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关中沃土感知时代脉动(渭南市澄城县)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6 14:59 3

摘要:澄城县,地处关中平原东北部,北倚黄龙山脉,南望关中沃野,总面积1121平方公里。这片土地,犹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见证着华夏文明的兴衰荣辱,是黄河流域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澄城:穿越历史长河的渭北明珠

澄城县,地处关中平原东北部,北倚黄龙山脉,南望关中沃野,总面积1121平方公里。这片土地,犹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见证着华夏文明的兴衰荣辱,是黄河流域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先秦时期:城邑初兴,文明曙光初绽

早在四、五千年之前,澄城地区便有人类繁衍生息,夏商周时期,这里归属雍州,虽地处华夏文明边缘,却也在时代的洪流中悄然孕育着独特的文化。春秋时,澄城成为晋国的北徵、王官及郊地,彼时,晋国霸业如日中天,澄城作为其边陲要地,农耕文明与游牧文化在此碰撞交融,商业贸易也逐渐兴起,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周顷王二年(公元前617年),秦国伐晋,一举夺取北徵,澄城的命运就此与秦国紧密相连。战国初期,魏国强盛,澄城短暂归属魏国,后秦魏争霸,秦国再次将其纳入版图,隶属于重泉。频繁的政权更迭,并未阻碍澄城的发展,反而促使其吸收不同文化的精华,形成了包容开放的地域性格。

秦汉至南北朝:建制沿革,文化传承交融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在澄城地区设立北徵县,直属内史管辖,这是澄城正式纳入中央集权郡县制体系的开端。汉代,北徵县改称徵县,隶属左冯翊,县治位于今蒲城县避难堡村,相传此处为春秋时晋文公重耳避难之处,又名龙窝。西汉末年,王莽篡汉,将徵县改名为泛爱,随着朝代的更替,隶属关系也不断变化。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是澄城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这一年,徵县正式更名为澄城县,县治定于现今位置,此后虽历经多次朝代更迭,澄城之名却沿用至今。在此期间,澄城曾三度分别并入蒲城、合阳和大荔县,但每次都在不久后恢复建制,足以证明其顽强的生命力与独特的战略地位。南北朝时期,政权割据,战火纷飞,澄城作为南北交通要道,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在动荡中,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深度融合,进一步丰富了澄城的文化内涵。

隋唐至宋元:政治起伏,经济文化繁荣

隋唐时期,中国迎来大一统盛世,澄城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撤销澄城郡,澄城县直属同州管辖;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澄城县又改属冯翊郡。唐朝建立后,澄城县的隶属关系随着道、州、郡名的更迭而不断变化,但始终处于关中地区的核心统治区域。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澄城县地设置长宁县,与澄城县同属同州;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属关内道;贞观八年(公元634年),隶属关系再次变更。这一时期,澄城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丝绸之路商贸往来的重要节点,农业、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日益增多,文化艺术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北宋建立后,澄城县属永兴军路同州;金皇统二年(公元1142年),属京兆府路;元朝时期,先后属陕西行中书省安西路、奉元路。宋元时期,澄城的经济继续发展,商业贸易更加繁荣,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灌溉设施进一步完善,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同时,教育文化事业也取得了显著成就,书院、私塾遍布城乡,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人才。

明清时期:社会稳定,文化教育兴盛

明朝时期,澄城县隶属陕西承宣布政使司西安府同州,县域治理更加完善,社会秩序相对稳定。这一时期,澄城的农业、手工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特别是纺织业、陶瓷业等行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技术水平。商业贸易方面,澄城与周边地区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形成了多个商业集市,商品种类丰富,交易活跃。在文化教育领域,澄城修建了许多学校和书院,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文风昌盛,科举中第者层出不穷。

清朝时期,澄城县属陕西省潼商道同州府,行政隶属关系相对稳定。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陕西、甘肃分设,澄城正式划归陕西省管辖。在这一时期,澄城继续保持着经济文化的繁荣,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自然灾害频繁、人口增长带来的资源压力等。但澄城人民凭借着勤劳勇敢的品质,积极应对各种困难,不断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近现代:革命烽火,时代变迁

近代以来,中国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困境,澄城也未能幸免。1913年,澄城县属关中道,此后军阀混战,澄城的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苦不堪言。1928年5月26日,为响应渭华起义,东府特委领导了澄城农民起义,反抗反动军阀的统治,虽然起义最终取得了胜利,但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为澄城的革命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抗日战争时期,澄城人民同仇敌忾,踊跃支援前线,为抗击日寇做出了重要贡献。许多热血青年奔赴抗日前线,英勇杀敌;后方的百姓则积极捐钱捐物,为抗战提供物资保障。1948年,彭德怀、习仲勋等领导发动了壶梯山战役(也称澄合战役),这场战役是西北野战军进攻关中的第一个战役,一举歼灭了进犯延安的胡宗南三十六师主力,解放了澄城、韩城、合阳三县,拉开了解放大西北的序幕 。同年11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次攻克澄城县城,澄城全境解放,从此翻开了历史的新篇章。

新中国成立后,澄城县先后隶属于大荔分区、渭南分区,1956年10月改由省辖。1958年12月,澄城县建制撤销,部分地区划归大荔县;1959年,蒲城、白水、澄城三县合并为蒲城县;1961年9月恢复澄城县制,划入大荔、蒲城的地域复归澄城,属渭南专区。1994年,渭南地区撤销,设立地级渭南市,澄城县隶属渭南市管辖至今。

现代发展:产业转型,文旅融合

如今的澄城,正以崭新的姿态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在经济领域,澄城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了能源、建材、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作为渭北黑腰带核心区,煤炭探明储量达23亿吨,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能源保障;同时,澄城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苹果、核桃、花椒、樱桃等为主导产业,是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澄城樱桃”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产品畅销全国各地 。

文化旅游产业是澄城发展的新亮点。澄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资源,尧头窑遗址是国内罕见的民窑群遗址,被誉为“中国原生态陶瓷的活化石”,现存元明清至民国古窑遗址129座,其黑瓷烧制技艺为国家级非遗;良周秦汉宫遗址、金代精进寺塔等均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家洼古墓群入选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被确定为春秋早期芮国国君墓地,为研究春秋时期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此外,澄城的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刺绣、面花、剪纸等技艺代代相传,独具特色;特色美食如澄城水盆羊肉、三翻饼、踅面等享誉关中,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品尝 。龙首坝景区、尧头窑文化旅游生态园区等3A级景区,以及城隍庙、神楼、古徵公园等景点,每年接待游客数量不断攀升,文旅产业已成为澄城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在交通方面,澄城不断完善交通网络,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澄城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建设,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先后荣获国家级卫生县城等称号。

澄城县,这座历经数千年风雨洗礼的古城,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见证了时代的沧桑巨变。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澄城正凭借着独特的资源优势和不懈的奋斗精神,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大步迈进,续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责任编辑:焦小民

来源:秦东教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