伸、利益方参与等方面,有哪些自己的特点。
马军 :在数据颗粒度方面,IPE数据颗粒细化至企业乃至排污单位等直接行为主体;在数据时效方面,IPE可以7*24小时实时监控,T+0-7及时更新;数字化解决方案方面,IPE通过蔚蓝生态链等方式,助力动态管理、评价和多元参与。
在绿色供应链管理方面,IPE对标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GRI、ISSB、GHG Protocol等国际主流的可持续发展和信息披露准则,同时兼顾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战略。
在生物多样性量化分析方面,IPE能结合生态红线,三线一单等精细化数据,以及企业生产经营位置,量化分析企业生物多样性影响。
在透明与可解释方面,IPE的评价结果与底层数据直接关联,支持验真与溯源。
综上,IPE的ESG体系通过细颗粒、高时效数据、多维度数据,采用数据公开透明机制,开创的生态链管理,供应链管理等体系,引入公众监督等方式,力求解决传统评级中“数据滞后”“漂绿难辨”等痛点。
总体来看,评价方法公开透明,评价结果与评价数据线性关联,支持验真、溯源,相关模型和方法已经通过金融、供应链风险管理等场景反复验证,为中国特色ESG生态提供了重要工具。
经济观察报:IPE的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和供应链气候行动CATI指数,在行业内具有较高的影响力,请问这些指数是如何反映企业环境、社会和治理绩效的?
马军 :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由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和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atural Resources Defense Council,NRDC)于2014年合作研发。
CITI指数主要评价直接面向消费者,且在中国具有一定供应链规模的品牌型企业。CITI指数重点关注这些企业是否降低供应链,特别是生产环节对环境的影响,是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和主流机制的有益补充。CITI指数从以下五个维度评价并反映企业的ESG绩效表现。
第一是管理机制。企业是否关注其供应链生产过程对当地环境产生的影响,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机制,回应利益方关切。
第二是合规与整改。企业是否关注供应链环境合规情况,尽可能降低产品制造过程对空气、水、土壤及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
第三是资源消耗与污染物排放。企业如何减少供应链化学品使用、废水排放、废弃物处理等过程的环境影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第四是能源使用与应对气候变化。企业如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价值链温室气体排放。
第五是利益方绿色选择。包括企业如何推动价值链合作伙伴绿色转型,协助利益方推进绿色抉择。
对比来看,CATI指数主要评价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品牌型企业、上市公司和大型集团。CATI指数从以下五个维度对企业ESG表现中的碳管理和减排行动落实情况开展动态评价。
第一是治理机制。企业如何通过顶层设计,建立企业低碳转型战略路线,识别气候风险与机遇。
第二是测算披露。企业如何通过创建温室气体清单,开展温室气体核算,识别范围一、二、三中的热点排放源和主要产品碳足迹,摸清排放家底。
第三是碳目标设定。企业如何设定并披露可量化、可追溯的气候目标,并将目标范围扩展到价值链。
第四是绩效追踪。企业如何追踪目标完成绩效,确保减排绩效与脱碳路径相一致。
第五是减排行动。生产型企业如何基于生产工艺及流程,根据排放源特征,推动自身减排。以及将生产外包给供应链的企业如何推动热点供应商核算并披露温室气体排放量,尝试设定减排目标并追踪减排绩效,并将碳管理持续向上游延伸。
(IPE阮清鸳、丁杉杉、朱紫琦、黎萌、张慧对本文内容亦有贡献)
来源:经济观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