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思维弯道超车?AI 首解生物学难题,掀起科研界革新风暴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6 16:00 2

摘要:《细胞》杂志最近刊登了一则足以改写科研史的消息:一个名叫“AICo-scientist”的人工智能系统,在只有有限信息的情况下,独立破解了困扰微生物学界十年的难题。

《细胞》杂志最近刊登了一则足以改写科研史的消息:一个名叫“AICo-scientist”的人工智能系统,在只有有限信息的情况下,独立破解了困扰微生物学界十年的难题。

它提出的关于细菌基因转移机制的假说,和人类研究人员耗时数年做实验得出的结果完全一致。

这件事得从一个生物学谜题说起,有一种叫噬菌体诱导染色体岛(cf-PICIs)的遗传元件,能在亲缘关系很远的细菌之间精准传播。

人类科学家琢磨了十年,才通过实验摸清它的传播机制。

本来想直接把答案告诉AI,后来发现那样没法测试AI真实能力,研究团队就换了个思路,只给AI一页背景材料和几篇公开文献,关键的实验数据和结论全藏了起来,就是想看看AI能不能靠自己的逻辑推理找到答案。

AI花了两天时间分析,最后交出了一份报告,里面有五个按可能性排序的假说。

排第一的“衣壳-尾部相互作用”假说,还拿到了1777的高分,正好命中了实验验证的核心机制,这个结果挺让人意外的。

AI的推理过程很有章法,它先发现cf-PICIs能自己造蛋白质外壳,却没有感染新细菌需要的尾部结构。

基于这一点,AI推断这种遗传元件肯定有“通用接口”,能和不同噬菌体的尾部结合,形成能感染细菌的杂交颗粒。

人类科学家之前找到的“万能转接头”蛋白和“连接蛋白”,就是AI预测的分子基础。

更巧的是,AI还给出了验证方案,比如用冷冻电镜看结构细节、通过基因突变验证关键位点,这些方案和研究团队正在做的工作一模一样。

除了核心假说,AI还提了四个备选方向,覆盖了从分子机制到生态学意义的研究框架。

其中“接合转移”机制的想法,还让研究团队有了新的研究思路,这倒是超出了不少人的预期。

为了看看这个AI到底有多特别,研究团队把同一个问题发给了其他顶尖AI模型,像OpenAI的o1、Gemini2.0Pro这些。

结果很明显,没有一个模型能达到AICo-scientist的分析深度,如此看来,AICo-scientist的独特架构是关键。

它里面有不同“角色”,有的负责提想法,有的负责挑毛病,还有的负责查资料、优化假说,通过内部不断“辩论”来完善结论,这种“慢思考”模式让它能从多个角度看问题。

AI最让人佩服的地方,是它能跳出人类的认知局限。

人类研究人员一开始总觉得,cf-PICIs要成功传播,肯定得形成完整的感染性颗粒。

这种固有想法让他们走了不少弯路,直到后来才意识到,可能产生的只是没有尾部的“半成品”。

但AI没有这种思维包袱,它不被经典模型束缚,把“产生无尾颗粒”和“产生完整颗粒”当成平等的可能性来分析,凭着这种“局外人视角”很快找到了关键。

AICo-scientist的突破,意味着科研模式可能要变天了。

以后研究人员或许不用再花大量时间想假说、设计实验,而是专注于提出问题和判断AI的建议,AI来负责生成创新假说和实验方案,这样能大大提高科研效率。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AI能生成大量假说,怎么筛选出有价值的就成了难题,传统的实验验证又贵又慢,怕是跟不上AI的速度。

还有知识产权和署名权的问题,要是核心想法来自AI,现有的学术评价体系该怎么调整?总不能还按以前的规矩来。

而且AI的推理过程像个“黑箱”,虽然答案准,但它是怎么想出来的,很多时候说不清楚。

万一AI是靠虚假关联得出结论,而不是真实的因果关系,那麻烦就大了。

所以,让AI的推理过程更透明,是接下来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毫无疑问,AI不会取代人类研究人员,人类的直觉、好奇心和洞察力,是AI目前还没法比的。

未来的科研,应该是人类和AI互相配合,人类提出有深度的问题,AI提供创新思路,一起推动科学进步。

我们现在正处在这场科研变革的起点,能见证这样的变化,还是挺有意义的。

来源:法之生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