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抽动症多发于春天,孩子会出现耸肩、晃动手臂、扭动脖子、挤眼睛,还会伴有清嗓子、喉鸣音、吼叫声等等,抽动症也被称为抽动秽语综合征,因为孩子发声性抽动最后可能发展为咒骂和污秽词语。
抽动症多发于春天,孩子会出现耸肩、晃动手臂、扭动脖子、挤眼睛,还会伴有清嗓子、喉鸣音、吼叫声等等,抽动症也被称为抽动秽语综合征,因为孩子发声性抽动最后可能发展为咒骂和污秽词语。
中医解释抽动症
中医学认为,抽动症多与儿童的“肝常有余、心常有余、阳常有余”,“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虚”的生理特点有关。简单来说,主要就是指机体之内阴阳失调,肝火生痰,心、肝、脾、肺、肾的功能失调。
小儿抽动症,多为本虚标实,其中风痰为标,肝旺脾虚为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脾湿健运,湿聚成痰,气血化生乏源,那么肝之阴血不足以致阳,加上痰浊上扰导致肝阳化火生风,从而引发抽动。
宋代《小儿药证直诀·肝有风甚》指出:“风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而止于头目,目属肝风人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胜任故 目连答也”。《景岳全书·小儿则》:“凡惊风之实邪,惟痰火为最而风火次之”。
《证治要诀·不寐》提出“大抵惊悸、健忘、怔忡、失志、不寐,皆是痰涎扰心,以致心气不足”。虽然本病在中医古籍中未见专门记载。其临床表现与中医的痰证、风证有相关之处,属惊风、抽搐、瘼疯、筋惕肉隅等范畴。
中医有“怪病多由痰作祟”和“风胜则动”的理论。这些都是医书上的记载,那运用到实际中又是什么情况呢?
门诊医案:
去年上半年我接诊了一个抽动病程1年的孩子,他的父母为了给他看病,一直在求医问药,花了大把大把的钱先不说,重点是孩子的症状反反复复、不见好转,找到我之后,按照我的方法吃了不到两周的药,频繁眨眼咧嘴的症状明显减少了。
这个孩子呢,初诊时,面色萎黄,食欲不太好,喉咙发出吭吭声,脾气急躁冲动,抽动症时发时止,时轻时重,他的舌苔白腻,舌质淡,辨证属于典型的脾虚肝旺型的抽动症。
对这种情况,我依据中医经典理论,采用益气健脾、平肝熄风之法进行治疗。选用了经典名方缓肝理脾汤进行加减,该方本就专为脾虚肝旺之证而立。
吃了不到两周,家长就给我发消息说孩子面部抽动的症状少了很多,治疗2个月,抽动症状消失,不止如此,孩子还长肉长个了。
其实抽动症,虽然是一个复杂的慢性病,但是只要找对病因,几年的抽动症也有可能在很快的时间之内得到改善。所以说,用贵不如用对,如果您家孩子也有抽动症的问题,一定要擦亮眼睛,找对人,选对调理方案。
来源:沈阳穆东升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