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感动中国提名,在广西山村无偿支教十几年的德国人,现怎样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10 10:09 1

摘要:一个德国人放弃高床软枕的舒适生活,转头来了中国广西的一个偏远山村,在拿不到工资的情况下,硬是在当地教书教了十几年!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艺术加工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一个德国人放弃高床软枕的舒适生活,转头来了中国广西的一个偏远山村,在拿不到工资的情况下,硬是在当地教书教了十几年!

他的事迹被人知晓,就连“感动中国”都要给他提名,可是这人却摇摇头拒绝了。

今天我们就看看这位特立独行的德国人到底是谁?他当初为什么要来广西支教?又为什么要拒绝“感动中国”的提名?

卢安克是个土生土长的德国青年,但他非常喜欢东方文化,也喜欢教育事业,这两个buff叠在一起以后,他灵光一闪。

“那我是不是可以去中国无偿支教?这简直是既能让我学习到东方文化,又能完成我教书育人梦想的两全其美的大好事!”

于是,卢安克在1997年背着自己的行李来到了中国广西东兰县坡拉乡广拉村,他站在村子门口,整个人头皮都是懵的。

这里和自己在电视中看到的画面完全不一样,他只会说一些比较简单的汉语,根本听不懂当地的方言。

村民们不知道这个愣头愣脑的德国青年是来干什么的,好一番沟通之后,卢安克才解释清楚自己是过来无偿给学生上课的。

村长带着他看了看这里的教学环境,学校是没有的,教室更是露天的,“我们这边就是这个情况,实在是太落后了……你看看你自己怎么决定吧。”

村长虽然不太相信这个德国青年,但是也不好打消他的热情,只能有些尴尬的把实际情况介绍给卢安克,想着要是这个德国青年被吓跑了也不意外。

但是谁能想到卢安克没跑,他还住下了。

村民们最开始对他肯定是防备的,这人不是当地政府派下来的,也没有人介绍,连中国话都说不完整就莫名其妙的就来村子里说要教小孩儿读书。

卢安克理解村民对他的怀疑,他也没灰心,每天高高兴兴的和村民们一起下地干活儿,跟大家用中文交流。

时间一长,大家也知道这个来自德国的小伙儿是因为喜欢中国,也喜欢当老师,这才过来的,也就慢慢的接纳了他。

在他连自己吃住上的需求都说不清楚的时候,却能每个月拿出10块钱,租了当地的一间牛棚,亲手改造成了教室。

不过村子里的孩子们倒是非常高兴,孩子们非常喜欢这个皮肤,眼睛还有头发颜色和他们不同的老师,也喜欢读书认字。

哪怕这个牛棚四面漏风,桌椅板凳都是卢安克还有村民拿木头做出来的,所谓的课桌是再简陋不过的木板,大家每天过的也很开心。

卢安克教书的时候最大特点就是不带着孩子死记硬背,他钻研出了一套自己的独门绝技。

像在教地理的时候,他利用了村子里的地形,带着学生去山间看溪流,用竹竿和石块搭小水坝,学生物的时候,他带学生制作动植物图鉴,以最直观的方式接触大自然。

甚至后来物质条件好一点了,卢安克还带着学生写脚本,拍微型短视频,让学生善于表达也勇于表达。

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但是在成绩至上的国情下,还是有很多家长找上了门。

“最开始你来我们村子是说要教孩子读书,我们才放心把孩子交给你,可是现在孩子成绩根本没提上来,以后别说考大学了,连上个好一点儿的初中和高中都成问题。”

“对!你到底有没有教师资格证?如果没有教师资格证的话,是不能在这当老师的。”

卢安克当然知道有教师资格证的重要性,这是一个人能当老师,去教书育人的一种“证明”。

但他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中国国籍,从1997年开始,卢安克就在中国支教了,但一直没能拿到正式的志愿者身份,还有教师资格。

他当年就曾经因为没有就业证在广西南宁的一所残疾人学校义务教德文被罚了3000块,那个时候的3000块足以让卢安克在中国生活一整年。

后来卢安克一直努力申请中国国籍,在申请过程中为了能够顺利教书,他还成立了德国鲁道夫·施泰纳教育友好协会驻中国办事处,以办事处的名义派自己去免费当教师才算勉强解决了当时的困境。

但办事处注册到期,他还没能拿到中国国籍,这就导致了他的支教工作“有了今天没明天”。

2003年,卢安克开始备考中国的教师资格证,同时也深入的了解了中国的应试教育,明白了为什么家长会如此抵触他。

他其实是可以理解那些家长的苦心,毕竟每个家长都想让孩子有个更好的未来,但他也知道光是死读书是没有用处的,要让学生学会把知识活学活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里才能更好的育人。

所以这段时间他一直在致力去找保证学生成绩和创造力的平衡点。

他教书过程中的“九九八十一难”可不只是停在拿不到国籍上,社会舆论也给他迎头痛击。

2009年央视《面对面》节目组知道了卢安克的事迹后,组内的工作人员商量了一下,发现他的这个事迹可以被作为一个正面典型进行报道,就派人去采访了卢安克。

节目播出之后的确有很多网友都在夸赞卢安克的伟大和奉献。

2010年的时候,“感动中国”人物提名还找过卢安克,但他却拒绝了。

这次拒绝让卢安克再次被媒体关注,但也有一些网友觉得卢安克放弃德国那么优厚的待遇,不远万里的跑来中国的一个小山村吃苦,肯定是别有用心的,甚至怀疑他对儿童有什么特殊癖好。

当时有部分媒体为了抓眼球,博热点,就对卢安克支教的这件事情进行了一些似是而非的片面解读,还有很多媒体为了采访到卢安克,特地去村子里蹲点!

原来的支教生活平平静静,哪怕有一些村民的误解,卢安克也能坚持下去,但这些媒体过来完全就是为了赚流量,赚钱,而且不止一次打扰他教书。

卢安克当时也试着和这些媒体沟通,“我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德国人,我是因为喜欢中国的文化,也喜欢当老师才过来的,别打扰我了!”

但这种良好的沟通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过来蹲点的媒体一个也没少,反而有越来越多的趋势,卢安克在这种打扰之下身心受创,只能回国。

但不管怎么说,卢安克的确在广西山村坚持教书了10多年,他的这种坚持和付出改变了村子里很多孩子的命运,让那些孩子们看到村子外的世界。

而卢安克的遭遇也应该让我们好好的考虑如何实现教育多元化,包容度和支教环境优化了。

现在距离卢安克离开中国已经过去了12年,有很多人都好奇他回到德国之后,有没有继续从事他心爱的教育行业?

他2013年回德国一方面是因为被媒体打扰的无法继续支教,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签证到期了不得不回去。

2015年,卢安克还是继续来了中国,他这次是在福建的一个偏僻山村继续教当地的孩子们念书,这一待就是待了10年。

这10年间,卢安克除了教孩子念书,剩下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接触大自然,感受中国的风景。

卢安克最喜欢的大概还是爬山了,他认为爬山是接触自然的最好方式,能很直观的感受山间的清风,还有花草树木的芬芳,这种感觉是长期生活在城市高楼大厦里所接触不到的,也是很珍贵的。

除此之外,卢安克还经营了自己的网站,在网络世界里分享自己支教过程中的生活感悟,还有在教育方面的一些独特见解。

他非常喜欢和各地网友交流,这能让他有一种充实的感觉,就像是和一群远在天南海北,但从来都没有见过面的朋友交换彼此人生经历一样。

至于那些曾经受过他教育恩惠的学生,如今都已经长大成人了,有的在他的影响下成了一名老师,也有的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行业,在对应的领域里发光发热。

后来卢安克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也不止一次提到过广西,“我非常怀念在广西生活的那些年,那里是我在中国支教的第一步,广西的生活方式和人们也非常的友好,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一定会回去看看的。”

如今的卢安克已经57岁了,他给自己的礼物是改了个名字,现在的他叫“卢恩卡”。

“我再也不是最开始的那个卢安克了,当时很多媒体对那个名字穷追猛打,还给我造了不少谣言,所以我才改了名字,这样应该能少一点关注吧?”

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卢安克表示他现在的生活非常的安定满足,之前参加帆船竞赛还拿了一笔奖金,他偶尔还会做做剪视频的兼职,一个月500块足够花了。

参考资料:

十年支教德国人卢安克离开中国

2012-10-29 18:27

链接:

https://m.guancha.cn/local/2012_10_29_106608?share_token=36642801-e0c0-4391-be65-e637d5b24303&tt_from=copy_link&utm_campaign=client_share&utm_medium=toutiao_android&utm_source=copy_link - 十年支教德国人卢安克离开中国-观察者网 - 今日头条

来源:文曰小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