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5日,新加坡第15届国会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隆重开幕。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在看似平常的议员宣誓环节,却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尤其是中文宣誓的场面,更是让全世界为之瞩目,美西方对此反应尤为强烈,各种猜测和解读甚嚣尘上。
2025年9月5日,新加坡第15届国会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隆重开幕。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在看似平常的议员宣誓环节,却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尤其是中文宣誓的场面,更是让全世界为之瞩目,美西方对此反应尤为强烈,各种猜测和解读甚嚣尘上。
当天,国会大厅内气氛庄重,议员们依次进行宣誓。引人注目的是,此次有12名议员选择用中文进行宣誓,这一数量较以往明显增多。不仅如此,连同永续发展与环境部长傅海燕、外交部兼内政部高级政务部长沈颖等重要官员也加入了中文宣誓的行列。陈佩玲议员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的中文宣誓证书,犹如一颗投入舆论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千层浪。照片中的证书上,中文笔触刚劲有力,每一个誓言的字眼都承载着庄重与责任。
在新加坡的历史长河中,英文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建国初期,为融入国际社会,尤其是与西方接轨,新加坡大力推行英语教育,英语几乎成为官方文件、教育体系以及公共场合的主要语言。当时的新加坡,华人精英们在家或许还会讲方言,但一旦踏入社会,英语便是交流的首选。即便首任总理李光耀在就职宣誓时,也是使用英语,尽管他的英语发音带着浓厚的粤语腔。
然而,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新加坡社会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近年来,随着中国在全球经济和政治舞台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新加坡与中国的合作愈发紧密。在经济领域,中国已成为新加坡重要的贸易伙伴,新加坡的航运、金融、科技等行业,都与中国市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化方面,“通商中国”等机构的成立与发展,致力于培养精通中英双语的人才,推动了中华文化在新加坡的传播。越来越多的华人移民二代、三代在新加坡成长,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不断增强。
此次众多议员选择用中文宣誓,绝非偶然。从议员个人角度来看,这是对自身文化身份的一种认同与回归。他们不再满足于仅仅以英语作为表达忠诚与责任的语言,而是希望通过母语——中文,来传递自己对国家的热爱与承诺。从国家层面而言,这是新加坡在大国博弈中做出的一种战略信号释放。新加坡一直奉行“多元平衡”外交政策,在中美之间寻求微妙的平衡。当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逐渐出现波动,而中国的发展势头却愈发强劲时,新加坡自然要重新审视自身的外交布局。中文宣誓,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新加坡对未来地缘政治重心的一种预判与下注。
美西方对这一现象极为关注,白宫方面对此更是不淡定。长期以来,美国将新加坡视为其在东南亚的重要盟友,期望新加坡能够在遏制中国发展的战略中发挥关键作用。过去,美国通过一系列军事合作协议,如《1990年谅解备忘录修正议定书》,试图将新加坡牢牢绑定在自己的战略战车之上。新加坡与美国频繁开展军事演习,购买美国的先进武器装备,如F-35战机和“爱国者”导弹等,表面上看似坚定的亲美立场。然而,如今新加坡国会的中文宣誓场景,无疑让美国感到自己在新加坡的影响力受到了挑战。美国担心,新加坡的这一转变,会在东南亚地区引发连锁反应,削弱其在该地区的战略优势。
欧洲一些国家也对新加坡的这一变化表示关注。在他们眼中,新加坡一直是西方模式在亚洲成功的典范,是一个按照西方规则运行的国家。如今,新加坡在语言文化层面的这种转向,打破了他们原有的认知,也让他们开始重新思考与新加坡的关系。
对于新加坡来说,这一事件也引发了国内的广泛讨论。一些人认为,这是新加坡多元文化主义的胜利,是对不同族群文化的尊重与包容。宪法赋予议员选择四种官方语言(英文、中文、马来文、泰米尔文)进行宣誓的权利,如今中文宣誓人数的增加,恰恰体现了新加坡社会的多元与活力。但也有部分人担心,这一举动可能会引起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不满,从而对新加坡的外交和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新加坡国会的中文宣誓事件,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语言选择,它背后折射出的是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变迁、新加坡国家战略的调整以及多元文化在新时代的交融与碰撞。未来,新加坡将如何在中美之间继续保持平衡,又将如何利用自身的多元文化优势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来源:锦沐军科