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时,为何抗日英雄王铭章的遗孀会带着孩子在澳门街头乞讨?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6 15:45 1

摘要:1951年时,澳门街头一个中年妇女带着孩子无奈的向过往人群乞讨,但却要不到多少钱,无奈之下中年妇女最后只能举着牌子在街头乞讨,而牌子上写的是:我是抗日名将王铭章遗孀。

1951年时,澳门街头一个中年妇女带着孩子无奈的向过往人群乞讨,但却要不到多少钱,无奈之下中年妇女最后只能举着牌子在街头乞讨,而牌子上写的是:我是抗日名将王铭章遗孀。

为何抗日英烈王铭章将军的遗孀和孩子会沦落澳门街头呢?

1938年,日军在侵占南京后,妄图打通津浦线,进而占领徐州,威胁中原与武汉,将侵略的魔掌进一步伸向中国腹地。滕县这座位于山东的小城,也成为了阻挡日军南下的关键防线。

王铭章这位来自四川新都的铁血将领,奉命率川军122师坚守滕县。川军在当时被称为“杂牌军中的杂牌军”,装备简陋,武器大多是四川造的七九步枪、大刀、手榴弹和为数很少的土造轻重机枪、迫击炮 ,与装备精良的日军形成鲜明对比。然而,王铭章和他的将士们却毫无惧色,怀着“城存与存,城亡与亡”的坚定信念来保卫滕县。

3月14日拂晓,日军一万多人,在二十多门大炮、二十多辆坦克以及二三十架飞机的掩护下,向滕县守军第一线阵地展开全线攻击。面对日军的立体式进攻,川军将士们毫不退缩,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钢铁防线。他们凭借着简陋的武器,一次次击退日军的进攻。

3月16日黎明,日军继续向界河一带守军阵地猛攻,并集中炮兵火力进攻滕县县城。王铭章果断选择死守孤城,昭告全城官兵:“决心死守滕城,我和大家一道,城存与存,城亡与亡。”

王铭章命令将南北城门堵死,东西城门暂留交通道路,也随时准备封闭,师部和直属部队也由西关移进城内。

在日军猛烈的炮火攻击下,滕县县城的城墙多处被炸开缺口,日军蜂拥从缺口冲入。但川军将士们早已在缺口处埋伏,他们将两个一组、三个一捆的手榴弹狠狠掷向日军冲锋队,炸得日军尸横遍地。

日军多次组织冲锋,均被川军战士们顽强地打退下去。下午2时许,日军第3大队赶到滕县,从南门进攻,同样遭到了川军的顽强抵抗,丢下了百余具尸体。

3月17日,滕县保卫战进入了最激烈的阶段。日军以五六十门山炮轰击滕县,滕县县城的南门、西门和东门相继被攻陷。王铭章在最后时刻发给上级的电报中誓言:“决以死拼,以报国家。”

随即王铭章命令城内各部与日军展开激烈的巷战,并准备亲赴西关指挥战斗。然而,行至西关外电厂附近时,他突遭日军机枪扫射,身中数弹,壮烈牺牲,年仅45岁。

王铭章的牺牲并没有让川军将士们退缩,他们继续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最终,滕县于3月18日中午沦陷,但川军将士们用鲜血和生命阻滞了日军南下的步伐,为鲁南会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为台儿庄大捷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此次战役中,第41军守城部队伤亡5000余人,在外围正面作战的第45军伤亡4000余人,而日军也战死2000余人 。

滕县保卫战,虽然以滕县的失守告终,但王铭章和川军将士们的英勇事迹,却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

王铭章将军壮烈殉国的噩耗传来,让他的原配夫人周华裕和二夫人叶亚华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然而,悲痛并未击垮这两位坚强的女性,她们决定完成丈夫生前“用余钱办学校”的遗愿,将这份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通过教育传递下去。

在王铭章牺牲殉国后,国民政府追赠王铭章陆军上将并予以国葬,为他的两位夫人发放了1.2万元抚恤金。

在当时,这笔钱可不是小数目,足以让她们过上富足安稳的生活。但周华裕和叶亚华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决然地将这笔抚恤金全部捐出,还拿出了家庭的积蓄,在新都创办了“铭章中学”(现改名为新都一中)。

建校之路,充满了艰辛。从选址征地,到校舍建设,再到聘请教师、招收学生,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亲力亲为。

由于王铭章原配夫人周华裕只是普通家庭妇女不懂操持这些,而叶亚华是四川大学毕业的女大学生,因仰慕王铭章而甘愿嫁给他当二夫人,所以叶亚华一力亲自参与校务管理,她常常忙得不可开交,却从未有过一丝怨言。她知道这所学校承载着丈夫的期望,也承载着无数孩子的未来。

然而受长期的资金投入和战乱的影响,也让家庭经济逐渐陷入困境。学校的运营需要大量资金,为了维持学校的运转,叶亚华四处奔走,筹集资金,却依旧杯水车薪。家庭的积蓄逐渐耗尽,生活变得捉襟见肘,这也为她们日后的颠沛流离埋下了伏笔。

新中国成立后,四川迎来了解放的曙光,然后对于周华裕和叶亚华来说日子却并不好过,随着新中国成立后镇反运动开始爆发,很快周华裕和叶亚华就受到批斗,周华裕因批斗受尽惊吓而死。

而叶亚华则被定下国民党反动军阀小老婆、大地主女儿、四川大学毕业的臭知识分子、国民党反动派余孽、国民党潜伏下来的反动派特务五宗罪,整天都在受批斗。

在那个特殊的时期,这些罪名犹如沉重的枷锁,让叶亚华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她四处申诉,试图为自己辩解,证明自己的清白,然而,她的声音却如同石沉大海,无人理会。财产被没收,经济来源断绝,生活的压力如排山倒海般向她袭来。

看着与王铭章生育的最小的儿子王道纲,叶亚华的心中满是忧虑和无奈,她明白在这样的环境下,她们母子的生活将难以为继,甚至连基本的生存都成了问题。

为了给孩子一个生存的机会,叶亚华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南下澳门去投奔亲友,她偷偷带着王道纲怀揣着最后的希望踏上了未知的旅程。

然而,命运似乎并没有眷顾这对母子,由于多年的战乱,澳门的亲友们早已失去了联系,叶亚华根本找不到他们的踪迹。

初到澳门的叶亚华,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再加上还带着年幼的孩子,想要找到一份工作,简直难如登天。她四处奔波,投递简历,却屡屡碰壁。

身上所带的积蓄在漫长的旅途中早已消耗殆尽,母子俩很快就陷入了食不果腹的绝境。饥饿、寒冷和绝望笼罩着他们,曾经那个充满才情、满怀壮志的教育家,如今却不得不为了一口食物而发愁,生活的巨大落差,让叶亚华感到无比的心酸和绝望 。

走投无路之下,叶亚华和儿子王道纲只能流落街头,靠好心人的施舍勉强维持生计。曾经的书香气息早已被生活的苦难所掩盖,取而代之的是一身的疲惫和沧桑。

在澳门的街头,叶亚华带着孩子,向过往的行人伸出求助的手,每一次开口,都像是在撕裂自己的尊严,但为了孩子,她不得不放下一切。路人的冷漠、嘲笑,她都默默忍受,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让孩子活下去 。

在饥饿与绝望的边缘徘徊多日后,叶亚华终于做出了一个决定,这个决定虽然艰难,却也是她唯一的希望。她用颤抖的手,写下了“我是抗日名将王铭章遗孀”几个大字,将这块牌子摆在了显眼的位置。

叶亚华知道此举或许会让自己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但为了孩子能活下去,她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这块牌子也使得路过的行人纷纷停下脚步,投来惊讶与同情的目光。

他们不敢相信,曾经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为国捐躯的抗日名将王铭章的遗孀,竟会沦落到如此地步。人们开始围拢过来,小声议论着,眼神中满是怜悯。

很快消息迅速在澳门传开,街头巷尾,人们都在谈论着这位抗日名将遗孀的悲惨遭遇。媒体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新闻点,纷纷对此事进行报道。一时间,“抗日名将王铭章遗孀叶亚华流落澳门街头乞讨”的消息登上了各大报纸的头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这一消息传到台湾后,在台湾岛上掀起了轩然大波。蒋介石得知王铭章的家属竟在澳门街头乞讨,心中大为震惊,他明白此事若处理不当,将会在社会上产生极为恶劣的影响。于是,他立即安排人前往澳门,将叶亚华母子接到台湾。

叶亚华母子被接到台湾后,蒋介石为她安排了一份教师的工作,让她在空军学校担任英语课教官,军衔为准尉。这份工作虽然不算十分优厚,但足以让她们母子俩过上安稳的生活。从此,叶亚华和儿子王道纲的生活才终于有了着落。

在台湾的日子里,叶亚华没有再婚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而她的儿子王道纲也逐渐长大成人,或许是童年时期的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阴影,长大后的王道纲选择了一生未婚并信奉佛教成为居士,自取法号 “恺因”,在青灯古佛旁寻找内心的宁静 。

在台湾的岁月里,叶亚华虽然过上了安稳的生活,但她的心中始终有一个解不开的结,那便是对故乡成都的深深眷恋和对丈夫的无尽思念 。

而且丈夫王铭章的墓地也在成都,那是叶亚华心中的圣地,也是她魂牵梦绕的地方。她常常对着照片喃喃自语,诉说着这些年的经历和对丈夫的思念。她多么希望能回到故乡,再看一看丈夫的墓地,在他的墓前倾诉这些年的酸甜苦辣。

2003年,已经是高龄的叶亚华再也无法忍受对故乡和丈夫的思念之苦。她毅然决然地做出了一个决定带着儿子王道纲回到成都。

当叶亚华母子踏上成都的土地时,心中五味杂陈。这里的一切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故乡的气息,陌生的是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的城市面貌。

2005年经过有关部门批准,叶亚华和王道纲母子终于落户定居成都新都区,当时新都区政府得知叶亚华母子归来的消息后,高度重视,立即为她们解决了户口和住房问题,让她们母子感受到了家乡的温暖和关怀。

也是这一年铭章中学铸造的王铭章雕像落成,邀请叶亚华和王道纲为学校举行雕像揭幕,看着王铭章的雕像94岁的叶亚华痛哭流涕,她一边哭一边埋怨说道:“你害的我好惨啊,为什么你已经守到时间还不撤退,你为国捐躯了,你对得起四川老百姓,对得起中国人民,可是对不起我们孤儿寡母,你知不知道你留下我们孤儿寡母有多惨。”

2009年时,正是滕县保卫战71周年纪念之际,叶亚华带着儿孙到建川博物馆捐赠了7块从台湾运回来的关于王铭章殉国的牌匾,其中“民族光荣”、“死重泰山”、“烈比睢阳”3块牌匾为蒋介石亲笔题词。

2011年,叶亚华在家中安然去世,享年100岁,她终于可以在九泉之下与王铭章将军团聚了。

落叶归根的结局,让这段跨越半个世纪的家国故事有了一个温暖的收尾 。叶亚华的经历,是抗战英雄家属命运的一个缩影,背后蕴含着对国家的忠诚、对遗志的坚守以及对故乡的眷恋。

抗日英雄不应被遗忘,他们的家属也值得被铭记。铭记历史,不仅要记住英雄的壮举,也要关注他们身后家人的故事,这是对英雄最好的告慰。

来源:小岛知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