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则强硬回应“西贝没有一道预制菜”,甚至放出“哪怕生意不做,官司也要打”的狠话,随后西贝还发布公开信、开放后厨直播,试图自证清白。
文|ho侯神
编辑|ho侯神
“文内所有信息皆出自权威媒体”
9月10日,罗永浩在社交平台直言“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还卖得贵”,并呼吁立法要求餐厅强制标注预制菜。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则强硬回应“西贝没有一道预制菜”,甚至放出“哪怕生意不做,官司也要打”的狠话,随后西贝还发布公开信、开放后厨直播,试图自证清白。
从消费者视角来看,不少人对预制菜的理解简单直接,只要不是在餐厅后厨现场完成所有制作环节的菜品,都可归为预制菜,比如食材提前腌制、冷冻保存,或是由中央厨房加工成半成品后运到门店简单加热,在消费者眼中都等同于“预制”。
但去年3月出台的一个制度,对预制菜有着很明确的界定。
仅指经工业化预加工、作为预包装食品,需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菜品,且主要针对零售端,不包含连锁餐饮企业从自有中央厨房配送至门店的净菜、半成品。
这种定义上的差异,让西贝有了“没有预制菜”的底气,却也让消费者对其“现场制作”的宣传产生质疑。
在当下的餐饮行业,连锁品牌借助中央厨房,进行食材预处理早已是普遍现象。
随着线下餐饮竞争日益激烈,消费者对用餐效率、菜品口味稳定性的要求不断提高,中央厨房的标准化生产既能减少食材浪费、降低门店运营成本,也能确保不同门店的菜品口感统一,同时通过专业的加工和冷链技术保障食材卫生。
就像很多人常去的火锅、快餐连锁品牌,背后都离不开中央厨房的支撑。
但问题在于,餐饮企业往往不愿主动向消费者坦诚食材的加工流程,导致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支付了“现场制作”的溢价,一旦发现真相,自然会产生被欺骗的感觉。
可消费者真正在意的,从来不是西贝的菜品是否符合官方定义的“预制菜”,而是其偏高的客单价与菜品体验是否匹配,以及品牌宣传与实际情况是否一致。
一直以来,西贝以“高端西北菜”的定位面向市场,其人均消费常年维持在80 - 100元区间,远超同类西北菜连锁品牌。
为了支撑这一高定价,西贝多年前就将目标客群锁定在有孩家庭,打出“家有宝贝,就吃西贝”的口号,通过强调儿童餐的健康、安全吸引家长。
但此次后厨直播中,提前腌制的鱼、保质期长达两年的冷冻西兰花等食材被曝光,让消费者对其“健康”“新鲜”的宣传产生怀疑。
即便这些食材符合食品安全标准,也难以让愿意为“健康溢价”买单的家长信服,毕竟,在家长眼中,“新鲜现做”与“冷冻预制”的价值感有着天壤之别。
从口味上来说,西贝的菜品一直有争议,有人认为其口味稳定、符合大众审美,也有不少消费者吐槽其“难吃”“性价比低”。
可西北菜本身以牛羊肉、主食为核心,食材和口味相对朴实,很难通过稀缺性或复杂工艺提升溢价空间,西贝之所以能将客单价抬到高位,更多是依靠品牌营销和对目标客群需求的精准捕捉。
但随着消费者对餐饮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单纯依靠“儿童餐”“健康”等概念已经难以支撑高定价。
当消费者发现,自己花高价购买的菜品,其食材并非想象中“新鲜现做”,甚至需要解冻加热时,对品牌的信任度自然会下降,吐槽“贵且难吃”也就不足为奇了。
目前,社会对预制菜的认知仍存在诸多偏见,很多人将“预制菜”与“不健康”“口感差”划等号。
但随着食品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预制菜的品质已经有了显著提升,低温锁鲜、真空包装等技术的应用,能够最大限度保留食材的营养和口感,标准化的生产流程,也让预制菜在卫生安全方面更有保障。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预制菜早已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超市里的速冻水饺、半成品菜,到连锁餐厅的标准化菜品,预制菜正在为人们提供更多便捷、实惠的饮食选择。
值得期待的是,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这意味着,未来预制菜将有统一的“身份标识”,餐饮门店是否使用预制菜、使用何种类型的预制菜,都将纳入信息披露范畴。
对于餐饮企业而言,与其在“是否是预制菜”的问题上纠结,不如主动向消费者坦诚食材的加工流程,将选择权交还给消费者。
毕竟,消费者真正反感的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企业的隐瞒与欺骗。
而餐饮品牌只有坚守品质、保持透明、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来源:ho侯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